摘 要: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创作了小说《白雪公主后传》,本文拟从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两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后现代性解读,藉以凸显现代人的道德困惑和人性冷漠。
关键词:巴塞尔姆;《白雪公主后传》;后现代性
一、引言
巴塞尔姆是美国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后现代派作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对经典童话作品进行颠覆性改写,其中以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对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改写尤具颠覆性,打破了读者对白雪公主的常规性认识和理解。本文在国内外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从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两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后现代性解读,以揭示现代人的道德困惑和人性冷漠,来唤起人们对这些社会问题的关注。
二、情节设置颠覆性改写
华莱士认为,叙述是讲故事的行为或活动本身,而被表述出来的故事为之叙事。《白雪公主后传》以童话故事为参照,保留了主要人物,但情节设置却不走寻常路,反意义,反高潮,反中心。哈里斯说道:“这部小说巧妙地避开了一切发现他的‘意义’的企图,也抵制了一切在小说中寻找清楚明白的‘内涵’的努力。”巴塞尔姆擅长使用戏仿和拼贴来设置故事情节,戏仿这一手段彻底瓦解了童话故事中精心营造的乌托邦式世界,读者们意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的冷漠无情和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和隔阂。“拼贴原则是20世纪所有艺术手段的中心原则”。拼贴这一方法把100多个独立的片段粘在一起,散发式发展取代了线性故事发展模式。小说正文和插入的题外话交相辉映,使得原本就毫无头绪的正文显得更加杂乱无章。字体也在常规和巨大的黑体字之间来回变换,以突出拼贴效果。巴塞尔姆将通俗易懂的童话解构成零散的独立的碎片,让读者阅读时不得所踪。巴塞尔姆认为重构小说需要读者的积极参与,而作品的意义取决于读者的不同解读。
三、颠覆性人物设置
最受小朋友欢迎的格林版本的《白雪公主》里的人物设置除了王后,个个完美无瑕。故事的导火索源于王后的嫉妒心,嫉妒年轻貌美的白雪公主。而为了拯救白雪公主,连陌生人都冒着生命危险,素未谋面的猎人,从不相识的七个小矮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故事里善良的人们相互帮助,相亲相爱,人性如此之温暖。而巴塞尔姆的故事中主要人物虽然还保留着,但人物形象大相径庭,不再温柔以待。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中人设个个完美:白雪公主、小矮人们和王子都代表着勇敢和正义,象征着真善美。王后派出杀白雪公主的猎人,出于人性,让她逃走,并用巧计让王后相信白雪公主已死;素未谋面的七个小矮人出于同情心,收留并保护白雪公主;而王子无畏无惧,英雄救美,最终与公主结婚,幸福快乐地迎接新生活。格林版本的故事有丑恶有阴险,但最终真善美打败了邪恶丑,人性善良,陌生人间相互怜惜又相亲相爱。人性美好,结局完美。而巴塞尔姆宣称:“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确定原则。”这种不确定性在人物形象上体现的最为扭曲的就是白雪公主、王子和小矮人们,让读者大跌眼镜。小说中白雪公主美丽依旧:“她的头发紫檀一样黑,她的皮肤雪一样白。”这样做是为了取消代入感,拉近距离。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人物形象就越扭曲变形。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过着同居生活,不再是传统思维里洁白如雪的形象。英雄救美的保罗王子却原来是个偷窥者,偷窥白雪公主的裸体。白雪公主对保罗的认识从一开始想象中的王子到自命不凡的资产阶级分子,体现白雪公主从对现实的幻想到认清现实的一個发展过程。她意识到王子靠不住,“他纯粹只是只青蛙。”于是公主开始了自我救赎之路。爱情荡然无存,变得肤浅庸俗。友情也被瓦解,人与人之间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性冷漠的真实写照。
四、结束语
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对经典的格林童话版本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本文从人物形象和人设两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后现代性解读,虽然故事中主要人物还保留着,但却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情节也由碎片堆砌,以放射性发展取代线性发展推动小说走向,新的解读以期为读者提供新的解读视角。
参考文献:
[1]华莱士·马丁 . 当代叙事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查尔士·B·哈里斯《文学传统的背叛者—美国当代荒诞派小说家》,仵从巨﹑高原 译,西安:陕西省人民出版社,1987:178.
[3]奥哈拉. 唐纳德·巴塞尔姆:小说的艺术[J]. 巴黎评论第80期,1981,200.
[4]Barthelme,Donald. Snow White. New York:Atheneum,1980.
作者简介:
金慧玲 性别:女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