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旭 杜疆
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精神创造的自由。自由不是任意,而是对必然性的自觉服从,在现代社会运行中体现为法治下的自由。培育鼓励创新、尊重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法治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路径。青少年正处于创造力的活跃期和价值观的塑造期,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有助于形成推崇创造力、尊重劳动和尊重法律的风尚和公民素质基础。不断探索更加符合未来需求的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模式和实现路径成为客观的要求。
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实施
中央和地方政策
为推动我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国发〔2008〕18号),明确了开展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制定并实施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计划,将知识产权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战略目标。江苏、广东、上海、福建等省市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和实施方案,扶持知识产权进学校,鼓励青少年开展创新实践。
河南省也在不断探索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实现路径。河南省教育厅于2013年8月出台《河南省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实验基地建设方案》。为加强对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实验基地的扶持、激励和引导,省知识产权局专门设立了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实验基地建设专项,每年根据工作情况择优对部分实验基地所在学校给予经费支持;为所在学校免费提供《中小学生发明创造与知识产权》电子教材;对在校生的专利申请进行全额资助。河南省教育厅对实验基地所在学校参加评先评优、表彰奖励等活动给予优先考虑。
成就与问题
目前河南省建成国家级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1所、试点学校4所,省级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示范基地8所、实验基地212所,部分基地学校设立了专利基金用于奖励和资助专利转化。初步形成有政策、有平台、有师资、有激励的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模式。
尽管大量的投入带来了一定的成效,但一些地区的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实践仍然在不同程度上沦为以专题讲座为形式、以“四月情结”为特征的运动式、突击式的灌输作业。随着近年来各类知识产权实务的爆发性增长,涉及知识产权的商业争端进入公共话语以及政府知识产权战略的逐步落实,整合校内外各方知识产权教育资源,探索进一步满足未来需要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模式及其实现路径逐渐成为可能。
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新模式的尝试
“三学一结合”模式的提出背景
为了优化河南省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模式,课题组对焦作、济源、安阳等几十所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向相关中小学生征集了数百份调查问卷,同时邀请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十余位机械、能源、电子信息、知识产权管理等专业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访谈。调研结果显示,既有模式存在着教师(主体)灌输知识、学生(客体)被动记忆,教育方法不够生动活泼、知识外在于生活体验、运动式授课碎片化、教学质量反馈信息被动失真、科学技术与知识产权(科学与人文)“两张皮”等问题,其本质在于目前的教学法不符合认知规律和创新规律、未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致使教学与社会运行相脱节。
根据调研和专家建议并梳理河南省面向企业的知识产权实践中形成的有效经验实务资源,我们提出在既有校内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引入知识产权机构等校外社会资源,并与校内外科普教育资源相结合,形成“三学一结合”的模式。该模式旨在摒弃既有模式的诸多弊端,使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真正成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文化熏陶。
“三学一结合”模式的内涵
“三学一结合”即整合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日常化学习等三个学习情境,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产权知识教育与科普教育相结合(见图1)。其中,探究性学习以“课题组”为单位,由兴趣型、解决型、实验型等多个不同的探究单元构成。兴趣型课题组立意突破常规、追新求变,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新鲜而具体的技能应用于构建新“产品”;解决型课题以实现对既有产品的改良和提升为目标;实验型课题则侧重于对知识产权的实施和保护。知识产权不仅存在于“实验型课题”中,而且可以渗透于每一个课题(对应创新的不同阶段)当中。这些课题组将创新活动结构化并实现了闭环,使学生可以完整经历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并认识到创新作为工程不单是一项技术活动,同时是一项社会活动,应当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
体验性学习则将课堂扩展至企业、研究院所等创新主体以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一方面,组织学生到研发一线实地参观甚至在近距离接触实物、感受工业文化,在独特的场景中听取讲解和现场问答,能够使体验更加深刻、持久。另一方面,则是开展模拟保护。与探究性学习的阶段性成果相结合,为课题小组设计一些商业情境,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流程进行模拟。请企业中的知识产权专员和服务机构的专家作为顾问现场参与到模拟保护的活动中,帮助解决保护既有创新成果和激励潜在创新问题。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案例中孕育尊崇创新、尊重自己和他人劳动成果的品格。
日常化学习仍然是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重要组成,能够为学生提供最系统化的知识。我们将在下节展开介绍。
将知识产权教育与科普类教育相结合。一方面,我国已在中小学长期开展科普教育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校际的实践效果往往差异显著。除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高考指挥棒”效应带来的“投入-产出”权衡等外在因素外,教学方法保守和师资配置不合理则是其重要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是对智力创造成果的承认和保护,因而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就先天地要求与创新实践类科普教育相接引。科普教育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提供自然-技术知识和创造性活动的体验准備,而前者则为后者提供了社会考量的维度和人文关怀。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补充的实现途径
学校课程教育模式
学校课程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快速、密集的知识输出,可以快速将体系化的信息传达给大量学生,但同时容易存在知识内化效率低、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对初次接触知识产权概念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因而必须为现代教学需要进行改造(见图2)。
对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知识,我们力求寓教于乐,组织知识产权课堂,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介绍相关知识;以近期知名商业运营案例针对性地普及相关知识,开展话题讨论;以“我爱发明”等小活动鼓励学生搞生活小发明,同时自行模拟知识产权保护活动,增强体验性,让学生从点滴细节中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变突击式教育为日常化学习,循序渐进、注重体验、常态学习,同时注重“知识产权知识教育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将学生身边的力、热、光、电等知识的科普教育同知识产权教育紧密结合,常态化并行开展。截至目前(项目课题组)已完成相关课程课件10余套的编排、优化,同时已在20多个不班级进行实验性推广,取得了良好的课堂反响。
校外知识产权机构辅导模式
校外知识产权机构专家学者合作开展。“辅导模式”由培训和实践两个环节构成。培训的内容涵盖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诉讼等内容。与面向成年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培训不同,中小学知识产权科普培训的重点不在具体技能,而在观念养成和情景虚拟。
在培训的不同环节,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到知识产权机构参观和实践。参与体验知识产权的管理(如专利信息挖掘、专利权维护和运用等),了解专利数据库的运行和使用方法(在专家的指导下学习检索式的编写等)。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到知识产权法庭旁听知识产权纠纷审判情况(见图3)。
结 论
小学生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三学一结合”模式通过营造多种学习情境,将知识产权知识教育与既有科普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克服既有教学方法不生动、知识与生活联系不强、集中学一段过后无效果、知识产权与科普-创新实践教育相剥离等弊端,从而培养和蕴蓄青少年推崇创造力、尊重劳动、尊重法治的文化风尚和公民素质基础,形成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
作者简介:王国旭(1977—),男,硕士研究生学历,国家注册专利代理师、资深专利咨询专家,现任郑州浩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业务总监,研究方向: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杜疆(1984—),男,哲学博士,现为河南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宣传培训部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哲学与知识产权。
基金項目:本研究为河南省知识产权软科学项目“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010603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