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多发地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

2019-09-10 07:29鞠文博
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 2019年29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灾害

鞠文博

【摘  要】地震对城市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研究表明,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源于建筑物和各类基础设施的破坏、地震次生灾害以及震時和震后的社会管理薄弱等方面。本文主要就地震多发地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要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震多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

前言

我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境内地震具有频次高、灾害重、影响范围广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急剧增多,频发的地震灾害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的极大的威胁。

1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相关概念

所谓防震减灾水平,主要指的是一个城市具备的抵抗地震的总体水平。结合地震灾害对于一个城市所造成的破坏以及损失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定城市对于地震的抵抗度。(1)在一次地震事件中的伤亡人员总数。(2)地震所带来的经济损失。(3)地震之后恢复社会正常运作所必需的时间。地震为一类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其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但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较小,因此不可为了过度追求高防震减灾水平,而不顾及经济投入,两者之间必须有一个平衡。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即便一个城市拥有了足够强大的防震减灾壁垒,也无法保证地震后无人员伤亡、不存在任何经济损失以及灾后不需要任何恢复时间。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概念主要指的是以上三个要素能够控制在既定范围之内,该程度就是社会可接受水平。所以说,一个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大小,主要是相对于社会可接受水平而言,且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也是相对于该城市可能会遭遇的地震强烈度而言的。

2指标体系具体内容

防震指标具体内容全面围绕以上三个评价准则,提出影响大中型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经济、社会工程和非工程的具体化内容。上述内容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素:震后应急与恢复能力、非工程减灾能力、城市社会经济抵抗地震能力、城市工程抗震水平、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地震危险性评价水平。同时可以利用一些通俗易懂、可以测量的指标来替代上述因素以及子因素,制定指标体系的详细化内容。在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制定过程中,可以利用分层次探析法完成该项工作。有学者提出了3个评价标准和6大系统权数,并利用与之相应的方法全面确定了6大系统权数各个分项的内容。权数情况结合地震灾害实例以及经验,可以制定出各个指标评价的标准,形成整个城市防震减灾水平具体指标和相关内容。

3在进行地震活跃层的研究和地震的评判工作

3.1对于活跃地质层的探测和对于灾害程度的评估

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说明,有些地区处在地震断裂带上,会有可能随时伴随着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这就要求在断层上的城市建设质量要达到另一层面的水平。同时,在科学化的层面来说,相关人员要实现精准探测,对断裂层高的领域要进行实时探测,对地震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危险性进行评判,从而做出一定的对应措施。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对本地区灾害的提前预警,并做好备案措施,以及修建灾害预防和疏散建筑,以达到如果发生灾害后能将可能性降到最少。

3.3对于活跃地质层的探测和对于灾害程度评估的注意层面

各类地质灾害评估所成立的地质灾害评估小组都是由政府成立的,所花费的费用也都是由国家拨款,这就要要求对于评估小组的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要完善对于灾害预防和评估的小组的制度上的建立和监管层面上制度制定。以确保工作做得有效和对人民有意义。还有另一个层面就是对于灾害的评估要尽量做到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对于灾害评估出来的数据要有科学依据和准确性,不能在人们中间制造恐慌和随意散播有关地震灾害发生的谣言,以确保社会安定稳定。

4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

4.1牢固树立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理念

要坚持战略思维,将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全面推进。要坚持底线思维,针对有些地方小震致灾、中震大灾、大震巨灾的实际情况,主动排查、主动防范、有效应对,最大限度降低地震灾害风险。要坚持创新思维,推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科技创新、体制创新。要坚持辩证思维,既要清醒认识地震活动的瞬时性、毁灭性,也要充分认识有效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可行性、实效性。要坚持法治思维,建立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建立政府的监管体系,实现专业主导、行业分治,政府社会个人风险共担。要坚持全球视野,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提升我国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水平。

4.2不断完善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机制

坚持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防震减灾能力的体制机制问题,营造良好的防震减灾新环境。要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机制,建立涵盖地震危险性分析、震害预测、防震减灾社会科学领域的灾害风险分析系统论方法。要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在大应急体制下,及时修订防震减灾规划及应急预案,加强城乡地震灾害管理和地震巨灾保险,建立涵盖中央与地方、平时与战时、官方与民间、内部与涉外的协同管理机制。

4.3切实提高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能力

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实施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要提升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加快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要不断提升陆海一体化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地震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稳步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各项工作。

结束语

地震对于我们而言是一次灭顶之灾,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弱小从这一刻显现无疑,但是,要协同前进,积极地研发新型材料以减少最大程度的伤害。与此同时,要吸取教训,多植树造林,减少对于地表和地层的破坏,保持一个较为稳固的底地层。

参考文献:

[1]周强,闵全环,熊拥军,等.江西典型村镇既有房屋抗震性能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8,27(1):96-105.

[2]罗开海,保海娥,左琼.我国建筑抗震设防水准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展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8,38(4):43-49.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灾害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湖南认定24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灾害肆虐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一种具有防震垫的内藏式汽车牌照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