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作为艺术的分支学科,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与精英艺术一样具有时代的必要性和发展的必然性。民间艺术不应只是在概念范畴上被认为是仅仅属于民间的、地区的艺术形式,而更应拓展其概念范畴领域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因为,它关系到国家民族性因素与艺术发展的横向扩展,以及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问题。因此,对民间艺术的关注不应只是片面的、局部的甚至是漠视的态度,而应在内涵上和外延上探讨其全面性、整体性以及重要性。
1、保护与传承: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政策的保护、非物质性传承的保护、经济支持,以及对其材料、形制、精神理念的保护等。那么,首先,从政策上说,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政策虽然不能完全决定民间艺术的兴衰,但是仍起着指导、调控的作用。其次,精神传承的保护。作为物质形式和非物质形式的民间艺术,暗含了其所处的民族、地区的精神理念,它是以精神性为支撑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离不开精神理念的支撑,因为文化的深层次特性不仅是一个地区,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因此,保护与传承是民间艺术得以传承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前进的动力。
2、繁荣与发展:一个民族的存在需要其发展的动力。静态的艺术、静态的人生、静态的社会甚至是静态的国家都将必定是要消亡的;停止的思维、停止的意识、停止的社会必定是僵死的;因此,民间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不仅标示着理念发展、繁荣、社会的昌盛、国家的富强等因素,更能传达一种心理的刺激,从而激发社会共同体的情感认知、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感。
3、微观层面之必要性发掘。对于民间艺术而言,其艺术形式、表现内容等要素的传承与其生存之必要性紧密相关,如果说作为个体的作品能够彰显特定时空特定艺术家的个性的话,那么作为宏观层面的民间艺术就可以被称之为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因为传承不仅仅是表层结构的物质形式上的改变与演进,而更应该含有内在精神性的延续。而民间艺术存在的必要性有三:一是它可以对整个艺术范畴的内涵进行扩充,丰富本地域、本民族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本民族(狭义上)、本地区创作主体的思想意识,从而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地域特征。二是它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民族性因素的多样化,展现国家的民族情感,彰显本民族(广义上)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精神传承过程中的发展历程,甚至民族思想的延续、演变、变迁、乃至提升。三是民间艺术传承的必要性还体现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即世界民族艺术多样化。
二、民族、民间艺术所面临的挑战
1、外在因素――全球化影响带来的挑战。在现阶段,全球化、信息技术等外在因素对艺术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却在某些方面为民间艺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种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当代民间艺术面临着外在巨大的危机,因此,民家艺术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要么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要么承受被遗忘、攻克的危机。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现代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更新提供了基础,传统的审美方式、审美兴趣已经发生了改变,人们已经不再着重于将以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并重的民间艺术放在首要的地位,而是借重现代科技的便利有意无意地摒弃了传统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就以民间剪纸艺术为例:剪纸艺术在以前的年代里,每逢青年结婚时都会在窗户上贴上用红纸剪好的小动物之类的图像,寓意多福多子,而如今,居民的房子里大都用上了现代的玻璃钢窗户,因此,民间剪纸形式已不符合现代材料的配置背景,失去了传统的应有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观念遭到一定程度的淘汰,人们已经不再将古老的价值观、审美观运用到现代消费生活中,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即时的、快餐型的文化。對于传统民间艺术的喜爱已经逐渐远去,并认为那是复古、传统的代名词,而并不考虑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以及象征民族性的整体文化观念。
2、内在因素――观念意识的挑战。在这一方面来说,内在观念的改变是决定民间艺术面临挑战的主要因素。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内因是决定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而外因是变化的依据。从某一方面来说,主体(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审美主体)在国际环境下心理因素所发生的转变是导致民间艺术面临危机的主要原因。这种转变并不是创作主体的审美境界远离现实,而是过分接近现实,从而使得当代的民间美术在表现生活方式等构成要素上不得不更向现实靠拢,因此,民间艺术表现题材的更新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而欣赏者(及使用者)审美心态的转变,也是民间艺术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民间艺术的艺术生命正在发生嬗变,当代的民间艺术无论是在创作群体的艺术观念上还是通过创作群体而将其观念转达到艺术形式上都处于一种激荡后的沉寂和茫然状态,这种状态使得当代民间艺术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强硬。另外,在快餐文化泛滥的情形下,创作群体的想象力被当代快餐文化的钳制,使得作品形式及内容的表现暴露了当代社会民间艺术的无力。
3、从民间艺术作品本体即形式上,传统形式构成要素的停滞不前在造成了审美疲劳的同时也使得艺术作品本身的发展趋于停滞。不可否认,能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民间艺术也许存在,但是却是少之又少的。如果说在不改变民族性的民间艺术传承上,那么,对于民间艺术所面临的挑战的忧虑并不是画蛇添足。而从民间艺术的内容上来说,表现主题应该向深层次、表现当代社会状况和时代发展特征的主题上靠近,因为,民族的不仅是民族的本身,而是国家的、世界的。
小结
总而言之,无论民间艺术正在面临着或将要面临的什么样的挑战,都不是单个群体的事情,更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关乎艺术的整体发展,同时也关乎世界民族之林的多样化发展,不仅有极大的民族意义,同时也具有极大的国际意义。因此,在现当代社会中,弘扬民族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并将之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丰富起来,达到视觉效果和深层意义的融合,促使现代社会审美主体在审美兴趣上对民间艺术的回归,不仅是艺术的生发问题,也是艺术之间交融、多层次精神意识彰显的内在需求。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但也由于其传统文化的深厚,在某一方面却又给民间艺术带来巨大的障碍,因为它在形式、内容和观念、意识上对民间艺术造成了束缚。民间艺术已经形成一整套从理论到实践的各种程式,各种规定性。因此,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需要创新,而创新首先应在意识上打破旧的框架,同时也必须考虑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表达现代人的内心情感,才能深化传统民间艺术的表达方式与诉求方式。
总之,传统中国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们都是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因此,作为现代的中国新人类,应考虑怎样把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并注入时代的精神和活力,才能给传统中国民间艺术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因为,像任何艺术形式一样,民间艺术不仅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同时还有时代的必要性。而只有真诚、踏实地对待民间艺术,有心并用心地潜心于民间艺术的创作,使之同时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定位,才能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多重发展、多样演进的可能性。以此彰显地区、民族、国家乃至历史的特色,为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奠立基础,为世界的民族多样性奠定根基。
作者简介:
陈慧楠(1996.7—),女,汉族,籍贯:山东省诸城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民间美术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