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活动让品德课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9-09-10 07:22黄孟先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6期
关键词:品德课品德儿童

黄孟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以上论述可见《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品德课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在课堂中创设体验活动是让课堂回归生活的体现,也是品德课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保证。

一、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社会课框架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国情教育、道德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等,树立法制、权利、义务等社会责任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培养忠诚、爱国、诚信、友善、尊重等道德情感和社会担当,认同国家公民身份并积极践行,提升文化自豪感,关注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构建学生认知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等是品德课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在课前安排一些体验活动,让孩子对品德课感兴趣。比如五年级上册的《我爱祖国的山水》这一单元,在单元教学前,安排一个旅游展,让孩子在班级里展出自己游玩祖国各地的照片、带回的特产、所写的游记等等,增强孩子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祖国山水和江山多娇的愿望,从而激发孩子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

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品德课中的社会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一些,因为学生的年龄尚小,生活经验不丰富,理解一些如诚信、民主等内容较为难一点。所以在品德课堂中创设与孩子生活相关德体验活动让孩子充分體验,帮助理解课程内容。在《诚信是金》课堂中,我让孩子角色扮演一对好朋友相约去公园练习滑冰,其中之一如约而至,在寒冷的冬天里等待、盼望自己的朋友到来,结果半小时后没能见到,一小时后也没能见到。角色扮演之后,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这位等在公园里的朋友会有什么心情?如果我们和他人交往是这样的话就是什么表现?通过体验、交流、分享,让孩子理解什么是诚信,什么是失信,以及失信德后果。

三、体验活动指导学生明辨是非

品德课应该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尊重儿童的生活。但是,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为此,课程所追求的不仅是针对性、有效性,而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让孩子通过课程的构建明辨是非,体验活动十分重要。儿童在体验活动之后充分去交流、分享、辩论,越辩越明,越变越清晰,达成自我认知、自我判断的准确性,这样也便于陷入道德两难的问题之中。比如:在《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一课中,我策划了村委会选举的体验活动,让孩子模仿,体验。从而构建孩子的民主意识,理解不民主的想法和做法。

四、体验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就是要明确 “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品德与社会》课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和主要途径。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有效性的检验标准之一是学生具有这方面良好的行为准则,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小学生而言,行为的指导较为重要。品德与社会课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所以课堂的体验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我在《友善》一课安排孩子将自己在一周内对于别人带来的不快乐用一块石头来表示,然后背着这些石头来来回回的走动,体验不友善带来的沉重负担,然后通过交流、分享指导孩子要友善他人。

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通过离孩子现实生活最近的体验活动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课程的教育意义还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

(作者单位:绵竹市新市学校)

猜你喜欢
品德课品德儿童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品德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流失原因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