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
谈到艺术,有家长会问:“艺术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和“人为什么要喝酒?”的性质是一样的。在中国,艺术是饭后茶余可有可无的东西。当下,很多家长每天要求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做。这样的教育有非常严重的问题,我把它叫作结构失衡:即影响人一生幸福最重要的东西没有让孩子学,却让他学了大量没用的东西。
有家长在网上秀自己的成功育子经验: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的,但在这个时间表中,一切和升学考试无关的东西都没有。家长认为这样就能让孩子获得“希望”的人生,甚至会因为孩子不愿服從这种安排引发焦虑。我想告诉家长,这样是正在毁掉孩子的一生。
教育的第二个问题,叫程序失当。
人的素质发展存在关键期,在关键期内进行的教育影响终生,反之错过这个时期,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很多家长把理性的、知识性的东西放在了孩子的童年,甚至让孩子背诵元素周期表,而且名日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这样的教育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站——因为这样剥夺了孩子感性素质的发展机会。
人有两大心智能力,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
理性的代表是科学,感性的代表是艺术。科学征服了世界,艺术美化了世界,二者犹如鸟之两翼。如果不重视孩子感性意识的发展,会使孩子一生的幸福化作泡影,相当于家长亲手扼杀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为什么?
因为一个人想要获得幸福,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生活条件的素质,还要拥有体验幸福感受的素质。体验幸福,是需要素质的。为什么有的人生活得脏、乱、差,单调乏味?
有了感性素质的概念之后,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这个人的感性素质麻木,感觉不到环境多么恶劣。一个人如果感性素质低,往往会忽略和放弃对环境感性品质的要求。
如果感性素质高低不同,就会在价值观方面发生严重分歧。感性素质高的人,往往愿意为美化环境、享受生活付出成本。感性素质低的人,不会享受生活。或者倒过来讲,不会享受生活就是由于感性素质低。
一个细腻、敏感、丰富的人比一个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生命质量要高的多。感觉麻木,使很多人失去了本来能够体验到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