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规则教育”写在中职教育的旗帜上

2019-09-10 02:20邹勤高
成长 2019年3期
关键词:规则育人中职

邹勤高

摘 要:加强中职学生的“规则教育”有利于正确引导中职生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如何按照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与外在的规则约束有机结合,成为较高素质的当代中职学生,为今后的人生、事业发展打好基础。“规则教育”就是要通过依规治班、依规管理,并施以恰当的惩戒,使中职学生对规则产生敬畏。

关键词:中职;规则;育人

学生从上学那天起,学校就定了诸多的规则,有的还有奖罚的措施。然而,现实的中职学校中我们经常能见到的是:值勤的学生检查時一尘不染的教室,过后不久就会出现同学丢下的“杰作”;学校里是个有着良好卫生习惯的好学生,可走出校门便会随地乱扔……相信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中职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对学生最不缺的就是“规定”,不准这样,不许那样,还总是用检查、扣分来强迫学生遵守“规定”,这种费力劳神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太多暂时“听话”的孩子。跨出校门,离开监督和检查,一切曾经的“好表现”顷刻间“烟消云散”。相信这些情况有同感者也不乏其人。

其实,中职学生真正需要的不是“规定”,而是形成一种“规则”意识。“规定”是不敢不做的,而“规则”是不得不做的,是需要大家共同参与的。

有一则故事讲了一个哈佛大学的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偷拿了一本珍贵的资料。不久,一场大火烧毁了图书馆,他手里的书成了唯一珍品。要不要把书送回去?他犹豫了。不送,受到心灵的谴责;送了,有可能被学校开除。经过斗争,他还是决定把书交给了校长。校长先表扬了他敢于认错的精神,然后宣布开除这名学生。很多人觉得校长不讲人情,可是校长的治校理念非常清晰:规则大于人情,让规则看守哈佛更可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就是让大家遵守的做事规范及行动准则,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石。反思我们的传统德育,其弊端之一就是德育目标的“高、大、全”,动辄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具有这个“理想”那个“信念”的“完人”,其尴尬的结果可想而知。德育的课题千头万续,尤其是站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班主任,要做的学生工作更是千丝万缕,简直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面对生源复杂、素质良莠不齐、学习习惯、文明素养均不是十分理想的中职学生,我建议:班主任不妨从最基本的规则教育入手,举起“规则教育”的利剑,重塑中职生的规则意识,从而达成教育的最终目标——育人。

1 “规则教育”之不得不为

培养中职生的规则意识是尊重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活、成为未来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规则无处不在,生活中人们要遵守诸如交通规则等,就连做小朋友做游戏都有相应的游戏规则。正所谓“人人生而自由;但却无不活在枷锁之中。”

当前中职生道德失范,学校德育功能暂时性失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职生规则意识淡漠。具体到班级管理中,不少班主任经常性责备、羞辱,或以权威高压或是苍白的说教,校园内的中职生看似循规蹈矩,一旦离开了老师的监管和学校的约束,他们就会出现无所顾忌、随心所欲的现象,进而出现行为的反弹甚至叛逆。出了校门,不少学生抽烟、打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个学生。这样的中职生走上社会后,会很难给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变得茫然,其中的意志薄弱者甚至有可能掉进犯罪的深渊。

苏格拉底说:“除掉杂草的最好方法是种上庄稼,让庄稼来占据杂草的生存之地。”从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来看,总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只有让中职生长期浸润在“规则教育”之下,才能让他们在心灵上产生“规则敬畏感”,提高自控能力,进而提升品德和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习惯。

2 “规则教育”之依规而为

《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守则》以及各中职校各班针对具体校情、学情所制定的其它规定都细致地规定了中职生的行为,只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把握的尺度不一而出现偏差。所以,在具体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庖丁解牛、细解规则

部分中职学生不守规则的原因一是不理解规则,二是不想理解规则。所以,班主任首先要和他们一起解读各类规则,帮助他们理解规则的含义及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但这样的活动看似平常却很重要,往往被班主任们忽视。就拿许多中职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应穿校服戴胸卡”这样的小规则来说,学校虽然有明确的规定,但因学生不喜欢穿戴,而班主任们也认为可有可无。于是学生对规则漠视,班主任对学生不规范的行为视而不见,或班主任说过数次但效果了了,对学生的违规行为不了了之,慢慢的这样的不规范渐成风气。这会对中职生产生强烈的暗示,进而削弱规则的权威性。

应对这样的不规范的最好办法,其实就是要求班主任细细的为学生们剖析解读中职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则,让他们明白规则规范的是作为学生应有的学生美,也是将来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只有让中职生主观上对规则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辅之以班主任客观上的规则管理,才能促使中职生自觉、自律,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2 让规则管理成为常态

班主任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们建立起“规则意识”,营造出一种人人守规矩的氛围。任何一种对学生违规违纪漠视的行为都是一种犯罪。其实,有许多中职生并不是刻意要去打破规则,而是受到从众心理驱使,认为别人在讲脏话、不认真学习,自己规规矩矩,反而觉得会受到嘲笑;有的是因年轻气盛、哥们义气,于是也加入违规违纪的行列,就象“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一样,不少中职生违规违纪的心理原因也无外乎如此。

通过规则常态管理,就是要形成“守规光荣、违规可耻”的风气。在不断的常态管理下,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慢慢不再突破“规则底线”,此时,班级群体中再有人违规时,就会遭来同伴的唾弃,而不是“敬佩”与跟风,慢慢的“规则意识”就会深入人心,不违规不逾矩,“遵规光荣、违纪耻辱”的班级文化也将慢慢成形。而这种规则常态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自律比他律更温和,更有效,更长久。

2.3 解放自己、学会放手

依规管理中班主任要学会“放手”。中职生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和环境,这要求班主任在管理要改进方法。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班主任不可能无时无刻地盯着学生;其次,从管理的最终目的来看,规则教育最终是为了让中职生们从他律到自律。

随着规则解读和常态规则的落实,班主任要试着“放手”。可以通过“培养一批、抓住一批、督促一批”的方式,把班主任自身亲力亲为的微观管理改变为宏观把握和终端控制。“培养一批”是指那些规则意识强、自律能力好的学生,让他们第一步成为你实施常态规则管理的有效助力,让他们用自身的自律榜样去影响“中间一批”摇摆不定的学生,用无形的规则管理以及“培养一批”的有形监督逐渐取代自己。而班主任自己则要把重点之一放在“督促一批”身上,注重对他们的情报收集以及当这批人违规违纪时的快速反应之上;重点之二放在正强化前两批学生的良好自律行为之上。

2.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依规管理中要注重班主任的师表,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班主任是中职学生身心成长过程中一面重要的镜子,在规则教育下,班主任对规则的执行、对自身的要求都将深刻影响中职学生。所以,班主任要具有示范性和教育性,要在小到从服饰、语言,大到行为、性格、德行等方面符合职业特点,要有强烈的规则意识。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人本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班主任们往往对学生“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要求中职学生不可以染发,自己头上却色彩斑斓;让学生遵时守纪,自己却上班迟到、上课拖堂,这样的“师道尊严”又有多少教育性可言呢?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职生耳闻目染的是什么,那么他们也就学会如何去执行规则!

3 “规则教育”之惩戒为之

没有监督的规则是一种摆设,没有惩戒的规则是一种病态。教育惩戒的本质内涵是“保障规则所具有的道德权威性,从而在违规违纪学生身上重塑其对规则的敬畏之心”。

著名的“破窗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可能受到某种暗示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教育处罚就是及时修复学生行为上的“破窗”,营造“遵规光荣、违纪耻辱”的文化,让中职生在有规则的环境中享受较高质量的学习和生活。

教育惩戒的本质属性是教育性。班主任在惩戒违纪学生时,不是代表自己,而是要代表班级、代表制度,依规处理。

3.1 “规则教育”之“一视同仁”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何种学生,违反了都要接受相应的惩戒,要让学生普遍感到班主任是公正的,规则是权威的。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特殊一员,也必须自觉接受班级制度的约束。“身教者从,言教者讼”。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加压,树立师表形象,才能形成崇高威信,增强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从而使学生“亲其师,遵其规”。要依“规”治班,强调“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是必不可少的。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精神领袖”,掌管着班级的”公平“和”正义”,更应该带头尊重规则。从这一点来讲,班主任并不是谁想当就可以当的,这也正是班主任的崇高之处。班主任既要善当管理的“主体”,又要甘当管理的“客体”,这二者应该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

3.2 “规则教育”之“有理有治”

任何规则都应是成文的和确定的,也只有这样的规则才能成为中职生的行为准则。对规则中没明令禁止的行为,即使学生做了,也不宜过于追究。对明令禁止的,做了就要承担后果,接受惩戒。

违纪事实必须是证据确凿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学生的任何惩戒都应允许学生辩护,并明确告知他错在什么地方,依据什么规定以及处罚要面临的后果,尽量让学生认识到遭受惩戒是其违纪的必然,敬畏纪律是其应尽的义务。

惩戒时要突出“违纪成本”观念,让他的行为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且要付出较高的代价。如在卫生打扫中偷懒,就应该让他花多倍的时间去补偿;课堂上违反纪律,就减少他的休息时间;损坏公物,让他修理。提高违纪成本,能使学生增强对违纪后果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他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3.3 “规则教育”之“规外容情”

对中职生要“规”外开恩,这里的“情”是指中职生具体的心理、生理情况,包括认错态度和平时表现等。针对中职生行为反复性的特点,可采取“零存整取”、“事不过三”等原则,尽量让中职生明白规则的严厉和班主任的宽容。

俗话说:“仁者无敌”,其实质就是宽容善待别人。对于班主任来说,不要总是抱怨中职生素质差、无心学习,更是这也不行,那个不是。中职学生本身在小学、初中阶段就是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不可能完美无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更不能用世故的、挑剔的眼光看待他们,不容许他们出现一丁点的失误。被社会大多数人认可的“中职生相当于差生”,这种偏见是极为有害的,中职班主任切不可因此形成思维定势。要知道,中职生对问题的思考并不是总如我们所希望的那么成熟,他们的心理发展是不稳定的、不平衡的。在行为上,往往会出现无所适从、怪异和反抗,有时用过激的行为方式去掩饰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比如通过逃课、顶撞教师、打架斗殴等违纪违规现象,显示自己的勇敢。如果引导不好,个别中职生渐渐就会形成了反社会人格倾向。因此班主任在规则教育中应当尊重中职学生,理解他们的盲目过错,宽容他们的无过之心。

这种宽容是一种爱。陶行知先生说:对于学生来说,班主任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我以为,这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不念学生之旧错,不窥学生之隐私,不抓学生之小过。作为班主任绝不能随意地为一些学习有困难和行为有过失的学生贴上“笨学生”和“坏学生”的标签,在日常工作中既鼓励冒尖,也允許暂时的落伍。罗曼·罗兰有句话:一个人一生要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班主任应当给予学生从错误中成长的机会。

每一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中职生受年龄的限制,主观上辨别能力差,行为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反复性和惰性,在遵从规则方面自控能力弱。这就要求班主任经常地教育、疏导。中职生犹如轮胎,打足的气总要漏掉,教育就像打气,它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时候。

教育惩戒的目的是既要让中职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同时更要确证了纪律的权威。当然任何处罚都要有“度”,不能超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范围,不能违反教育法规。我们不能把将教育惩戒异化为维护个人权威或宣泄内心情绪的手段。

事实上,惩戒的轻重与德育的效果是不成正比的,从重、从快、从严的惩戒更不足取。过度的惩戒非但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引发强烈的抵触情绪,造成师生间的对立。当然也不能无原则地妥协,否则规则就成一纸空文,“规则育人”也就无从谈起了。

教育是预防,惩戒是补救,管理是实时监督。“规则育人”并不是取消班主任的管理职能,更不是削弱班主任的教育功能。相反它把班主任从琐碎的常规管理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去钻研中职生身心发展特点、提高教育的艺术。当前中职学校德育短效,从表面上看是中职生的纪律观念淡薄,实质则是中职生心理上对传统道德的反叛。面对社会的深刻变化,中职生往往呈现出无所适从的困惑,他们内心渴求理解,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但其表现出的却是另一种方式。因而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中职生的心育上,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困难,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规则”是由外而内的影响中职生,教育则是由内而外,它们是共同作用于中职生的两种力量。只有对中职生同时施以严格的规则和走进其内心的教育,中职德育的实效才能达到最优化。

猜你喜欢
规则育人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让规则不规则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不如吃茶去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