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勇 吴秋英 江汝南 戚雨节
摘要: 合裆裤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后流行于黄河流域南北各族,南方少数民族在继承传统合裆裤基本特征的同时,其形制特征发展不拘一格。文章以云南红河地区的彝族及哈尼族、贵州荔波地区的白裤瑶族、广东连南地区的瑶族传统合裆裤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考察及文献研究,对其形制和结构进行分类归纳,研究表明:云贵粤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合裆裤具有多元化形制与结构特征,且不同少数民族传统合裆裤的裆部构成形式各异。文章根据所研究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合裆裤不同的裆部构成形式,将其少数民族传统合裆裤归纳为补裆结构、扭裆结构、立体拼裆结构三种。
关键词: 少数民族;合裆裤;补裆结构;扭裆结构;直线裁剪
中图分类号: TS941.6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19)03-0078-06
引用页码: 031203
Study on diversified structures of minority crotch pants in areas of Yunnan,
Guizhou & Guangdong
XIE Yong, WU Qiuying, JIANG Ru’nan, QI Yujie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529020, China)
Abstract: The crotch pants originated from nomadic peoples in the north, and later became popular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hile inheri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crotch pants, the minorities in the south have developed freely.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study, this paper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the shape and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crotch pants of Yi and Hani ethnic groups in Honghe area of Yunnan province, the Baiku Yao ethnic group in Libo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 and the Yao ethnic group in Liannan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ditional crotch pa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Yunnan, Guizhou and Guangdong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ed shapes and structures, and the crotch structure forms of traditional crotch pants are diverse for different ethnic minoriti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rotch forms of the traditional crotch pants in the study area, the traditional crotch pan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patching crotch structure, twisting crotch structure, and three-dimensional crotch structure.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ies; crotch pants; patching crotch; twisting crotch; straight line tailoring
收稿日期: 2018-07-04;
修回日期: 2019-01-10
基金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7YJC760026);广东省青年创新人才项目(2017KQNCX202);五邑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6sk0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GD16CYS02)
作者简介: 谢勇(1989),男,讲师,主要从事服装结构及舒适性的研究。
合裆裤又称缦裆裤、满裆裤、抿裆裤,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古时称“裈”,分短式和长式两种形制[1]。短式裈仅以一布缠于腰臀之间,双腿裸露,状如牛鼻而被称为犊鼻裈,多为底层劳动人民劳作时穿着,如图1所示;长式裈腰臀肥大,裆深,裤长及膝,整体形制宽松,如图2所示。合裆裤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图3为新疆洋海墓地出土的毛布合裆长裤,是迄今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合裆裤实物[2]。合裆裤形制宽松且将人体下肢分开包裹便于行动及劳作,慢慢地取代之前的“袴”,并在黄河流域南北各族普及。
与中原地区的合裆裤类似,南方少数民族的合裆裤也都是用自织布进行裁剪制作,受面料幅宽的限制,一般都采用整幅面料进行平面直线裁剪。此外,传统合裆裤为满足穿着及行动时的需要,同时减少面料浪费,制作时均采用规则几何裁片进行斜向拼合的方式进行。合裆裤与现代裤子结构不同,现代服装结构设计理论中裤子的裆弯设计是裤子设计的重点内容,也是形成裤子立体特征的关键,这是区别于传统合裆裤平面直线裁剪的显著特点(图4)。合裆裤没有表征人体厚度的裆弯结构,而是由直线裁剪出的规则几何形状裁片进行多样拼合,来满足人体所需的立体服装空间。兼顾以上两方面的因素,造就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合裆裤形制多样化,结构也不尽相同。
目前对于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华丽的上衣、装饰等方面,而大多数少数民族传统裤子的外观都很朴素,鲜有华丽的表面装饰,导致针对传统民族裤子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笔者通过对云南红河地区的彝族及哈尼族、贵州荔波的白裤瑶族、广东连南地区的瑶族,进行田野考察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针对该地区中代表性的合裆裤形制进行分类归纳研究,探寻云贵粤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合裆裤的形制与结构特征,并根据合裆裤不同的裆部构成形式,将其少数民族传统合裆裤归纳为补裆结构、扭裆结构、立体拼裆结构三种。
1补裆结构
“补裆”也称加裆,是为使裤子裆部封闭而拼合一块规则面料的结构处理形式,根据裤子裆部拼合裁片的形状,补裆结构可分为菱形、方形、三角形、阶梯十字形等多种形式。图3的毛布合裆长裤就属于补裆结构,其采用阶梯十字形织片对折拼合于裆底使裆部封闭,可见补裆结构是合裆裤中最古老的裆部处理形式。
在补裆结构的传统合裆裤制作过程中,人们为确保制作好的裤子方便劳作及行动,将裤腿与裆部分开进行结构处理。首先用两片整幅的长方形面料裁片包裹裤腿,裤腿仅留内缝;其次将裤腿斜向拼合使腰线呈“V”字;最后将裤子的内缝及裆底裁片缝合。补裆结构处理形式的典型特点是强调“轴对称”,裆部拼合有规则形状的面料裁片,裤身无前后之分,因此其具有明确的形制特征。在穿着的过程中,裆部裁片随着人体活动而自由调整来满足人体裆部的立体需要,同时为了提高适体性及便于行动,利用此种方法制作的合裆裤的裆深也可适当做小。
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合裆裤属于方形补裆结构,如图5所示。该裤子主要由裤腰、裤腿、裤裆三部分组成,裤腿用长方形双幅面料折叠而成,不设外缝,裤裆采用一整片经向裁剪的长方形面料对折与整条裤腿内缝拼合,使其具有很好的运动性。与此类似的还有云南花腰彝族传统合裆裤[3],但与黄昇墓出土的合裆裤不同的是其用一菱形裁片对折后拼合于裆部,形成了封闭的裆部结构,如图6所示。
2扭裆结构
“扭裆”是指拼合形成裤腿的前后裁片在裤子的裆部发生扭转,前后裁片通过在裆部互借来满足人体穿着后活动的需要[4]。扭裆结构同样采用平面裁剪与斜向拼合的形式,但与补裆结构相比,扭裆结构的裤身分片多且拼接形式更加巧妙多样,是人们充分利用面料及其斜丝性能的结果。扭裆结构在制作时将人体的下半身概括为一近似的椭圆柱与两圆柱体的插接复合体进行“中心对称式”整体设计,这也是其区别于补裆裤的关键。因此,扭裆结构着装的功能性较好,着装后裤身不像补裆形式的合裆裤在裆底有过多的褶量。扭裆结构的合裆裤根据其裤身分割缝的处理形式及裆部的拼接形式,可分为腰部错位拼接、分割互补拼接、整片扭转拼接、互借扭裆结构四种。
2.1腰部错位拼接
腰部错位拼接式是扭裆结构中最简洁的拼接形式,该方法不对裤裆做单独处理,常见的裤身一般由4~6片大小不一的规则长方形裁片斜向拼合,裁片在腰部的错位是这种类型合裆裤的典型特征。腰部斜向拼合与裤身分割缝形成的错位结构不仅满足人体的围度尺寸,同时可以充当部分裤长量,是少数民族充分利用面料幅宽而裁剪成的长方形裁片来构筑立体服装空间的巧妙设计。裤子在穿着的过程中,裁片之间相互借用宽度来满足人体所需的立体空间。如图7所示云南佤族男裤就属于腰部错位拼接式,裤子由2片同等幅宽的裁片和4片小的长方形裁片组成,外缝连裁后斜向拼合。
2.2分割互补拼接
分割互补拼接强调裤身裁片在腰部、裆部与裤腿处的互补,但与传统合裆裤直线裁剪不同的是其裆部采用平面曲线裁剪,面料的挖裁较多,穿着后扭曲程度不大。这种形制的合裆裤也是由腰头、裆片、裤片三部分组成,裤腰肥大,通过增大裆深来满足人体所需的裆部立体空间,裤腿不设外缝,无前后之分。根据合裆裤的裆部裁片构成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裆部裁片为一整片,裤身由6片构成,如图8(a)所示,元阳哈尼族女裤属于此种结构;另一种裆部裁片分为两片,由大裆与小裆构成,裤身由8片构成,如图8(b)所示,这种结构类似于图9所示的传统清末民初大裆裤,也是南方少数民族最为常见的合裆裤形制,惠水布依族女裤、金秀花篮瑶女裤、文山彝族女裤[5]均属于此种结构(图10)。
2.3整片扭转拼接
整片扭转拼接是少数民族人们充分利用面料及其斜丝性能进行平面裁剪的一种创新表现形式。通过对整幅面料的扭转拼接,形成裤腿与裤裆整幅,裆部宽松,裆底处于斜丝方向,无前后之分,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恪守“零浪费”的设计原则。如图11所示白裤瑶男裤[6],裤腿和裤裆由三块整幅面料构成,裆部长方形裁片整片对折扭转与腿部裁片进行拼接,而腿部裁片在裤口处的错位折叠可以让裤口变小,使裤口固定在小腿的位置。而图12所示湖南靖州的花苗男裤[5]结构比白裤瑶男裤更加对称,裤襠和裤腿由一整幅面料扭转拼接而成。
2.4互借扭裆结构
互借扭裆结构一般由几个相同的裁片以中心对称的形式包裹下肢部位,同时裁片斜向拼合后可形成独立的裆部空间,用来满足人体的立体特征,适体性较强。如图13中哈尼奕车人的女子短裤,其裤腰两侧开衩处装有紧固作用的细绳,裤长至大腿中部,前裤口饰有裤褶,裤子前身与后身的结构除前裤腿处缝制褶以外,其形制结构完全相同。这款女短裤是典型的直线裁剪、裁片斜向拼合的方式制作[7],前后面积较小的底裆插片在裆底通过“扭转”进行缝合,互相构成裤腿的内侧部分,使裤腿内侧及裆部形成一个侧面,与其他裁片共同构成一个立体的内部空间。相比其他形制结构,互借扭裆结构能充分利用面料斜向良好的拉伸性能,同时借助“扭转借量”结构使得这款合裆裤穿着后的合体度得到很大提升,实现了合裆裤的结构由平面向立体的转化[3]。
3立体拼裆结构
立体拼裆结构的裤腿互相斜向拼合后在裆底用长方形裁片封裆,裆底的长方形裁片扭转后固定于内缝,既可使裤裆得以封闭,又能提供人体及活动所需的立体空间,这种结构融合了补裆与扭裆两种结构的特征。如图14所示连南瑶族女裤,整体形制宽松,无前后之分,由腰头、裤腿、裆底裁片三部分组成,无外缝,裤内缝顺延至前后腰的中点,裆底拼接的长方形裁片以对角线(图中红色虚线)对称折叠后与裤内缝缝合。裆底的长方形裁片与现代裤子中裆弯的功能类似,同时裆下的裁片在裆底因折叠而处于斜纱方向,拥有良好的拉伸性能。
4结论
合裆裤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南方少数民族在继承传统合裆裤特征的同时,其形制特征发展不拘一格,大都集中在裆部构成形式的区别。丰富的裆部构成形式在赋予南方少数民族传统合裆裤多元的结构、巧妙构筑人体所需立体服装空间的同时,均遵循“平面直线裁剪”与“斜向拼合”的传统制作方式,满足少数民族人们不同的穿着功能需求。
根据云、贵、粤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合裆裤不同的裆部构成形式将其分成补裆结构、扭裆结构、立体拼裆结构三种。其中,轴对称式的补裆结构作为最古老的裆部构成形式,在云、贵、粤地区少数民族合裆裤中比较常见,如花腰彝族女裤,而中心对称式的扭裆结构与立体拼裆结构是少数民族人们将平面面料与立体思维碰撞的结果,是更为巧妙的裆部构成形式,常见于落后、闭塞的山区民族或其支系,如腰部错位拼接式的佤族男裤、分割互补拼接式的元阳哈尼族女裤、整片扭转拼接式的白裤瑶族男裤、互借扭裆式的哈尼奕车人女裤、立体拼裆式的连南瑶族女裤。这些具有一定立体思维构成的合裆裤具有更好的功能性,无论是哪种裆部构成形式,皆彰显了少数民族人们尊崇自然、对面料全幅利用的造物理念,充分体现了南方少数民族人们的勤劳与智慧。
参考文献:
[1]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137-138.
SHEN Congwen.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Clothing and Ornaments [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11:137-138.
[2]黎珂, 王睦, 李肖. 裤子、骑马与游牧: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有裆裤子研究[J]. 西域研究, 2015(2): 48-62.
LI Ke, WANG Mu, LI Xiao. Trousers, horseback riding and mobility: study of the trousers with crotch unearthed from Yanghai cemetery[J]. The Western Regions Studies, 2015(2): 48-62.
[3]赵明. 直线裁剪与双重性结构: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J]. 装饰, 2012(1): 110-112.
ZHAO Ming. Line cutting & double structure: a study of Chinese ethnic costume’s structure [J].ZHUANGSHI, 2012(1): 110-112.
[4]张俊杰, 赵明. 满族裤装造型结构研究[J]. 丝绸, 2014, 51(11): 38-42.
ZHANG Junjie, ZHAO Ming. Study on modeling composition of Manchu trousers [J]. Journal of Silk, 2014, 51(11): 38-42.
[5]刘瑞璞, 何鑫. 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少数民族编)[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3: 84-93.
LIU Ruipu, HE Xin. Structural Textual Research of Chinese Ethnic Costume (Minority)[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 2013: 84-93.
[6]廖軍, 许星. 黔东南荔波地区白裤瑶服饰艺术探析[J]. 丝绸, 2010(11): 39-42.
LIAO Jun, XU Xing. Study on the costume art of Baiku Yao nationality in Libo area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J]. Journal of Silk, 2010(11): 39-42.
[7]王佳丽, 赵明. 哈尼族奕车人扭裆裤的结构研究[J].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0(3): 24-30.
WANG Jiali, ZHAO Ming. Structure study on twisting crotch pants of Hani Yiche [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Clothing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0, 30(3): 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