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2019-09-10 01:17:14乔利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健康青少年

乔利

摘要:青少年对新事物敏感、易于接受,但分析判断、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不够完善,加之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缺乏对社会的实践性的了解,面对社会的各种矛盾的日益明显和复杂化,在众多的价值观念,有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价值观念趋向面前,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从而造成心理矛盾,这种心理矛盾会程度不同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因此,关注社会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在社会变革时期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所要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170-02

1.青少年学生处于人生观发展的成熟定型期

从心理角度看,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转折时期,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的最后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有急剧性和矛盾性,智力的迅速发展并达到相对成熟而对其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概括起来其心理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为强烈的自我肯定的要求,自尊心强度增大,而且敏感;敏锐的认识能力,到了青少年期,思维能力出现了质的飞跃,其认识活动处于人的一生中最活跃的时期;丰富的情绪情感,它表现为情绪的两极性和内隐性等特点。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书本了解社会和了解人生,通过实践增加自己的阅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学生除了受到正面的教育外,还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对于我们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很多人由于中学时代远离社会,而大中学校对青年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又远远赶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加之一些人的心理素质较为脆弱,致使心理发展长时间的处于矛盾中:成熟与不成熟的矛盾,成功与失败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这些内在的矛盾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就青少年而言,心理健康就是其能够充分协调自己的知、情、行、使之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够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而在青年阶段人生矛盾又特别集中,特别突出,特别尖锐,特别典型,特别沉重。

青少年的心理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系统,社会和教育对于个人有着“再塑造”的作用。现代社会竞争意识的引入,少年一代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铁饭碗”已经逐渐打破,在学校的环境里学到的稳定感的经验便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随着“重利主义”的流行,追求较高经济收入、舒适的工作环境已成为择业的首要因素,因而特定的历史时期,面对新旧体制转换,新旧思想冲突,各种利益矛盾不断出现,青少年学生开始感到迷茫、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了少年学生的各种心理冲突。正如《境遇伦理学》所言:“完全不顾特殊的具体情况而一味坚持普遍化原则,这同先知的思想不是相容的。先知的话决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的境遇,决不是永久有效的抽象训诫,总是要联系实际的境遇的。”

其次,文化商业化所带来的心理失衡现象。心理失衡是指一个人不能与其所处的环境保持和谐关系或无法使自己适应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心理偏差。少年的心理失衡是一个时代性的问题。我们的青少年学生接受的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崇尚人格完善,追求“风”与“节”,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然而在现代的经济时代的影响直接带来的是物质利益的第一性,文化越来越表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这就出现了教育与社会发展不一致。在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这些客观的矛盾冲突,导致了许多青少年的各种心理失衡现象。他们一方面崇尚传统的道德风尚,另一方面有追求物质利益,在务实意识增强的同时,又往往过分看重眼前利益。他们内心朴素的价值观念,由于得不到社会的积极认同而感到失落、压抑,而现实的商业文化又时时诱发他们盲目地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在青少年身上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失衡、崇尚理性与短期行为的失衡、享受人生与学业要求的失衡等一系列心理失衡现象,使他们“知行分离”,造成认识的不稳定。

再次,社会文化嬗变过程中的青年人格边缘化。“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它的原意指面具、脸谱。在这里人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性,它是以人体内的先天遗传特点为生理条件,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形成的人的行为相对稳定的倾向性,是人的各种素质及个性精神风貌的总和。随着社会文化速度的变化加快,部分青少年学生的价值支点、人生坐标发生倾斜,他们身上体现着新旧文化、中外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此外,许多青少年学生对于现代经济的理解过于片面,把经济与迅速的发财致富联系在一起,物质享受是他们从新的经济形势中看到的惟一亮点,他们开始追求世俗的、现实的、功利的物质目标,在对物的享受过程中,人本身的真实价值也被淹没于物的价值之中,许多青少年学生在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过程中被异化,理想和人文精神失落,对于自身人格的反思和沉淀逐渐减少,这在其人格完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2.青少年的發展实际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文化的变迁引起了青年学生心理的几种不良状态

自私转型期以来的青少年,大都有程度不同的自私倾向。有人说自私是人的本性,与心理不健康无关。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受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哲学的影响。其实,当人生下来时,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张白纸。经过无我有物、有我无物和物我整合三个阶段的顺序发展,儿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渐发展出来。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有些儿童一直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自私是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任性是一种由本我决定的无规范心态和非理性行为,本我是以快乐追求和需求的立即满足为特征的,在行为表现上就是任性,即无拘无束、无法无天的状态。健康的人格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代表兽、人、神的品质。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和超我的人,实际上仍然停留在兽类的水平而并没有达到人类的层次,更不用说神的境界了。自我是人格中最理性化的部分,是健康心态的标志。

嫉妒是由自私所产生的一种狭镒的排他和仇他心理。嫉妒的人不能见到别人比他强,只要发现别人比他强,他就眼红,常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和判断事物常常以我划线,在嫉妒的心理基础上很容易走上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道路。

叛逆对青少年来说,叛逆是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从成都发生的“沈鹏弑母”案,到温州发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广东发生的少女杀死奶奶案,这些接二连三披露的杀害至亲的案例说明,一些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叛逆心理。这种叛逆心理产生于可怜的适应能力: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从本能地任性胡来、我行我素,到不辨是非、不识好歹、以暴力抗拒家人管教,到糊里糊涂地走向死亡,就是叛逆性格的行为逻辑。一般而言,青春叛逆是青少年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在转型期的中国,这种心理危机已经演化成一种社会病态。它部分是不良家庭教育的自然恶果,多半是家庭——社会环境的无意塑造。一些青少年在家庭排行中独一无二的霸权地位,客观上使他们不仅不能发展出竞争观念、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而且使他们很容易养成飞扬跋扈、专横残暴的性格。事实证明,这种具有强烈控制欲而适应能力又极差的孩子,走上社会遇到挫折就有可能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或从事自杀,或进行谋杀。其实,这两种极端行为的根子是一个:青春叛逆。这就是为什么在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的同时,谋杀率也在上升的原因。

浮躁、指轻浮急躁,做事踏不下心来,没有耐性,见异思迁,好大喜功,充满“天上掉馅饼”的幻想,没有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却存在着侥幸成功的奢望……凡此种种,都是浮躁心态的表现。浮躁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但它还不是狂躁。狂躁是一种精神病态,需要临床干预。尽管如此,我们绝不能忽视浮躁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对青少年的危害。因为它可能导致青少年为了侥幸成功而铤而走险,掉进违法犯罪之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的浮躁是由社会的浮躁传染的。社会少些喧嚣和形式主义活动,青少年的浮躁心态亦会减少。

忧郁由于家庭变故或个人的不幸遭遇,或一些个人成长上的烦恼,一些青少年还常常表现出某种忧郁心理。

自卑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是自尊的缺乏状态,它和自尊的过度状态——自大——一样,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特征。缺乏自信心,遇事退缩,怀疑自己的能力,稍有不顺利就打退堂鼓,甚至无端地萌发某种负罪感来,这些都是自卑的表现。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儿童和青少年的自卑是由不充分和不适当的社会化造成的。在婴儿期,如果它的需要都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婴儿感知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全的世界,它就会发展出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感来。相反,它对这个世界的基本态度就是不信任。在此基础上,如果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对其幼稚的动作、好奇的发问和创造性的冲动进行干预、嘲笑和限制,儿童和青少年就很容易养成怀疑、内疚和自卑的性格。对于自卑的青少年要倍加关怀和鼓励,家长和老师要多对他(她)说:“你能行!”并让他们大声说出“我能行!”

自恋在自卑、自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病态自我依赖。具有自恋心态的人唯我独尊,唯我独存,爱惜自己达到病态的程度。只愿享受,不愿付出;只要求权利,不愿尽义务;只追求权力,不愿负责任;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只爱自己,不爱他人……凡此种种,都是自恋心态的表现。具有自恋心态的人不能与他人发展出任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容易陷入孤独之中。自恋和孤独,经常如影随形地伴随在一起。

自残指故意进行自我贬低或有目的地从事有伤人格尊严活动的一种行为心态,并不是指故意伤害其身体的自虐或自杀行为。自残的目的多种多样——抑或是为了进行自我保护,防御外界的攻击;抑或是为了进行报复,被认为是弱者向强者进行报复的现成手段。但是,无论那种程度的自残,都是弱者的不健康心态表现,都不是最佳的选择,不足为训。因为它会使当事人永远生活在其自我设计的阴影之中。

自杀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是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集中表现。对于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要进行区别对待,因为它们可能产生于两种不同的心态。为了对抗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一些青少年动辄以自杀相威胁,这种自杀威胁或自杀警告可能产生于以自尊保护为基础的逆反心理,其动机不是要死,而是为了更好地活。有部分自杀行为,可能就是这种自杀威胁或自杀警告失败的产物,还有在破裂家庭中被邊缘化的青少年,其自杀行为可能是由悲观厌世所致。但是,无论是作为一种手段的自杀,还是作为一种目的的自杀,都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之,新的浪潮不是创造某个理想的超人,而是使分布于社会的普遍人格发生变化,不是产生一个新人,而是重塑一种全新的社会人格。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在从事或者正在创建一种新文明,现在的中学生是非曲直世纪的建设者,经济的腾飞,不仅要依靠高新科技,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才是社会腾飞不可缺少的力量源泉。因此,从社会、教育和人的相互关系素质,人格塑造是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社会发展而作出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青少年发明家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法制博览(2016年11期)2016-11-14 10:15:41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41:55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