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方 张岚
镜头一:
中班美术活动《秋天的菊花》课上,实习周老师出示四张菊花照片。
师:你们看,这些花有什么不一样?
幼: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
师:是的,其实花瓣的形状也不一样,有的是小小的花瓣,有的是长条的花瓣。老师把它们画在纸上,你们看看这些花瓣是不是不一样的!现在请小朋友们去试试,画一画“秋天的菊花”,好吗?
浩轩坐着,一动不动,半晌回应一句:“老师,我不想画……”
小析:孩子们对于“菊花”的特征其实并不了解,老师呈现的是自己想给孩子的经验,却不是孩子主动想要的,所以在作品呈现中,浩轩的菊花画得和普通概念下的“花”一样,失去了菊花的特殊性,昊昊的兴趣点则在花瓶,不在花本身。可见要想丰富孩子们的画面,知识经验的建构尤为重要,单纯出示图片欣赏的教学法不如带孩子们走进自然、走近真实的菊花,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
镜头二:
幼儿作画环节,孩子们画“秋天的菊花”,老师观察、指导。
师:为了不让别人摘花,公园里的菊花都会用栅栏围起来,我们也可以在作品中画上栅栏。(老师手指比画)大家可以画一条横线,再画几根竖线,这个就是“栅栏”。
菊花还不会画,又要开始画栅栏,更多的孩子露出一脸愁容:“老师,我不会画……”
小析:教师想當然地让孩子们自己画,同样忽略了孩子们的“已有经验”。点评环节过度表扬会画栅栏、菊花的孩子,会让其他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更加不会画、不想画,甚至可能不喜欢画、讨厌画画。比如嘟嘟的作品直接用“黑色菊花”宣泄了他的内心情绪。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们开始惧怕上美术课。他们对色彩表达的渴望、对线条的构想和无拘无束的想象只存在于脑海中,现实中他们要按部就班地上美术课、完成美术作品,在一个限定范围内涂涂画画……于是,很多孩子开始讨厌美术课、讨厌画画,甚至讨厌蜡笔和记号笔。浩轩就是这样的一个小男生,和大部分孩子一样,可爱、活泼、机灵,却不喜欢上美术课!
教师思考: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画?他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美术教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激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由此可见,孩子对美的事物需要一个“感受、体验”的过程,这样的经验需要成人创造条件和机会,需要走进大自然和真实生活场景中,需要受到肯定和支持鼓励……作为教育者,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一、借助“生态式美术课程”,厘清美育理念
“顺应天性,绽放新蕾”生态式美术活动是针对传统塑胶花式的幼儿美术中“无自我观察,幼儿脱离了对自然环境的认知;无情感交流,幼儿脱离了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无成功体验,幼儿脱离了对美育本质的理解”等问题而开展的,它是我园的园本课程,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但由于生态组成员流动性的问题,新老师在开展美术活动时还是会走传统路线,这就需要帮助她们厘清思路:
1.明确“自然、生命、生活”是生态式美术活动的基本理念
“自然”是指在美术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教师要做的是积极地引导、鼓励并顺应和支持孩子们按自己的方式及自己的节奏成长。“生命”是指要打破幼儿园这一界限,让更多的人、物、事件走进来,也要带着孩子们在参与中走出去,放大眼界将生命融入艺术。“生活”则需要我们在美术活动中找到与幼儿生活的交叉点,创设幼儿愿意画、喜欢画、能画好画的条件和宽松氛围,让美术真正成为幼儿童年生活中亮丽的一抹。
2.知晓“向真、亲善、尚美”是生态式美术活动的宗旨目标
“向真”即亲近友善,一种至臻温暖的行为美。我们希望每位幼儿在生态式美术活动中能和善、自主,善于通过美的表现形式抒发己论。“亲善”即追求美育本真,一种置于纯真的内心美,每位幼儿在生态美术活动中都是天真、自然、乐于展现本性的。“尚美”即崇尚美好,一种智于和谐的精神美,幼儿在活动后还能养成自信、积极的心态,敢于创新。
二、走进“生态式美术活动”,支持幼儿自主创造
《指南》中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而他们的“感受”和“理解”的深度和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成人灌输就有的,而是需要成人创造条件,通过幼儿自己的感官去发现与体悟的。于是,老师放手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去亲近、触摸树叶,去感受、理解自然。具体到活动中,以小班“树叶活动”为例:
1.畅玩寻落叶
幼儿园草坪上有一地的落叶,孩子们快乐地玩起了“树叶雨”的游戏。“老师,树叶下面有什么?”“老师,我发现一片很神奇的树叶!”“老师……”
幼儿园是孩子最为熟悉的地方,也是孩子最为亲切的生活环境。在幼儿园的草坪上,孩子们自发地开始了“寻宝”活动,通过翻一翻、找一找、摸一摸等系列动作,感受树叶的触感,发现树叶的秘密。在维持一周的“树叶寻宝”活动中,孩子们对于树叶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有了自己的知识经验。
2.童眼读树叶
有了走近自然、触摸树叶的经历,孩子们的话题也开始丰富了:“我们小区的树叶和幼儿园的不一样……”“我外婆家门口的树叶很大很大……”“妈妈说,有一种叶子叫竹叶,和燕子的尾巴很像……”由此看来,寻落叶后,孩子们对“树叶”的话题很感兴趣,对于树叶的认识也不再局限于手上的“摸”,他们渴求更多的经验。《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做幼儿学习的观察者、支持者。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读叶”活动。
每一片树叶都不一样,每一片树叶在孩子们的眼里也有不一样的生命。为了让幼儿对于树叶的感知更加具體,老师以“破叶”为例,让他们进行观察想象。
破叶在孩子们的眼里重新焕发生命力,孩子们的表达让人眼前一亮。同样一片树叶,在孩子们的眼里有不一样的故事,通过看一看、转一转、想一想、说一说,孩子们大胆想象、自由表达,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创意在萌芽。
3.童心爱树叶
在一次家园互动中,薇薇妈妈跟我说,薇薇回家很忧伤地问:“为什么树叶要离开妈妈的怀抱?回不了家肯定很孤单寂寞。”于是,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利用晨谈时间和孩子们聊这个话题,借以了解孩子们的想法。“老师,树叶离开了妈妈,好可怜啊!”“老师,我想送树叶回家!”
在孩子们的提议下,我们带着有黏性的彩泥出发了,在草坪上捡拾落叶,送它们回家。捏、团、压、按、拧,孩子们的手迹遍布滑梯、木桩、升旗杆……
浩浩说,树叶最想回到妈妈身边!是的,落叶被孩子们赋予了情感。
同时,我们通过家长问卷和幼儿谈话调查,引导和鼓励幼儿认识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感受大自然中不同季节、不同树种树叶的不同,由树叶的变化体验大自然的神奇;知道大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行为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借助有目的的观察、体验、实践、交流、欣赏影像资料等多种活动,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4.生态式美术中的树叶课题网络
在系列认知的活动后,班级里的“落叶”话题热度持续维持着。老师设计了以“叶”为核心的主题网络图,将“叶”延伸到其他领域和游戏活动中,充盈“叶”的活动,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
在设计、梳理“叶”的关系网络过程中,联想到幼儿园多年来进行的“生态式美术”课程,如果把它们结合,怎么样呢?
生态式美术是一种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提倡以幼儿为中心的自然的、融合的、自主的、开放的幼儿美术活动。它着眼于幼儿生活的内容,联系五大领域,鼓励多元材料的运用,致力趣味学习过程,肯定幼儿的独特表达。
“叶”来源于自然生态,“生态式美术”追求自然、生态、生命。有幼儿园“生态式美术”这个课程大背景,“叶”的活动能进行得更有趣、更有层次性。
5.创意玩树叶
在一次“周末小任务”中,孩子和家长外出寻找身边的落叶。
嘟嘟:“我家门前地上有许多树叶,爷爷每天早上都要扫树叶。”飞飞:“我和爸爸九峰山玩,看到一片叶子从树上掉下来,像只蝴蝶。”涵涵:“我和妈妈一起用树叶做了幅金鱼贴画,送给舅妈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接触、了解周围生活环境人、物、事,感受身边熟悉的科技成果对生活的影响,理解并遵守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树叶是幼儿身边熟悉的材料,幼儿前期已有捡树叶、读树叶、树叶网络图的经验,接下来围绕“落叶”的主线,系统提升幼儿前期一些零碎的经验,激发并开展幼儿玩树叶的系列活动。
(1)放只老鼠,添情境
在一次“餐前故事”时间,老师讲述了《阿文的小毯子》,故事中的阿文对于他的小毯子有种莫名的依恋情感,到哪里都要带着它。孩子们听着故事哈哈大小,诶,如果小毯子变成了树叶呢?
彩色的正方形纸上,贴上一只可爱的小老鼠“阿文”,看,树叶小毯子变成了什么?孩子们自己选择了一片贴在小老鼠旁边,用稚笔、稚语讲述故事。
小语:“树叶变成了阿文扫地的扫把,它好开心啊!”涵涵:“我把树叶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陪阿文玩。”俊哲:“树叶变成了阿文的大棉被,盖着好舒服啊……”
(2)给个圈圈,变个形
教室用剩的透明胶芯、卫生纸芯、各种圈圈越积越多,“材料库”快装不下了。老师拿着一个纸芯问 :“它可以和树叶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纷纷创想,于是我们拿着材料来到了大树下,开始了“变形”活动。
柯宇:“我用颜料盖子当小朋友的脸。”昊昊:“蛋挞吃完了,蛋挞盒子翻过来也可以变成脸。”乐乐:“透明胶的芯可以当太阳,树叶是它的光芒!”柠檬:“毛线也可以变成圈圈,我做了一个太阳呢!”
小小的纸芯、长长短短的毛线……经过孩子们的创意摆放,变出了可爱、有趣的树叶小人。孩子们在这样的摆一摆、放一放、排一排的过程中积累了美的经验,获得了快乐。
(3)请来树枝,跳支舞
在餐后散步的路上,小瑜捡到一根树枝,拿在手上玩,旁边的小宝说:“小心点,你的手碰到我的脸了。”真的呢,树枝细细弯弯的,拿在手上,还真像小瑜伸长的手臂。于是,孩子们设计、摆放的“跳舞的人”开始了舞蹈……
孩子们在大树下捡树枝,在宽敞的水泥地上摆放出了一个个“跳舞的人”,再用树叶装点成五官,树枝小人变得饱满、丰实、有精神!
(4)脱下鞋子,大嘴哥
在一次翻阅杂志的时候,我偶然间看到有艺术家拿鞋子做文章,在鞋子上画满了色彩斑斓的图案,一只只普通的鞋子经过他们的创意变成了有深度、有内涵、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如果把鞋子引进“落叶活动”中,会怎么样呢?
刚开始,孩子们很不情愿:
——什么?要脱鞋子?
——袜子弄脏了怎么办?
——鞋子脱了怎么去捡树叶啊?
可是,有了第一个,就有了第二个。慢慢地,大家就玩开了。是啊,不试一下怎么知道,万一成功了呢?
在孩子们的全身心放松、大胆想象的过程中,一个个“大嘴哥”脱颖而出,有害羞的、严肃的、发怒的、滔滔不绝的……
(5)摆上鱼缸,试写生
大班孩子经常户外写生,小班幼儿趴在窗台上张望着,蠢蠢欲动。“什么是写生?” “我们也可以玩吗?”“他们在写生什么东西”……于是,我们也开始了以“落叶”为材料的“写生”活动。
第一次尝试写生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生”,只是想看看落叶还可以怎么玩。小乌龟趴在鹅卵石上,被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并在作品中用树叶作乌龟,再画上一颗颗小小的石子,看上去活泼、有趣、真实。当发现乌龟作品中有“鹅卵石”,老师开始期待以后的落叶活动。
(6)躺下身来,树叶变影子
趁着天气好,孩子们出去散步。散步时树叶飘落在身上,孩子们兴奋不已,玩起了树叶雨,有的小朋友干脆学起了沙滩游戏,用树叶盖着小脚,还有的小朋友躺在了地板上,把树叶拼摆成了有趣的“树叶影子”……
三、解读“生态式美术作品”,想画敢画喜欢画
孩子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以小班“废纸变画”活动为例:通过他们的故事分享,我们看到废旧纸头也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原来,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艺术的种子!
“我在桥上,吓得发抖,你看!桥下有个怪物!”柯宇讲故事的时候声情并茂,我很喜欢他的配色和画风,简单、轻松。他最喜欢黄色,所以用了好几张黄色废纸,而桥身两边的三条竖线、四条竖线表现了他的心理:恐惧、无助。连小黑人头顶上的那几张废纸似乎也印证了他的内心活动。然而,真的很害怕吗?他哈哈大笑。开朗的笑容和明亮的色彩已经告诉了我答案。
“老师,你去过沙漠吗?”俊哲爸爸长年在国外,经常会给他寄很多有趣的书本和照片,他最喜欢的是沙漠故事,充满着神秘、冒险和趣味。画面中,他用黄色废纸头做了一望无际的沙漠,亮得让人睁不开眼睛。玫红色的小人和白色的云朵适时加入,缓和了这种视觉冲击力,让人眼前一亮、心底一暖:原来沙漠也有这么温情的一面。
“恐龙”是大部分男孩都津津乐道的话题,飞飞和柯宇就在“废纸头转一转、画一画”中变出了一头头“凶悍”的恐龙。“凶悍?”“对啊,因为它要保护自己的宝宝。你看,玫红色的是食草恐龙,黄色的是霸王龙,它们要开始打架了,快跑啊!哈哈哈,好激烈的场景,恐龙大战开始啦!”
“天气很好,我在草地上玩,一头大象走过来,邀请我去它家玩。”稚气的童声、有趣的故事,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爱笑、阳光的男生,以及一头憨厚、可爱的大象,结伴走进森林家园。画面中寥寥数笔,展现了一片宽阔的草地,廢纸颜色的选择使画面看上去明亮、热情、活泼,一如淘气的昊昊自己!
四、呈现“生态式美术环境”,家园合作搭建平台
在“生态式美术”课程的引领下,孩子们爱上了美术活动、爱上了创作、爱上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这样的成长变化中,家长们也跟随着孩子的脚步,发现了他们作品中独特的美。很多家长表示,孩子的画面充满了“灵气”。因为“顺应天性”的理念,家长们对于“美术教学”的认识也提高了,也会跟着园所的节奏,经常带孩子走进自然、体验生活、玩转创意。
在这样的美术环境中,孩子们和家长们对于“美”的体验增加了,对于“美”的感受丰富了!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这颗种子需要家长和老师呵护、陪伴,需要成人认真解读。美术教学不是简单的涂涂画画、刻板上课,它应该是更高层次的美育——是孩子喜欢的、顺应他们的成长轨迹的、释放他们的天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