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9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2月19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强调,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集中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一)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坚持现行扶贫标准,全面排查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的突出问题,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二)主攻深度贫困地区。
瞄准制约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重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对账销号。
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各级财政优先加大“三区三州”脱贫攻坚资金投入。
(三)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注重发展长效扶贫产业,着力解决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等问题,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直接受益水平。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着力解决重搬迂、轻后续帮扶问题,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
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避免因贫失学辍学。
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措施,筑牢乡村卫生服务网底,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
(四)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
攻坚期内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后,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
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
坚持和推广脱贫攻坚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路子。
二、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稳定粮食产量。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
(二)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修编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加强资金整合,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多元筹资机制。
实施区域化整体建设,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先向“两区”安排。
(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
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升级改造中小奶牛养殖场,实施婴幼儿配方奶粉提升行动。
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
合理确定内陆水域养殖规模,压减近海、湖库过密网箱养殖,推进海洋牧场建设,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
加大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監测防控力度,严格落实防控举措,确保产业安全。
(四)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
建设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产业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园区等建设。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牵头实施技术创新项目。
(五)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科学确定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健全保障体系,提高国内安全保障能力。
将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稳定玉米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三、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
(一)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干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二)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解决农村“吃水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
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大“路长制”和示范县实施力度,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有条件的地区向自然村延伸。
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向村庄延伸,推进提速降费。
(三)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建立健全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步整合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四)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养殖大县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治理全覆盖,下大力气治理白色污染。
(五)强化乡村规划引领。
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
四、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
(三)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
(四)实施数字乡村战略。
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
(五)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六)支持乡村创新创业。
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鼓励地方设立乡村就业创业引导基金,加快解决用地、信贷等困难。
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
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保持農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指导各地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的具体办法,确保政策衔接平稳过渡。
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
(三)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按期完成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
(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强化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
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增强乡村治理能力。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七、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
落实村党组织5年任期规定,推动全国村“两委”换届与县乡换届同步进行。
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
(二)发挥村级各类组织作用。
(三)强化村级组织服务功能。
(四)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八、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一)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
201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意见,并加强考核结果应用。
各地区各部门要抓紧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强化工作举措,确保2020年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二)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
(三)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作队伍。
(四)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