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
摘要:在精准教育得到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群体为有效服务社会,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增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纷纷开展相应的短期支教活动,然而由于我国高校支教体系的不完备,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不足,导致大学生支教活动效果不明显,严重影响正常的支教机制。本文结合大学生短期支教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析相应的人力资源建设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短期支教;人力资源管理
现阶段,为有效拓展乡村教育,推进精准教育政策的落实,我国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门的“扶持乡村教学”的号召,自主组织学生进入偏远地区,开展支教活动,提升乡村基础教育水平,凸显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时代作用。然而在学生支教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如缺乏教学经验与社会阅历,组织团体在评估、培训、选拔及招募等环节中难以发挥作用,促使高校学生与乡村教育无法通过支教活动获得预期效果,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较为突出。
一、大学生短期支教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招募制度
有效招募制度对志愿者团体或支教社团开展短期支教活动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支教活动开展初期,支教社团应将招聘制度作为支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结合大学生团体与乡村学生的任教与学习现状,从制度上,规避后续可能存在的支教问题。然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支教社团都缺少相应的招聘制度体系,对大学生的选拔没有严格的测评过程,完全采用宽口径录用理念,致使大学生支教队伍出现良莠不齐的问题,部分学生能力与素质堪忧,无法充分认识到支教的教育实质,没有做好适应乡村环境的心理准备,无法胜任乡村支教工作。
(二)培训制度
支教社团的培训制度是传授大学生完成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基本技能、知识以及思想的过程。而通过科学合理的岗位培训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岗位技能与教学意识,满足大学生从事支教工作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为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乡村支教人员奠定基础。然而当前的大学生培训工作,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技能与知识传授的阶段,没有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致使大学生缺乏对乡村文化风俗、地理环境、学生情况、教学条件的认识。
(三)考核制度
考核制度是确保支教活动正常运转的基础,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短期支教活动却存在着考核评价制度缺失的问题。高校与支教团队过于重视活动前期的组织与宣传,支教活动后便在高校宣传栏或校内报刊发表相关的报道与内容,对学生支教活动的整体评价不足,缺少对实际效果的考核,难以实现对学生的跟踪评估,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在支教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此外,由于学生短期支教评价体系缺乏,高校及乡村学校无法了解具体的支教效果,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发展。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构建胜任模型体系
支教社团只有拥有素质高、能力强的支教团队,才能有效保障短期支教活动的顺利开展。而胜任模型主要指充任特定岗位的个体所具备特征的总和。胜任模型能够吸引更多能力优秀与素质优秀的人才,使人才招募过程更合理,更有效。有利于增强支教组织的人才吸纳能力。首先,支教社团应在招募大学生支教者的过程中,对工作标准、岗位职责、发展战略进行整体分析,明确志愿者的胜任标准。其次,对优秀大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以学生所拥有的动机、品质、形象、技能为前提,构建胜任模型。最后通过实践,检验模型的有效性。
(二)构建岗前培训机制
岗前培训在大学生短期支教过程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能够充分提升短期支教的效果与效率。因而,在对大学生培训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心理建设。乡村支教点主要位于偏远山村地区,相对落后的生活环境、硬件设施以及文娱设施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此,支教社团应在培训过程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支教点现有的教学环境,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考虑时间,以此明确学生是否适合支教工作。其次,技能培训。支教社团应邀请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乡村教师,从乡村学生学习特点、生活特点、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规范,阐述乡村支教活动所需要具备的技能与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支教能力;最后,内容培训。乡村教育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相对有限,如果将高校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到乡村支教过程中,将影响乡村教师的日常授课。因此在培训内容上,支教社团应从乡村教育实际情况出发,注重教学的衔接问题,以此增强大学生的支教能力。
(三)构建支教评价机制
短期支教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考核学生在支教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彰显支教活动对乡村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首先,落实跟踪评价体系,高校应在不同支教点间设立评价体系,并要求评价人员定期对各支教点的任教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解决学生在支教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其次,构建考核性评价体系。考核评价即通过对乡村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进而利用问卷或访谈的手段,了解乡村学生对支教教师任教水平的“看法”,主要包括:教学态度、知识点难以程度、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最后将大学生的支教成绩与学分体系相挂钩,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短期支教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短期支教的重视程度。此外,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可以由乡村教师或社会媒体,对乡村支教结果及效果进行长期跟踪与评价,探究短期支教的优势与弊端,进而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胡洋,王晟昊.大学生短期支教长效机制的探索——以苏州大学“欣長征,彩虹行”贵州支教团队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1):13-14.
[2]杨佳歆,邓椅玲,肖丽娟.大学生短期支教志愿服务质量研究[J].才智,2018(05):64-65.
[3]高福霞,万小煌,陈丽娟,王晓春.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其对策[J].职业时空,2014,10(09):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