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姗
【摘要】:族群研究一直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关注,但以饮食文化为切入点对族群关系进行讨论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康定市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各地各族的商人将家乡风味带至此地,共同组成康定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故本项目以康定为案例地拟以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对汉、藏、回三个民族的食物互动过程进行研究。
【关键词】:族群互动 食物 康定
一、族群的研究现状
族群向来是人类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马克斯·韦伯认为“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而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这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1】潘蛟认为族群不仅是一种组织,一种人们共同体,或勃罗姆列依所说“族群社会机体”,而且也可以仅仅是一种人群范畴,或勃罗姆列依所说的“族体”。作为人群范畴,族群仅仅是一种根据人们的世系、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来做的人群分类。【2】归结起来族群就是社会成员共同的认知和情感依附。随着时代发展,各族群间饮食文化不断相互吸收、融合,并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促使饮食文化的改革创新,而族群关系也在此基础上发生着潜移默化地变化。
二、康定族群与饮食互动过程现状
“藏彝走廊”是我国历史上藏、汉、彝、羌等西部各民族迁徙、交流、融汇的通道,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康定正处在这个“走廊”的中轴之上,是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族群与文化的交汇点、融合区、发散地。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康定不同于其他藏区的饮食文化,汉藏回等民族的饮食在此相遇,互相学习又彼此区别,显现了不同族群间的差异与交融过程。
基于本次的田野调查发现,康定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形成了多族群杂居共生的文化景观,这样的社会现状使得康定社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互补性,并且在不同族群间互动交流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人类学家巴斯说过:“在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社会体系中,就族群的文化特征来说,联系几个族群积极纽带取决于他们之间的互补性;这样的互补性可能会导致相互依赖或共生,建立起接合、融合区域”【3】。而在康定的食物与族群互动过程中族群间的包容性、互补性就使得汉藏回等多民族间相互依赖、共存。
以牦牛肉这一带有藏族特色的食物原材料在不同餐馆内菜品的呈现方式和消费人群为例,首先,在川菜馆内多为牛杂汤锅、干锅,经过与餐馆老板的交流,了解到食用人群以游客居多,而本地藏族则会选择传统川菜;在重庆人所开的烧烤店中有一大特色就是烤牦牛肉串;在清真餐馆中为凉拌牦牛肉;在藏餐厅则为传统的牦牛肉菜品,如牦牛肉干。为此我们专门前往当地位于郭达桥的菜市场进行走访,了解到牦牛肉产地为九龙,在那里专门有个牦牛屠宰场。因为藏族不杀生,当地人把牛卖到厂子里,由汉族或者回族宰杀,然后再运来康定,分销给各类消费人群。从原材料到菜品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族群间的交流互动,它并不只是某单一族群的产品,是多个族群相互协作,彼此关联的“复合品”。
在历史,康定作为川藏茶马古道上三个贸易集散重镇之一,是汉、藏、回等多个民族在四川进行贸易往来及文化交流的汇合点,为来往的不同民族提供食物供给;而今天,康定作为川藏线入藏的必经之地和旅游城市,不仅为入藏者提供补给,而且还有凉粉、牛肉干和锅盔等特色食品供游客选择。凉粉这一具有汉式风格的小吃却成为康定这一民族地区特色食物;在调研中发现,以陈家凉粉为代表的凉粉小吃受到当地人和游客的青睐;在和陈家凉粉的老板聊天时了解到,她是一个藏族,但她们自己家早上就会以凉粉、糌粑和酥油茶为早餐,而且当地的很多藏族也喜欢把凉粉当做早餐;游客则会选择购买大量成块的凉粉作为特色产品带回家送给亲朋好友。
另外,锅盔作为康定一大特色食物,几乎随处可见,在任何餐馆都有出售。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了解到,锅盔是家家户户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藏餐厅的老板处也得知,她们称锅盔为“藏式大饼”,一般都是会在家中自己做,与凉粉搭配在一起食用。但康定的锅盔与成都的完全不同,却与相隔千里之外的陕西关中地区的锅盔一模一样,据文献得出,商人是较早伴随着清朝军队进入川藏官道康区段沿线的移民群体。在清代康区汉商中,陕商的势力最大,康定之“商业霸权全在陕人掌握”。所以推测由于锅盔方便携带又易于保存,就跟随着陕商一同来到了康定,成为各个民族日常生活食物之一。
上述的这些案例都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族群间在食物上的交流互动情况,而在这些食物互动的过程中不同族群间的边界在不同的方面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受当今民族互嵌的社会背景影响,康定不同族群间的交流日渐频繁,在饮食文化方面的互动也不例外。汉藏回等多民族在食物互动中,利用相互间的包容性、互补性进行交流,形成一条条的食物互动链条。
三、结语
通过对康定汉藏回等民族的食物与族群互动过程研究可以发现,在食物与族群互动过程中,交流互动并不会使得族群边界消失,反而使得有些族群边界变得清晰,所以,即使交流互动频繁使得在有的方面族群间的边界会出现模糊的状态,但彼此间在一些文化方面的差异还是会保存下来。通过深入了解康定地区饮食文化的形成及其变化过程,在民族志层面丰富和推进了食物与族群的研究,为今天民族间的有机互动、良性交往,以及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民族社会组织和社区,提供民族志个案。
【参考文献】
【1】 蒋立松.略论“族群”概念的西方文化背景[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 (1).
【2】潘蛟.“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 [挪威]弗雷德里克·巴斯著.高崇譯.族群与边界(序言)[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1):2.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食物与族群互动过程研究-基于四川康定的调查》
项目编号:201810656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