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化的“明星丑闻”报道触碰道德伦理红线

2019-09-10 17:43童倩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3期

【摘要】:明星丑闻的常态化和焦点化是娱乐新闻报道病态的典型。部分媒体以不当手段偷拍明星私生活,并采用预告导演的形式制造噱头,致力于将明星丑闻打造为娱乐新闻头条。经由网络传播与扩散,明星丑闻变成娱乐报道的常规主题和舆论焦点,这造成以下社会负面效应:道德层面,长期以明星丑闻为报道主题,报道内容低俗化,助长受众的窥私欲。法律层面,部分丑闻报道无视明星的隐私权,触犯法律底线。

【关键词】:娱乐新闻 道德伦理 媒介侵权

网络媒体应注意娱乐新闻的报道尺度,避免娱乐新闻低俗化。然而,部分媒体却以揭露明星丑闻为荣,蓄意“导演”娱乐新闻,将明星丑闻推向舆论至高点。当丑闻报道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经济效益时,相关网络媒体也涉嫌违背道德伦理和法律底线。尤其是部分网络媒体使用明星“大尺度”配图和视频,既侵犯了明星个人隐私权,也使网络媒体自身陷入低俗化境地,背离媒体的社会属性。

一、“明星丑闻”报道泛滥成因

“明星丑闻”报道成为头条具有多重因素,其一,部分网络媒体、自媒体一味追逐经济效益,大肆报道明星丑闻。其二,明星炒作、故意制造热点,提升自身知名度。其三,部分公众存在窥私明星的欲望。

媒体层面,网络传媒充斥着消费社会的特征,透露着功利与低俗。在商业利益的催生下,部分网络媒体不惜将报道转向“性”、“色情”、“暴力”等刺激公眾感官的题材,沦为欲望的刺激者和制造者。在选题的操作上,部分网络媒体人擅用话题预热,掌握发布时机,制造噱头,引发围观的手段。在报道内容上,采用各式偷拍的方法,挖掘明星私密的图片、视频。不少网络媒体人甚至将揭露明星丑闻作为终生理想,以揭丑为信仰目标。

明星层面,明星丑闻的曝光大致可分为“故意炒作”和“被偷拍”两类。部分明星不惜牺牲自己的声誉,故意捏造虚假消息,实现短期内提升知名度的目的。娱乐圈的竞争激烈,部分资历不够突出的小明星必须采用“曝光潜规则”的形式,试图一炮走红。另有某些当红明星也可能为了新片推广、广告代言等制造丑闻,博取公众的注意力。

公众层面,公众普遍存在窥探他人隐私的心理,对明星等公众人物的私密生活尤为关注。公众是娱乐报道的消费者,他们的需求直接影响了媒体报道的取向。但媒体不应以此迎合受众的口味,一味地提供低俗化的内容,失去内容创造的主动权。

“明星丑闻”之所以能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其背后的根源是公众的窥私欲,而窥私欲意味着流量和经济效益。其一,公众的窥私欲望构成了潜在的消费欲望,诱使部分媒体区驱利而上,游走在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的边缘。在消费社会,不少网络媒体已经沦落到迎合受众喜好、抛却媒体自身的行业准则和道德标准的地步。与此同时,受众的欲望被商业市场逐渐放大,浮躁的受众需要更为刺激性的娱乐内容。其二,此前,网络媒体、自媒体等脱离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管理,导致娱乐报道内容低俗化。

部分网络媒体高频率、重点化地报道明星丑闻,也引发了公众的谴责和热议。不少网友提出异议,表明自己的网络社交圈等不希望被娱乐八卦报道所充斥。

二、对“明星丑闻”报道的分析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网络媒体高频率大篇幅地报道明星丑闻,易导致社会整体风气的败坏及道德滑坡。

其一,明星丑闻的聚合性报道是一种以明星隐私为主要内容的报道,是典型的娱乐报道病态化。娱乐报道虽有娱乐化的属性,但并不意味着低俗恶俗。再有窥私欲和好奇心虽是人的本性,但不能任凭人性欲望的滋长。事实上,娱乐记者也是记者,也应该受到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约束。我们提倡娱乐报道应该轻松、活泼、有趣,但并不意味着内容可以低俗化。

其二,部分明星丑闻报道,涉嫌侵犯明星个人隐私。如部分网络媒体打着“惩恶扬善,打死出轨者,杀死小三”的名号,在报道中大肆曝光出轨明星个人隐私,触碰了隐私权的红线。

其三,对明星丑闻的高频报道会导致公众判断的偏颇。公众在长期接受明星丑闻的信息后,容易对娱乐圈做出主观负面判断。明星丑闻报道泛滥,丑闻在公众眼中已经成为常态,甚至觉得“明星一身丑闻”,但事实上娱乐圈也有众多洁身自好、遵守道德的明星。

网络媒体的娱乐报道要把握道德伦理的底线,对报道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不能一味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娱乐记者本身应具有品味和道德标准,传播健康向上的资讯,逐步提高受众的审美标准。

三、结语

“明星丑闻”不应成为娱乐报道的主流,网络媒体的娱乐报道也不该是法外之地。以公众窥私欲为名义,挖掘隐私为宗旨的娱乐报道不应得到社会的公允。安分守已、追逐星途的明星往往无法成为焦点,反倒是丑闻一大把的明星赢取了娱乐头条的地位。提供符合社会利益的新闻资讯是媒体和公众的契约。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问责发布明星丑闻的网络媒体,报道内容是否侵犯明星个人隐私?报道内容是否违背社会伦理道德?

高频的“明星出轨”报道,终将会被公众和主流文化所唾弃。公众对于“明星丑闻”的敏感度会持续下降。随着公众关注力的变得稀缺以及群体性信息焦虑,公众会逐渐将更多时间投放在自身的管理与提升上,对娱乐八卦的热情也会褪去。因此,“明星丑闻”只能作为娱乐新闻的调味剂,绝不可能成为新闻主流,其头条效应并不会持久。

【参考文献】

【1】冯若谷. 从媒介素养到媒介伦理——新媒体时代公民的传播抉择[J]. 新闻战线, 2014(12):81-83.

【2】慕明春. 游走在道德洼地与法律边缘的传播乱象——网络“明星走光”报道的道德出位和媒介侵权解析[J]. 当代传播(汉文版), 2016(4):30-33.

【3】余庆华. 明星报道规范探究[J]. 文学教育:上, 2015(9):136-137.

【4】常江, 杨奇光. 从“截停王菲”事件看娱乐新闻的报道方式[J]. 新闻界, 2013(22):13-22.

【5】宫笑梅. 娱乐报道失范现象浅析[J]. 新闻战线, 2009(9):34-35.

【6】李应红. 新闻报道中名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平衡[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00-102.

作者简介:童倩(1994—),女,汉族,浙江衢州。硕士,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