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争辉
摘要:本文以顺应-关联理论为指导,探究冲突话语的发生过程。研究发现,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在交际参与者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挑战或被损害时,便会通过言语形式进行反击,导致冲突话语的产生。
关键词:顺应-关联;冲突话语;产生过程
冉永平(2002)指出,冲突话语指的是言语交际中交际主体之间出现的异议、反对、争吵、反驳、侮辱、谩骂等对抗性言语事件和言语行为。阮礼斌(2018)国内冲突话语研究综述表明国内该话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用学理论应用研究、冲突性话语结构、交际策略、语用效应及意义和生成机制研究,却鲜有涉及冲突话语发生的具体过程的研究。言语交际的过程涉及到言语的产生和理解,且交际双方都应该为交际的顺利进行而负责。作为言语交际过程的一部分,冲突话语也不例外。本文采用冉永平(2004)的顺应-关联理论作为研究指导理论。
1 理论介绍
顺应-关联理论认为在交际双方的言语交际过程都会涉及到语境假设、顺应-关联和最佳关联选择。说话人会基于交际意图形成语境假设,然后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进行选择,即顺应-关联,最终产生话语,即最佳关联。而听话人则基于说话人的话语和自己的表征形成语境假设,然后在顺应-关联过程中进行话语解读,最终形成自己的话语以示对说话人话语的理解,从而实现最佳关联选择。顺应-关联理论不仅关注了说话人话语的形成过程,也涉及到了听话人的推理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基于顺应-关联理论能够让我们探析冲突话语发生的具体过程。
2 冲突话语发生过程探析
本案例转自杨骁勇(2013)。(飞机上乘客甲在后排吃饭,前排乘客乙把座椅靠背放下来,准备睡觉,结果靠背撞到了乘客甲的头上)
乘客甲:唉!唉!干嘛呢?没看见我在后面吃东西啊?
乘客乙:我后面又没长眼,怎么可能看见呢?
乘客甲:你这人怎么这样,撞到人家了也不说个对不起。
乘客乙:我这人就这样,你管呢?
……
本文从语境假设、顺应-关联以及最佳关联选择三个环节来分析冲突话语发生的过程,在后续的分析过程中,本文用甲和乙来指代乘客甲和乙。
甲语境假设:现在是中午吃午餐时间,而前排乘客却把靠背放下来。他的这一行为也太不顾虑别人了。我应该制止他。
甲的顺应-关联:基于语境假设,甲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进行选择。与此同时,甲还就选择了自己的交际策略。
甲的最佳关联选择:甲最终选择了运用反问句和话语“唉!唉!干嘛呢?没看见我在后面吃东西啊?”来表达了对乙行为的不满。
乙的语境假设:一般情况下,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用“唉!唉!”来称呼人以及运用反问句都表示该说话人对某事情的不满。当听到甲的话语时,该信息就成为显性信息。
乙的顺应-关联:顺应-关联理论认为,听话人的顺应-关联的过程实质就是听话人基于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本身的内化信息进行不断推理的过程。
(1)一般情况下,用“唉!唉!”来称呼人以及运用反问句都表示该说话人对某事情的不满;
(2)后排乘客就用了这样的称呼语和句式;
(3)有什么不满意的事情是可以好好说话的;
(4)甲却用了非常不礼貌的方式来解决这一事件;
(5)甲的行为让人很气愤;
(6)我应该予以反击。
乙的最佳关联选择:基于推理,乙也在语言结构层面的各个层次进行选择的同时也选择了交际策略,最终产生了话语,“我后面又没长眼,怎么可能看见呢?”以表示自己对甲的不满的回应。
从上述的话轮分析来看,由于甲认为乘客乙在自己吃饭时放下椅子靠背导致自己的头被撞是不顾及别人行为,从而产生了侮辱性话语旨在表达自己的不满。乙对甲话语的解读,使乙意识到甲的话语对自己面子的损害,便产生了冲突性话语以示对甲的话语的回应。
3 结语
本研究基于顺应-关联理论从语境假設、顺应-关联以及最佳关联选择三个环节对交际双方冲突性话语产生过程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只要交际双方发觉自身的利益被对方损害时,冲突性话语就会产生。
参考文献:
[1] 冉永平.冲突性话语趋异取向的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季刊),2010(02).
[2] 阮礼斌.冲突话语国内语用学研究概述[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06).
[3] 冉永平.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4(02).
[4] 杨骁勇.人际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分析与缓和策略[J].外语教学,2013(02).
基金项目: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2018年校级科研项目(编号:2018XJYB036);阶段性成果和2017年广东省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教改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XTZQN201717)。
(作者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