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个案研究

2019-09-10 07:22梁辉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梁辉

[摘要]萨提亚模式的治疗理念与深度辅导原则高度契合,其治疗方法既可以为辅导员轻松掌握,又符合听障大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弱但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将萨提亚模式应用于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中,引导听障生探索冰山下的“自我”,可以厘清其成长中面临的难题;借用“图形语言”,能够提升其生命力量并整合生命资源;发现“未知的自己”,重塑自我,能够助其锚定改变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萨提亚模式;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

[中图分类号]G 7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19)03-0044-05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Satir Model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principle of in-depth counseling. Its treatment method can be easily grasped by counselors, and conforms to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Applying Satir Model to the in-depth counseling work of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can help them explore the “ego” under the iceberg and clarify the difficulties they are facing in their growth; borrowing “graphic language” can enhance their vitality and integrate their life resources; discovering their “unknown self” and remolding themselves can help them anchor the direction and goal of change.

Keywords: Satir Model;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In-depth counseling

1问题提出

北京市教育工委在高校中大力推进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明确要求“每名学生每年得到至少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深度辅导已经成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针对听障大学生(以下简称听障生)的深度辅导表现出一些不足。

1.1辅导的深度不够

听障生的辅导员一般都身兼数职,既要进行学生管理,又要忙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千頭万绪,使辅导员很难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遇到问题常常就事论事、短平快地完成事务性任务。其突出的表现是,交流不够深入,对学生建设性、长期性的指导不够,无法满足学生成长性的要求。

1.2辅导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听障生辅导员的教育背景各不相同,有的是文体专业背景,有的是理工科背景,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教育专业的较少。开展辅导时,缺乏专业理论指导和支撑,有时只能凭个人现有的知识储备和阅历开展辅导,缺乏专业性、科学性。

1.3辅导的个性化程度不高

听障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较弱[1],且有些辅导员不精通手语,在开展深度辅导时,常常出现语言概念表达不清、沟通理解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会挫伤听障生表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辅导缺乏个性化,降低辅导的质量和效率。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也被称作萨提亚模式,以主要创始人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的名字命名。萨提亚模式,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治疗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个人成长、亲子沟通以及大学生的自尊、人际关系、网络成瘾和自杀等的干预中[2]。该模式通过帮助个体看到和使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潜质,朝向更加一致、和谐、自我负责任,最终达到更加充实、完整的生命状态[3]。萨提亚模式的治疗理念与深度辅导原则高度契合,其治疗方法具有视觉化、直观化、操作性强的特点,可以为辅导员轻松掌握,能够为深度辅导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也比较符合听障大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弱但形象思维强的思维特点,能够让辅导更加深入、更具个性化。

2萨提亚模式在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中的应用

2.1探索冰山下的“自我”

听障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弱,既不善于表达内心想法,也较难准确理解外界传递的语言信息,如再加上家庭教育不良、求学经历艰难等问题,他们就会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愿意交流,甚至干脆不交流。

2.1.1探索冰山,寻找问题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浮于水面”的外在行为呈现,而更大部分的内在世界:应对、感受、认知、期待、渴望等,却藏在“水面”之下。辅导的工作就是透过学生的行为表现,探索其内在的“冰山世界”,从中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

小于,是一名大三听障生,他一直拖欠着上学期学费,班主任认为他有恶意拖欠的嫌疑,因为他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那么,小于为何宁愿一次次被学校催促也不和父母沟通此事呢?萨提亚认为,“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4]应对方式的背后就是丰富的冰山世界。对冰山的探索可以从问题出发,让学生觉察自己有哪些情绪感受、涌现出什么观点、显示着哪些未满足的期待以及暗含着哪些渴望。事实上,对冰山的探问,常常会把学生带回原生家庭中,促使学生回顾个人成长历程、求学经历、人际互动方式,并对形成的固有感受、观点和期待进行再次体验和增加新的觉察。探索心理过程,这是了解自己与他人的一个工具[5]。通过对原生家庭的描述,小于看到了自己深藏在心里的孤独无助、对残疾的愤怒以及对“理解、爱”的渴望。欠缴学费不是因其品行不良,而是在于温情匮乏的家庭关系模式和自我否定,那么,辅导的重点就不再是简单地让他补交学费,而是要重建自信、提升力量。

人内在的冰山各层面是一个有机的相互联系的系统,每一个层面都会影响到其他层面,都会影响到整个冰山的变化[6]。对冰山各层次的探问,就好像在轻敲冰山一样,让其在某一点上产生松动,从而将问题具体化,让人看到改变的方向和希望,从而提升改变的信心和力量。

2.1.2觉察自己,改变认知

萨提亚认为,“人们有习惯于将某一部分看成整体的倾向。”[4]身体的残障是一种无法弥补的丧失,这种丧失对个人成长、生存的伤害是永久性的、无法弥补的,但这却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一旦学生把残疾、不足当作自己的全部,自我價值感就是低的,就会“不断地贬低、限制、憎恶或是采取其他什么消极的态度……与之相伴的心理状态就是他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7]。萨提亚雕塑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增加和丰富对自己的认识。

雕塑是萨提亚模式的一个标志性工具,指利用身体姿态,并配合距离远近程度来塑造出自己的沟通姿态和关系模式。当然,也可以利用物品或通过想象来进行雕塑。辅导员邀请小于用两个玩具雕塑出和父亲沟通的场景,当他拿起一个蓝色的塑料宝石时,突然大哭起来。他说,这个宝石缺了一角就好像自己一样,是个“次品”。次品,是小于对自己的评价,大概也是很多听障大学生内心的独白。为了帮助小于看到全部的“自己”,辅导员把一个玩具士兵放在桌子上让他看(这时,士兵是背对着他的),然后转动士兵,等看到士兵正面的时候,他才发现士兵缺了一只胳膊。当辅导员问他“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个士兵有何不同”时,他说,从正面能看到残疾的手臂,后面看不出来。当再问他“能否像看这个士兵一样看自己”时,他一下子沉默了……他突然说起自己的学习,并自豪地说就读于某211大学的姐姐写报告还要靠他帮忙——他,看自己的视角开始变了。

低价值感在听障大学生中非常普遍[8],辅导员常用的方法是开导、劝慰。而萨提亚雕塑技术不评判、不说教,让学生在观察雕塑的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觉察,这种个人在体验中得出的结论更具有冲击力和建设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那些残疾、不足,不必掩饰,也无须否认,让学生接纳、承认残疾的事实,并把残疾当成生命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2.2图解生命,欣赏自己

萨提亚模式非常注重生命力量的提升、生命资源的整合,但听障生很难从理论角度理解生命力量和生命资源的内涵,也很难进行自我归纳和分析。其实,听障生的视觉在感知活动中有着“特别补偿作用”[9],其思维具有具体化、形象化的特点,因此,可以运用“图形语言”,形象化地帮助听障生进行生命力量和生命资源的探索。

2.2.1摆放“自我的曼陀罗”,整合生命资源

自我的曼陀罗描述了萨提亚模式的核心概念,即资源普遍存在于人类个体身上,尽管每个人各具特色,但是持有的基本资源相同[4]。曼陀罗的图画是用8个同心圆分别代表基本资源的8个部分,即身体、思想、感情、感官、关系、环境、营养、心理,中心是“我”,这8个部分相互作用,共同帮助“我”应对困难和压力。

为了更加形象和直观地让小于看到自身的8个部分,辅导员让小于在沙具架上找到9个玩具,1个代表“自我”,放在中心位置;其他8个玩具代表“自我的曼陀罗”的8个部分,围绕“自我”摆放。通过这9个玩具的形状、摆放位置,让小于给自我资源的各个部分打分,并觉察和体会每个资源传达出的信息。借由“自我的曼陀罗”,小于重新审视了自我,了解了自身资源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且看到哪些资源是自己最为熟悉和骄傲的,从而获得希望和力量;当然,也看到那些自己不愿意承认或需要改进的部分,使他找到改变的目标和方向。

通过 “自我的曼陀罗”,学生可以识别、承认、检验自身丰富的内在资源,也看到自己是如何产生、运用这些资源的。这种形象化、直观化的方法,非常契合听障生的生理特点,并能引导其从积极正向的角度欣赏自己生命的存在。

2.2.2绘制生命的彩虹,提升生命力量

萨提亚相信,“人们具有内在的驱动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而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积极能量,也被称为生命力量。”[4]生命力量自始至终都存在于个人身上,由于成长中的挫折和压力,这些生命力量常常不被觉察或以扭曲的形式展现。萨提亚模式的治疗师林沈明莹博士将 “生命力量”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总结出了“生命彩虹”治疗方法。她将人的出生比作起点、死亡比作终点,人生中每经历一件事,就会为生命历程增添一些色彩,不同色彩代表不同的成长和收获,那么,从起点到终点的人生历程就变幻成了一道“彩虹”。

辅导员要求小于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记录成长中的重大事件,针对每个事件,都让他思考同样的问题:为了处理这件事,他做了什么?他怎么看待当时的自己?从中反映出自己哪些能力和品质?小于的答案都记录在纸上,原本空白的A4纸上渐渐画满了不同颜色的线条和文字,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

“生命彩虹”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看待自己的整个成长经历,并从积极、正向的角度审视自己,生命的价值感、力量感都能够得到提升。对于小于来讲,他不再是一个“生而残缺”的“次品”、失败者,而是拥有美丽心灵、坚强意志、聪慧大脑的生命“富翁”。

2.3发现未知,重塑自我

大部分听障生很少与健听人交流,其中甚至包括家人,这常常会让他们缺乏支持、理解和爱的体验,也常常会对外部世界有不合理的观念和认知。因此,需要帮助学生“挖掘哪些被自己歪曲了的结论并发现重要的新想法……唤起新的可能性、新的联结、新的解释和新的洞察”[4]。萨提亚认为这个“发现未知”的过程,能够帮助自我实现改变。

2.3.1重建支持系统,注入希望

萨提亚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是活在环境、关系中(或系统中)的。其中,一个症状的出现,与人和他人、环境的互动有密切关系。那么,小于是怎样和外部世界互动的呢?他的互动模式中有哪些资源、认知是之前没有觉察到的呢?

小于回忆起童年印象中最深刻的画面是:妈妈不停地忙碌着家务,而他只是呆呆地坐着……没有人关注寂静世界中的小于想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他似乎一直是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理解世界,他的爸爸甚至认为他可能会痴呆。但他没有,而是成为一名令人称赞的大学生。是什么教会他学习,是什么陪伴他度过孤独呢?当这么问他的时候,他说是从电脑上学习的,现在能上大学,都是因为电脑。辅导员问他:看起来,电脑就像你的朋友啦?他的眼圈一下子红了,他说,一直觉得很孤独,从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朋友,但是现在想到从小到大一直有电脑陪在自己身边,就像朋友一样,心里很温暖,感觉不孤单了。

盡管小于的童年看起来是那么的孤独、无助、冷漠,但总有一些事物给予他支撑、支持,帮他渡过难关,这就是非常重要的支持系统。发现并重建支持系统,将个人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结,让看似冷漠的世界变得温暖,可以为未来的成长提供可依赖的力量,增加改变的希望。

2.3.2爱自己,温暖生命

萨提亚认为,对爱、归属感、安全的渴望是所有人共同拥有的情感。许多未满足的期待往往由渴望转变而来。小于总是一边抱怨爸爸的忽视,一边又解释说他能理解爸爸的难处;他一边说现在没有到谈恋爱的阶段,一边抱怨暗恋对象愚弄他的感情——实际上,他不敢承认自己缺乏爱,也不敢承认自己对爱的渴望。

生命本身需要爱的滋养,能给予“爱的滋养”的首先是自己,爱自己是爱世界、爱他人的基础。为了帮助小于体验“爱”、学会“爱”,辅导员和他一起回顾了两次短暂的恋爱经历(实际上是单相思),并问他“当心里爱着别人时的感觉是什么”。他说感觉心里很温暖、很充实。辅导员又问:你爱你自己吗?他露出很吃惊的样子,想了一下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又停顿了一会儿后,他快速地说,现在还不是谈“爱”的时候……辅导员因错过一个重要议题而遗憾。不过一周后,小于突然笑容满面地出现了,他说他感觉到自己这么多年来这么多问题的原因,都是源于“自己不爱自己”。辅导员趁热打铁,和他一起探讨了爱自己的方式、做法,帮助他夯实 “爱自己”的决定。

关于“爱自己”的讨论需要时机。当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低、生命力量不足的时候,很难让学生做到“爱自己”。只有在具备足够自尊、自信的基础上,才能对该问题进行讨论。

3分析与讨论

萨提亚认为,来访者自己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辅导员的责任是帮学生打开思考的开关,其后探索内心宝藏的主角就是他们自己。经过4次辅导过程,小于更加自信,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多希望,尤其是能够安心学习,现在已顺利毕业。在此过程中,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陪伴、跟随和启发,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运用自己

萨提亚认为,最好的工具就是自己。辅导员的稳定、和谐、全身心的投入,比任何技术和方法都重要。开展深度辅导前,要做好“身、心、灵”的准备,辅导过程中要保持精神集中、稳扎稳打、积极关注,并且对整个过程有所掌控[4]。对听障生而言,由于缺乏听觉信息的输入,交往中常常表现出回避和孤独。辅导员只有保持积极关注,愿意花时间倾听和陪伴,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被认可、被接纳,从而取得学生足够的信任,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当然,也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够保持敏锐和觉察,帮学生有效解决问题。

3.2过程是体验式的

萨提亚指出,人们常常将以前情境中学习到的经验应用于当下,这显然是不合适的,需要加以改变。她建议,回到以往的情境中,通过体验过往的故事,将过去和现在联结在一起,从而启发学生从新的视角看问题、看自己,找到改变的方向,且“让改变在这种情境中显得可信而又相关”,同时,“环境背景将变化锚定在人们的真实体验当中”[4]。体验式的过程,能够充分彰显学生情感、认知、渴望和期待的独特性,让辅导走向深入也更具个性化,同时也发挥了听障生视觉感知的优势,避免过多的语言概括和引导,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3必须是正向导向

萨提亚主张,我们所有人都拥有让自己成功应对成长所需的内部资源,心理治疗的重点是帮助人看到健康、正向积极的部分,而非病理、负面的部分。因此,辅导的全过程必须聚焦于走向正向的可能性,要朝向四大目标,即提升自我价值感、有较好的选择、更加负责任、更加一致。每次会谈乃至每个话题都要朝向这些目标迈进,并随时对积极的部分进行总结、核实,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对于负向的部分要重新认识,找出新的可能性并在学生内心注入新的希望。

“萨提亚模式属于经验主义,强调在经验中实际运用”,这体现了萨提亚模式“实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优点[5]。这也为深度辅导提供了广阔的工作空间,辅导员可以借由萨提亚的治疗理念和技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孙莉.立足课堂,培养听障生语感[J].现代特殊教育,2013(11):34-35.

[2]高洁,李晓敏,马璐,等.萨提亚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无聊倾向的干预效果[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2:276-280.

[3]约翰·贝曼.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M].钟谷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9.

[4]维吉尼亚·萨提亚,约翰·贝曼,简·格伯,等.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聂晶,译.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5]丛扬洋. 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6]蔺桂瑞.萨提亚模式在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德育),2014,66(4):59.

[7]维吉尼亚·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易春丽,叶冬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29-30.

[8]阳泽,张香玉.听障大学生歧视知觉与自尊的关系:自我补偿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8(8):28-29.

[9]何海燕,陈昱.听障人群信息感知特征的分析[J].大学教育,2015(3):49-50.

(责任编辑白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