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林
摘 要:在简要指出说课稿写法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篇关于初中化学《复习气体制备》的说课稿,用例子详细地说明了说课稿的写法。
关键词:例析;气体制备;说课稿;环节
说课稿一般应有:
1.说课标:分析本课题在课标中的要求。
2.说教材:简要分析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说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与本课题的关系。
4.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5.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6.教法、学法及设计思路;
7.教学过程关于:教,学,评等环节的分析。
还可以有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等内容,但一定要注意说课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评委。说课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下面我给出自己写的初中化学《复习气体制备》的说课稿,供大家讨论说课稿的写法。
初中化学《气体制备复习》说课
一、说课标: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在初中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一般思路和方法的最佳素材。对学生九年级乃至高中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Cl2、NH3等气体的制取,以及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2)初中气体的制备总复习,对于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也已经具有一定元素化合物知识,也已经掌握了一定酸、碱、盐间的反应规律,但学生在气体制备方面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
2.学生对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此知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创新。
四、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通过学习形成气体制备的一般思维导图。
(2)对气体制备装置气密性检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3)通过引导讨论、活动探究、对比迁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气体的净化及尾气的处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方法及装置的评价。
教学难点:对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法、学法及设计思路
教法:引导讨论法、对比迁移法、活动探究法
学法: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合作学习
设计思路: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本节课希望学生对装置气密性检查原理有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气体的净化及尾气的处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景导入。
演示:在制取二氧化碳实验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
思考:在制取二氧化碳时,出了什么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去寻找出问题的原因。
环节二 :小组讨论。(6分钟)
实验室制取气体要考虑哪些问题?
(2)小组讨论并画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思维导图。
(3)小组展示成果,并评价。
环节三 :教师展示引导,学生课后完善。(3分钟)
环节四:活动探究。对气密性的检查深层次的理解和创新。
每小组准备一套下图所示的装置。
(1)小组讨论: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及一般原理。
(2)教师展示引导气密性检查的方法及一般原理:
封气→变压→现象→结论
(3)小组讨论:你有哪些方法能够检查下图所示的装置都气密性?
(4)活动探究试一试(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动手实验中理解检查气密性的原理)
教师引导:制取气体还应考虑净化装置和尾气处理问题
环节五:达标检测,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1题强化防倒吸意识。2题强化尾气处理环保意识)
1: 以下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不适合于吸收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且易产生倒吸(溶液进入气体发生装置中)的是。
SO2气体制备:原理:Na2SO3(固)+H2SO4(浓)==== Na2SO4+SO2↑+H2O。下列简图是一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用于发生、干燥、收集和吸收SO2尾气。
E
①实验前首先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接361页)
(转362页)
②装置D中所加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将装置D换为装置E更好,理由是____________。
环节六:要点归纳
1、气体的净化(除杂):除杂原则 2、气体的干燥:干燥原则
七.板书设计
气体的制备
一.思维导图
二.气密性检查原理:封气→变压→现象→结论
三.气体净化:先除杂质后干燥
四.尾气处理:安全 .环保. 防 倒 吸
八.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检测:
(设计意图:1题回应情景导入,并练习除杂问题。2题强化学生实验综合能力)
1.某化学小组选用以下装置和药品进行探究实验。
①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將A、B连接,A中产生的气体并不能使B中的溶液变浑浊,这是为什么?
③若要制取一瓶较为纯净、干燥的CO2,所选用装置的导管接口从左到右的正确连接顺序为:
a接__、__接__、__接__。
2.某实验兴趣小组在制取并检验二氧化碳的实验中:
图1 图2
为了能控制反应的随时发生和停止,你建议选择图1中的发生装置是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同学甲为了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中有连续气泡冒出 ,但始终没有发现澄清石灰变浑浊的现象发生。你认为可能合理的原因是
常温下石灰石在空气中变质 B.使用的盐酸浓度太稀
C . 使用的盐酸浓度太大 D.使用的氢氧化钙溶液已经变质
根据(2)题的猜想同学乙用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重新进行同学甲的实验,仍没有发现澄清石灰变浑浊的现象发生。经小组的同学讨论认为设计图2的装置可以进一步探究澄清石灰没有变浑浊的原因。实验中发现B. C装置中溶液都出现了浑浊现象。其中B装置的作用是 。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同学甲实验中澄清石灰没有变浑浊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李 俊 . 《化学课程标准的变化》(人民教育出版社 化学室 北京 100081).
[2].鲁珊珊.化学教学中说课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