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认同

2019-09-10 14:19罗长新桓永枝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奥运会

罗长新 桓永枝

摘 要:本文以人类学为视角,将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与奥运会所面临的困境相结合,以奥运会开幕式为切入点,对奥运会开幕式文化进行场域认同、惯习认同和资本认同分析。以此证明奥运会举办的重要意义,从而鼓励全世界敢于迎接挑战,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关键词:奥运会;奥运会开幕式;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3-009-01

1问题的提出

人类学近百余年有两个重要理论,其中一个就是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布迪厄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发,形成场域、惯习和资本三者关系的理论体系。众所周知,“奥运会作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为深远、最引人注目的体育和文化盛会”其中,开幕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成为“衡量一届奥运会是否成功的标志”。更不能忽视的是,“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幕式往往是主办国借由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向世界传播自身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如今,已有部分国家不太愿意主办奥运会。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凡是有这种想法的国家,一般只注重于奥运会给自身带来的经济利益。就从奥运会开幕式来看,这里面包含很多体育文化现象。要想杜绝和改变上面的想法,就需要取得文化认同。同样,相对于奥运会开幕式而言,更需如此。因此,本文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来谈论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认同,从而对奥运会重新审视。一方面,让世界各国积极举办奥运会;另一方面,让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继续得到继承和发展。

2场域认同:奥运会开幕式的实践空间

场域的概念就是对于不同位置的行动者在相应的指导下,依据相对应的资本进行竞争。场域可以体现思维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从关系的角度来思考。布迪厄认为场域应先找到相对应的位置,再理清所占位置之間的客观关系结构。奥运会开幕式从仪式向展演不断变化。“二战后,开幕式在仪式的结构方面有所增减。一方面,宗教仪式和文艺比赛被历史淘汰;另一方面,宣誓、圣火和入场式等纬度均有所充实。这种形态结构的变化引发了其意义结构的转变,继而影响了开幕式的功能,并由此影响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3惯习认同:奥运会开幕式的实践观念

惯习可以理解为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实践观念。布迪厄强调必须认真分析行动者的惯习。对象不同,将具有不同的惯习。“惯习来自行动者长期的实践活动,一旦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经验就会内化为人们的意识,去指挥和调动行动者的行为,成为行动者的社会行为、生存方式、生活模式、行为策略等行动和精神的强有力的生成机制。”奥运会开幕式是由国际奥委会、主办方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物态化表达和视觉化进行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可视为一种视觉景观,而奥运会举办从开始到现在,开幕式的视觉景观是一直存在的,此视觉景观也就成为奥运会开幕式的一种惯习。根据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得知:奥运会开幕式视觉景观是主办国在奥运会举办的这段时段里社会位置上形成的对客观位置的主观调适,也是外在性的内化结果。奥运会开幕式以各种大体上连贯一致的系统方式对场域的要求做出回应,奥运会开幕式是通过体现于身体而集体的个人化,或者是经由社会化而获得的生物性个人的集体化。奥运会开幕式作为一种创造性艺术、生成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共同阐释惯习的认同。

4资本认同:奥运会开幕式的实践工具

布迪厄实践理论讲的资本,和我们传统讲的资本是有出入的。传统意义上说的资本,只是特指经济资本。然而,布迪厄说的资本还包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奥运会开幕式是各类商品、各种机构确立尊严的舞台。此时的经济资本直接转化成货币,资本的逐利性显然不会放过奥运会开幕式这个舞台;同时,奥运会开幕式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文化资本主要让奥运会开幕式如何深入挖掘主办方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精湛的舞台演出讲述从远古到当代漫长的历史演进。社会资本在奥运会开幕中构建强大的网络体系,放大集体力量,赢得社会资本认同。象征资本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具有号召力,赢得全世界各国的认同。

5总结

奥运会开幕式作为全世界每四年一次的体育文化盛典,它是达成全球文化共识的重要平台。本文站在这一高度,并在部分国家对奥运会举办质疑不断的情况下,基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以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认同为契机进行探讨。全文分别从场域认同、惯习认同、资本认同进行阐述,进而对资本四种不同形式的影响分析,最终得出奥运会的开幕式是全世界的文化交流平台,也是体育文化的阐释平台,更是各国传播自身优秀文化的平台。一场体育文化盛典只是奥运会一个环节,足以看出奥运会存在的必要性。无论奥运会举办困境有多大,必须搭建优质成果展示平台,引导全人类积极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朱倩倩,曾一果.文化挖掘与国家形象塑造——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的国家形象传播[J].电视研究,2016(11):30-32.

[2]牛静,马法超.论现代奥运会开幕式从仪式到展演的历史流变[J].体育与科学,2012,33(01):60-64.

[3]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J].理论探讨,2008(06):57-60.

猜你喜欢
奥运会
从刘翔到傅园慧:媒体心态变迁分析
里约奥运开幕式的“巴西”诠释
里约奥运会是中国男篮未来进步的契机
赛场外也能做出美味新闻套餐
赛场外下功夫,纸媒奥运也精彩
大选之夜,美国传媒业的“奥运会”
俄被禁选手自办“奥运会”
浅析媒介运行和公共关系在北京奥运会时期的功能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