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的钱学森回到了祖国,清楚知道航天工业意义的他才放下行囊,就建议尽快发展导弹和火箭技术,在即将到来的太空时代不落后于人。
一年后,1956年10月,中国第一个专门的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国防部五院的任务属国家高级机密——研制当时技术先进、威慑力大的导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来到国防部五院的专家、学者、干部和143名大学生,除了钱学森以外竟然没有一个人见过導弹,也没有人知道导弹是什么。为了缩短我国导弹技术起步阶段的摸索过程,1957年9月,聂荣臻元帅率领代表团到莫斯科求助“老大哥”,最终,苏联同意在1957年至1961年底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中国仿制P-2导弹。
尽管P-2导弹已是退役的型号,但对经济底子薄、科学技术落后的中国,仿制工作还是困难重重。
首先是原材料品种规格不全,缺料很多。导弹所需的冷轧薄钢板、宽铝合金板材、无缝不锈钢管,以及一些橡胶件等各种原材料,有相当一部分在国内不能生产。其次是工厂技术力量薄弱,在仿制中出现了不少“拦路虎”。弹体的8个大部段,除液氧箱外壳为铆接结构外,其它均为焊接结构。而导弹生产厂不仅焊工数量少,工种也不齐全。
但是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1960年,苏联专家们因中苏关系恶化彻底撤回了国,设备、原料、图纸均被釜底抽薪,当时有人悲观,认为“中国航天事业完了”。
在苏联专家撤走后,我国政府发言人发表了严正的声明:“苏联领导人嘲笑中国落后未免太早了……不管怎么样,即使一百年造不出原子弹,中国人民也不会向苏联领导人的指挥棒低头,也不会在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面前下跪。”聂荣臻在国防部五院高级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参加的会议上,用拳头擂着桌子说:“逼上梁山,自己干吧!靠别人靠不住,也靠不起。党中央寄希望于中国自己的专家!”国防部五院党委掷地有声地向中央军委立下军令状:我们坚决贯彻中央和主席的指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埋头苦干,把中国自己的导弹和试验设备设计出来,用中国材料制造出来,搞成的时间要比有苏联专家的时候更快。
1959年9月,国防部五院正式将P-2导弹在我国的仿制型号命名为“1059”,意思是1959年10月完成仿制。经过艰苦的奋战,仿制工作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国产酒精和液氧两种发动机推进剂研制成功,打破了苏联专家“中国推进剂不合格”的断言;国产发动机成功地进行了90秒典型试车,无须再向苏联订货。
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国产导弹“1059”试射成功,这是一款仿制自苏联导弹的产品,性能却完全超越。“1059”后来被命名为“东风一号”,它的成功也标志着仿制阶段的结束,从此中国的导弹研制正式迈进了自行设计的新阶段。“1059”导弹发射成功20年后,中国自行研制的洲际弹道导弹成功地飞向8000千米外的太平洋,“东风”系列导弹名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