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筱丽
近日,在复旦实验中学的校园里流传着一个暖心的故事:有天午饭后,一批老师被阻挡在了食堂门口,看着近在咫尺的办公楼和瓢泼的倾盆大雨,想着中午要批改的两个班100本随堂作业,还要找学生个别谈话——一筹莫展。学生们并没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举起伞护送起老师来。这样的举动如同一股暖流流进老师的心谷里。
暖心暖意: “老师,我们送您回去”
当天的雨大。吃好午饭的学生陆陆续续开始离开食堂,返回教室。但大雨却挡住了老师们去办公室的路。预备(3)班刘博雅和其他几位同学,主动提出要把老师送回办公室。
送完一批老师,这群学生发现,还有很多老师被雨滞留在食堂门口。于是,他们再次掉转身头,继续为老师撑伞,把老师从食堂摆渡回办公楼。一趟又一趟,把一批又一批老师送回了办公楼。
一把伞撑起了一名学生和一名老师,成了这阴雨潮湿的校园里最美的风景。即便学生们的鞋子多半已经被打湿,裤腿上也沾了雨水,但他们的张张小脸上却绽放着自豪的笑容。
师生们共享雨伞下一片晴空的温暖情形,既打动了老师也感动了校长。当天中午,校长特地叮嘱广播台,在全校公开表扬了这件事,传播师生互爱的正能量。在之后的预备年级全体家长会上,学校又公开表扬了这件事,传播学校的育人文化。
于是,在之后陰雨连绵的日子里,复旦实验中学的校园里,经常会出现师生互相撑伞的景象,不少学生甚至等在食堂门口,等着为老师撑伞,送老师回办公室。
网络争议: 学生该不该给老师服务?
三年前,某学校的学生在烈日之下为自己的老师打伞,照片经网上传播之后,引发舆论一片。“打伞事件”的争议之处在于:学生该不该给老师服务?
而这同样是一个“为老师打伞”的故事,却有着温馨的结局。那是因为:孩子们自发为老师打伞,暖了园丁们的心,学校和老师们为孩子们的行为点赞,并且在全校加以传播,暖了学生们的心。师生关系间的温度,因为这件小事的“放大”而不断升温,增强了师生关系的黏度,提升了校园的温度。
“给老师打伞”这样的举动,不应该成为师生关系的隔阂。恰恰是复旦实验中学孩子们在雨幕中自发的举动,为这个冬日增添了几分暖意。
我们该为孩子们“为老师打伞”的善举点赞,我们也应为校长“广而告之”的决定鼓掌:因为我们的校园需要这样的正能量,我们的师生关系需要这样的温情——打破“教育供需”的世俗尺度,我们眼中看到的,该是孩子们纯真的眼光和令人动容的师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