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的思考

2019-09-10 07:22叶莹
现代艺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

美术理论家、画家、策展人,浙江大学美术学硕士,现供职四川美术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四川省评协书画摄影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协理事。2016年获选中国文联“全国中青年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赴美交流2个月。2017年课题“入蜀方知画意浓”获选中国文联文艺创作扶持计划。成果多次在《美术》《中国书法》《荣宝斋》《美术报》《中国画》《西泠印社》《四川美术》《书法报》等发表。

在传统的艺术批评标准中,“女性艺术”常被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与社会所习惯的“女性特质”相同,似乎意味着细腻、敏感、柔弱、温情,以及局限于家庭和个人的片段,既缺乏哲理的深度和创造的力量,又缺乏关注民族与社会命运的远大胸怀。然而,在女性主义艺术已经发展了快半个世纪的今天,在艺术中是否仍存在“女性特质”,或者说我们在评论艺术作品时是否需要一个“性别”标签,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川的女艺术家生态多元,传统和当代在这里碰撞共融。她们有着各自的人生轨迹和艺术思想,就像是一座宝冠上的明珠各自璀璨却又能相融闪耀,正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讨论着上述问题。

彝族女画家阿鸽的艺术风格演变体现着整个四川现代美术的发展进程,她是与这个时代共同成长的艺术家。阿鸽早年进行版画创作,是现实主义黑白木刻的代表人物,作品以素描的明暗基调和写实风格见长。八十年代,她开始尝试一种更主观的方式,追求线性特征与平面效果,从黑白木刻转向水印木刻。这些作品既有黑、红、黄、绿等民族化的鲜明色彩又有彩墨晕化的效果。这些强烈的带有彝族特色的形式,也成为她日后的色彩基调和情感符号。九十年代末是阿鸽艺术上的一个转折期,她用了半年时间走遍了欧洲十多个国家,并在巴黎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次旅行对她的冲击是巨大的,而这冲击虽然来自于西方,但也让阿鸽意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使她从个人身份和民族性中寻找答案。回国后,她创作了系列水墨画和版画。作品将人物的面部和细节完全弱化,只抽离出彝族少女符号化的抽象线条与水墨效果,增加了画面的表意功能和视觉张力。她现在的创作直接用毛笔和色彩挥就水墨画,既具有国画的笔墨韵味和书写性线条,又具有版画的构成和张力,她还会将这种水墨画做成版画。近年来,她更加强化抽象意味和符号化特征,画面以意象的线条、色块、肌理为主要表现对象,突出点线面和色彩构成的形式美。

姚思敏是一位热爱生活,充满好奇心的女画家,她总是善于在平常生活中发现那些有趣好玩的事情,再加上直爽的性格,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一个喜欢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的女人,总会有一些与他人不同的视觉和观点,她会饶有兴趣地将之记录下来与朋友分享。一边画一边写,现今已出版了两册《一个女画家的世界》,阅读她的文字,轻松有趣,有时还会让人忍俊不禁。她有句名言叫“十个优点比不上一个特点”。早年,在全国工笔画坛还是以写实为主的背景下,她主观化的色彩与形式探索便独树一帜,脱颖而出。而后,开始转向写意画。她的作品融合中国写意画与西方水彩画的方式,用水墨淋漓的笔触直接点染在熟宣上,通过积墨、撞彩等手法,留下自然的水痕、水渍。又受印象派光影及光斑效果的影响,其作品明媚斑斓,美轮美奂。

出生于60年代的人对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容易产生共鸣,当然不是“假大空”的样式,而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女画家李青稞就是如此。她的作品中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愫,充满艺术感染力。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端庄大方、细腻典雅,人物不多,但以小见大,反映出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生活、时代的气息。从早期的以红军为主题作品《西风烈》《参军》《远征难》,到后来记录抗震救灾的《志愿者》《重建》,再到《天骄》中英姿飒爽的射箭手,《去拉萨》中骑单车去拉萨的90后大学生,这些充满蓬勃朝气的角色感染着她,渴望成长和努力进取的原动力让她关注着中国新生代的年轻人。

在当代艺术领域,女艺术家郭燕近期创作的两件装置作品颇具感染力。两件作品都是用原生木浆纸和网状的树叶做成的,一件由180张人的面孔组成的叫《众生》,另外一件由133张面孔组成的两米高的圆柱体叫《轮回》。从材质到观念,体现出了这位曾经生活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女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她的作品常关乎自然、人性,一些还带有宗教的隐喻。对于这两件作品她谈到:在一个原始森林中徒步时,她无意中发现了这种神奇的树叶,这种叶子经过一年的自然风化,没有叶肉,只剩下茎脉的网状,薄如蝉翼,第一直觉告诉她,要用它来做一件关于人与自然的作品。原生木浆纸和树叶这两种材质都是自然之物,纸本身就是树木做成的,有因果的延续,人与自然也是生生不息又四季枯荣的轮回,最终尘归尘,土归土,一切都归于沉寂。这两件作品就是关于人与自然,万物与时间永恒不变的关系。

影像女艺术家陈秋林近期在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举办了名为“一天”的个展。“一天”是陈秋林包括录像、装置和摄影等的艺术项目,该项目来自艺术家对贵州东南部山区女性生活的考察。“一天”在陈秋林的作品中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二十四小时,其真正含义是描述重复的状态。为了创作“一天”,她深入侗族村落,在那里,一切呈现出世外桃源般几乎与世隔绝的静止状态,与城市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而这种日复一日的平静似乎凝结了空气,不由得让人心生恐惧。生活于边远村落的女性,她们的行动甚至思想受制于当地世代流传的习俗,最典型的情景便是在家庭生活中无法与男性享有同等的地位。“床”对于生活在这一带山区的女性而言,是她们唯一私密且能够感到自由的空间。因此,“一天”中,床作为主体出现在作品中,成为当地女性生存现实的写照。陈秋林展示了这里遗落于现代文明环境深处,被边缘化却无法摒弃的古老传统,呈现了其对侗族女性生活的思考:封闭的环境造就了生活于此的女性缄默的性格,单调的生活状态并非天意,却已成为一种难逃的宿命。艺术家回应了全球当代艺术在面对社会、历史,与身份问题时惯用的,制造“奇观”的表现手法。这来自她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任何个体都不应该成为谈论身份问题的工具,而应该作为其本身被认知和表现。

女艺术家叶莹具有多重身份,她既是一个激情的创作者,又是一个冷静的评论者,还是一个独立的策展者。当代的艺术趋于综合化和多元性,对于艺术家而言,重要的是传达出她的观念与思想,而非仅对技巧的锤炼。她的绘画和文字有一种共性,一种深邃、哲思、典雅、敏感的气质,我认为前两者属于男性,而后两者属于女性。叶莹正在创作的两个系列作品,《遗迹·现场》和《人间动物园》,探讨着历史、文化、社会、身份等问题。她的作品以架上绘画为多,偶尔也会有部分装置和行为概念。她喜欢行走,在世界各地的遗迹废墟上,石窟造像、古城遗址、教堂神庙……感受沧海桑田中的辉煌、灭亡和永恒。敦煌壁画中剥落的色彩,安岳石窟中被遗忘的塑像,罗马古城阳光投射下的阴影,哥特教堂中迷离梦幻的玫瑰花窗,清真寺里宛若星光的纹饰,她喜欢这些符号、色彩和构成,钟情于平面化的塑造,却仍迷恋几度时空的回转,空间和时间感是她一直想表达的概念。她希望营造一个多层的时空,这个时空架离了传统与当代,也连接了现实与虚幻。《人间动物园》系列更具有隐喻性,人间剧场,像是一个架空的动物园,大自然的生靈忠实地扮演着各自角色。这些动物寓言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亦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样,超现实主义中那些奇妙的表达,为不太美好的现实罩上了一层面纱。

今天,活跃在四川的女性艺术家已经以独立的个体面貌实践着她们对于“第二性”这个身份的认同与关注。在青年一代中,许多人都有海外生活背景,从东方到西方,从传统到当代,从架上绘画到装置、影像、行为,还有策展人、艺术管理人、鉴藏者等,多元的身份让她们构成了丰富绚烂的女性艺术家群体。

猜你喜欢
艺术家艺术
纸的艺术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