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伟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办学历史背景和人才培养理念。以移通学院为例,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学校发展等角度论述校园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探究校园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以成就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地方传统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3-066-05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推进地方传统文化创新、引领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育人舞台,肩负着培养文化传承和创新主体的责任,在日益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日显重要。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内涵
1.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内涵
高校转型发展,重在内涵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路径。在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中,学者对校园文化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如“课外活动说”“第二课堂说”“文化氛围说”“校园精神说”“亚文化说”等等,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说法。这些观点有着相近之处。校园文化是在校园这一特定范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共同创造与实践而形成的对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文化。高校之间由于办学定位和发展特色不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差异。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它们大多是地方性本科院校,成立时间相对较短,注重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以面向地方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行业背景和办学特色。
成立于2000年的移通学院原为重庆邮电大学的民营二级学院,2004年成为独立的全日制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信息科学技术人才为特色。近年来,移通学院確立信息产业商学院的总体办学定位,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的“三位一体”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校园文化特色,让学生既能找到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又能激发其奋发上进的精神,同时可以积极参与多领域校园文化活动,为建设和传播校园文化奉献自己的才智。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地方传统文化,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活动文化统一构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综合体,其建设应主动适应地方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依托地方传统文化,拓展建设校园的文化氛围和学生的生存发展空间。
2.地方传统文化内涵
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地区特定群体共享的精神生存与物质生活的传统,主要体现在地方生活方式、地方历史记忆、地方风物传说中,是维系地方文化生态的重要力量,是地方社会良性运行的精神保障。[1]中国地域广袤,族群众多,因地域差异及其各自发展历史,形成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位于渝西北的合川地区,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区域内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汇流,历来是重庆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的交通要道和经济走廊。千百年来,多元文化交流,孕育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合川是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区域文化涵盖了以唐家坝古人类文化遗址、沙梁子古人类文化遗址[2]为主的古人类文化;质朴凝重,崇尚勇武的巴人文化;保存完好、承载“坚忍不拔”合川精神的宋代古战场遗址钓鱼城;民间广为流传的川剧、清音、扬琴、善书等具有民族民间特色曲艺形式,蕴涵着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德孝精神;学士山的养心堂、古圣寺的育才学校以及周敦颐、张森楷、卢作孚、陶行知等历代名人曾在此授教创业,体现民尚习文,兴学重教之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传承悠久。这些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具有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这给位于合川的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等地方高校提供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资源。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
文化既是教育之根,也是教育的手段。华中科技大学学者提出“泡菜理论”,“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讲的就是文化的作用。[3]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辅助手段,文化育人是高校的基本功能。地方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丰富的内涵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审美情趣等,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1.文化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转变,以及实用主义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己任,将教育重心放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生很少有时间学习传统文化,导致不少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相比,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关乎其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传统文化作为地方历史的积淀,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其文化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是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是民族价值观念、思想方法和生活样式等的凝聚,尤其是在德育教育上,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忠、信、孝、悌,修、齐、治、平等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根基,对学生素质提升具有积极意义。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着眼于人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除了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外,构建“第二课堂”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校园社团活动。在围绕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形式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活动的文化底蕴,如: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二十四节气等节日节庆为契机的传统文化活动;三峡博物馆、巴渝民俗博物馆、合川发展规划展览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等文化体验活动,把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于校园各种具体可感受的情景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与引导,从而塑造良好的人格与高尚的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传承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文明多样性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历史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创新,赋予其时代价值,传承即在横向上得到传播,在纵向上得到传递。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文化创新的过程,通过教育来进行实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区域内的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知识创造、文化传承的中心场域,高校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学习氛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着良好的基础与天然的优势。移通学院2007年迁校于合川,目前专任教师930余人,外籍教师10余人,其中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及博士、硕士学历教师已占教师总数60%,在校学生近2万人,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汇聚了高素质的青年师生,具有深化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和优势,对地方传统文化更具有创新性和引领作用。合川地区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文化环境和氛围,通过文化的教与学,使学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从而达到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3.个性发展,提升院校竞争力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表征,是高校发展的生命所在。在各个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雷同,缺乏特色。面对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改革创新的挑战,如何突破办学历史较短、基础较为薄弱的发展瓶颈,开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办学路子,是每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发展所将思考的问题。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已成为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如移通学院汲取陶行知等文化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4],因地制宜,实行双院制,“学习在学院(推行小班化)、生活在书院”,将学生的宿舍区改造为书院,围绕不同的书院开展不同的文化活动,如渔城书院、花果书院(花果山)、爱莲书院(周敦颐)等,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等素质能力。移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与合川区域文化相融合,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态,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内涵提炼,助推地方文化建设
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高校校园文化对地方文化建设发展有着提升、辐射、凝练、助推和引领等作用。移通学院近年来相继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钓鱼城研究院”“大焕城市化研究院”“创意写作学院”以及各类学科专业研究所,积极开展合川非遗传承人聘任仪式暨传统技艺交流会、钓鱼城历史学术研讨会、走向大都市学术研讨会等地方文化研究活动,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论著,《钓鱼城文丛》《城·时代》《文化移通丛书》收集了大量地方传统文化文献资料,并进行内涵式提炼分析。一方面推动了合川区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另一方面也为移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创造了条件,也为合川区域文化研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人才保障与理论支撐。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策略
文化既是一种静态的社会空间现象,又是一种动态的历史时间现象。[5]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场所,必须承担起发展和创新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地方传统文化是区域民族发展的智慧结晶,融入高校有助于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态环境。
1.特色文化部门构建,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环境是构成校园文化的基础,为校园文化全面发展打造良好的环境。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各个组成部分中最为表层的显性文化,是一个学校被人所了解的第一道风景。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基础设施更多的是偏重理工科实验室的建设,缺乏对文化类的研究特色。合川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丰富的特色文化内容。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进一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相关特色文化研究部门或机构,加强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科学研究,深化一批具有合川特色的文化品牌,塑造合川地域的文化形象,为合川高校校园文化提供更好的环境、氛围和资源。譬如,移通学院2007年迁校于合川,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钓鱼城研究院、大焕城市化战略研究院、创意写作学院等特色文化部门,同时在校园内,建设钓鱼城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农耕文化展览馆等地方文化展示平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2.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创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学校自身发展的基本特点,时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结合市场的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学校的教学管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度。应用型本科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知识的教育以外,还需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从而强化大学生自身专业素养和思想内涵。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必须要围绕学生的客观实际,要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加强改革创新。地方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与文化教育理念,是校园制度文化的源泉。合川地区具有崇文重教的优良风尚,拥有历史悠久的书院文化,合州(合川)首开巴渝地区官立学堂之先河,闻名于巴渝的清湘书院、濂溪书院、合宗书院(合川中学),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讲学之所养心堂,以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移通学院充分汲取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即“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开展书院建设,推行“双院”管理制度,学习在学院、生活在书院,建立社区共享与朋辈互助的新圈层,创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推动地方传统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3. 提炼人文思想,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市场竞争和商品意识的泛化,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织,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倾向于功利和实用,在理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尤为突出。古人云: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精神的支撑和文化的引领。这种精神和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6]地方人文精神是地方特有的文化体系,比如合川区域古巴人崇尚奋斗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民间曲艺善书中的德孝精神;“德润合川”①建设等精神思想,在内容和形式上代表了合川区域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这些人文精神思想融入移通学院“乐教、乐学、创造、创业”校训精神,凝炼出“智、仁、勇”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践行“未来中坚社会的领导者”的人才培养价值主张,从深层影响着师生们的道德行为、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激励他们不断进取。
4.文化活动传承创新,注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面对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才能、发展个性的机会。同时,校园活动文化其特有的形式,可促进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文化素质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应扎根于地方历史文化传统之中,激发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认同感。在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的层次上,应不拘泥于传统模式,要注意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相结合,避免出现娱乐化倾向。移通学院的“第二课堂”塑造“社团文化艺术节”“百团大战”“绿色学生社团”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创意写作学院的“创意写作实验班”;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的“传承人讲传承”“非遗工场”;“名师课堂”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围绕合川区域传统文化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融入到现代化的潮流中,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注释:
①2009年,中共重庆市合川区委提出实施德润合川战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挖掘和培育地方人文精神,打造重庆人文道德高地。一是优化政风,建设清新的从政文化;二是淳化民风,建设平实的为民文化;三是净化商风,建设健康的经商文化。
参考文献:
[1]萧放.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概念阐释与地方文化传统的重建[J].民族艺术,2009(1):6-12.
[2]池开智.合川历史文化纲要[M].重庆出版社,2009:2-10.
[3]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2):1-7.
[4]谌安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4(9):189-191.
[5]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第3辑[M].新华出版社,2015:80-82.
[6]薛正昌.地域文化与地方人文精神-以宁夏地域文化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8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