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贵君轻”到“重民限君”

2019-09-10 05:43刘紫月
青年生活 2019年31期
关键词:孟子

刘紫月

摘要:在吸收继承孟子民本观点的同时,唐甄结合时代背景扬弃的拓展孟子学说的内涵与外延,使孟学民本思想获得活力性补充,唐甄亦在此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民本主张。为了清楚梳理唐甄对孟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本文把孟子的民本思想归结为四个方面:一、君民关系,二、重民,三、养民,四、化民,根據这四个方面对比分析唐甄民本思想的内容,以期更精准的展现其民本思想的本源。

关键词:唐甄 孟子 新民本 重民

传统民本思想以孟子为先导。孟子率先明确地把民众的地位抬高到君主之上,这是孔子、子思没有论及的高度。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有实行“仁政”,才是真正践行“王道”,无敌于天下。这一思想体系为后世民本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朝历代思想家的民本主张,无不围绕“王道霸道”之争展开。唐甄亦不例外。

唐甄是一位典型的儒者,他尊崇的是尧、舜、禹、周公、孔子、孟子等圣人贤君,践行的是孔孟“圣人之道”,怀抱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宏愿。他在《潜书·潜存》中自白:“吾之学圣人之道也,犹为至京师而向往者也。身始出门,而望数千里之远,虽未及至,而道由里数门入,备问而熟闻之,如既见之者。然苟非知之,其何以行?”短短两句话就已卒章显志,即使他“困于远游,厄于人事”,但仍怀有“潜存”的意志,希望有一天能够见证“圣人治天下”、他所敬仰的孟子“保民”“爱民”的仁政可以真正实现。

为了清楚梳理唐甄对孟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本文把孟子的民本思想归结为四个方面:一、君民关系,二、重民,三、养民,四、化民,根据这四个方面对比分析唐甄民本思想的内容,以期更精准的展现其民本思想的本源。

(一)君民关系

在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系中,君民关系是其学说的立足点。作为政体中最基础的二要素,孟子认为君和民不是天平的两端,而是相互作用的支持力与对抗力的统一。

孟子首先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他强调,民作为社稷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只有注意到民的重要性、看到民的显贵之处,并自愿降低自己的天子身份,使自己处于弱与轻的地位,君主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由此,孟子进一步得出“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观点。

唐甄继承了孟子的这种君民关系观点,并进一步把这种观点深刻化、极致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唐甄赞同孟子君与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以“身心”喻之。在唐甄看来,君与民是紧密联系的,正如人的身体与心脏一样,二者中无论哪一样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生命的损伤,因此君主对待民众要像对待自己的身体般。

第二,唐甄不仅强调民对君主“得天下”的作用,也指出民能反抗暴君、匡正君的行为、能使其“失天下”的实际作用力。

(二)重民

孟子对民众的重视,主要体现为“兴亡由民,得民为君”的政治观念。自上古至殷商西周再到春秋战国,纷繁的战争促使学者反思战争经验、总结战争规律。孟子之前,《尚书》就已认识到“咸和万民,享国五十年”,“重民”的意识已被统治者认识到,但直到孟子,才真正把民的重要性提到决定统治成败的高度。

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多次强调,统治者保民安民,使民能够养生丧死无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把民放在统治的首要地位,把百姓的生产生活作为政事的核心要务,不杀戮、无暴政,那么民对待君王就如“水之就下”,无人能挡。一言以蔽之,对民施行仁政的君王必定是“仁者无敌”的。

(三)养民

孟子的养民思想是对“外王”的具体实践,集中表现在三方面:制民之产、与民以时、轻薄赋敛,可视为为从经济层面富民。

制民之产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使其有所养而不至于动乱。孟子答滕文公治国之道,反问其:身为国之君,看到百姓借贷凑交纳税、一家老小抛尸露骨于山野的场面,又有什么颜面说自己是明君、仁君呢?因此,孟子提出,养民必从保障民有恒产、按时生产、减轻刑罚、降低税收做起,只有稳定百姓的生存、生活,民对国家才有恒心。

通过富民来养民,是唐甄的一项重要主张。孟子强调的富民,是保证民的基本生存需要,而非“利民”。唐甄认为,除了要满足民的基本生存需要,要使民真正的富裕起来,达到“足食”“厚生”的水平。为了实现这种诉求,唐甄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国家要把“养民”作为立政基本。民只有“足食”,才能“养民”,通过“养民”的成果,对官员进行“论功”,根据功的多寡,决定“举贤”任命,由此,国家才能“图治”。第二,养民更应“官不扰民”。在唐甄看来,让民自足自利是发展经济、积累财务的最佳手段。第三,富民要重视农业、工商业的发展。唐甄提出,“为政之道,必先田市”。

可以看出,与孟子相比,唐甄在“养民”方面的策略性更加注重功效,也更加具体,但本质上仍属于孟子的富民之道。

(四)化民

“化民”指教化民众,孟子从人伦和教育两方面来阐述“化民”的手段和重要性。孟子认为,明人伦是国君统治的最终目的,只有遵从“父子主恩,君臣主敬”,才能建立起统治的秩序与规范,上下才能知仁行礼。而仁、礼都是孟子“不忍人之心”的外化,是内在道德伦理的外在践行,践行的手段是实施“谨庠序之教”,即重视学校教育,通过学校以教导民众为善、向善、复归“性善”。

唐甄充分吸收了孟子“化民”的思想,主张要教育要“尽性”,此“性”即“仁义之性”。在唐甄看来,学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人道”“圣人之道”,途径是把文学、事功、孔孟之言相结合,三者缺一或偏一只会导致愚昧或迂阔无用。这一思想可以看做是直接继承了孟子的观点,并把孔孟的圣人之言列为修己的重要内容。

孟子强调“明人伦”,唐甄亦言“凡所见之人,无贵贱,无小大,皆以学明伦也”。学明伦是化民的目的,凡为士者,更不能脱离人伦而单言道说。唐甄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可谓明朗。

唐甄还强调兵的重要性,认为“不知兵,则仁义无用”,把军事训练加入民众的日常活动,就能够“御人之暴”“敌至无患”。这种思想是对孟学的发展,是唐甄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经验总结出的新的“化民”内涵。

参考文献

黄忠晶:《孟子具有民主、民权思想吗?》,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唐甄:《潜书校释·善施》,岳麓书社,2011年,第114页。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第107页

猜你喜欢
孟子
孟母戒子
杯水车薪
柔软生活
磨刀不误砍柴工
大郭小郭行军锅(连载二)
如花绽放
漫画
孟子说仁德
孟母教子
漫画《孟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