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本原性,其承载与传衍地区在广大的农村。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新农村”发展战略应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旨在引导创造、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广大农民,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享有其传统文化成果——成为农村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民众自然而快乐地参与文化保护,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保护工作的良性循环机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化馆 文化站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到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由于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植于人所处的时空、周边环境和社交活动之中,因此更容易消失和被破坏。
我们先来看一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
许多地方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没能得到应有的保护,甚至遭到不适当开发,加剧了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毁灭。
二、现代文明大潮的冲击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大批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的消失。因为许多非物质文化艺术属独门绝技。在现代文明的大潮的冲击下,学习非物质文化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并且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民问艺人原本就为数不多,一些老艺人、工匠、歌手、乐师、舞者、故事家、民俗传人相继去世,很多经典文化已经无人传承。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严重流失。
三、非物质文化资源大多分散留存或流传于民间。
由于岁月的流逝和各种劫难,本来就传世不多,再加上古董贩子乃至外国人在农村尤其是古村落肆意廉价地搜寻宝贵的文化遗存。,致使文化资源大量流失。
从上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已经是迫在眉睫。因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数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保护农村文化遗产迫在眉睫。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分不开的。
首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要加强专业工作队伍的建设。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尽快落实组织实施的工作机构,井对其工作任务、职能做出明确的规定。目前,我国有3000多个群艺馆、文化馆和近40, 000个文化站。其中,特别是要重点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要努力把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同时,也要组织一批熟悉非物質文化保护业务的同志,作为工作的专职队伍;团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方面的专家,作为工作的兼职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在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一支业务素质好、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比如,青岛市区(市)两级政府投资1920万元改扩建64处镇文化中心,并开展“示范镇文化站”建设,建立健全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加强对镇文化骨干的培训,确保改造后的镇文化站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市政府投资800万元,镇镇成立流动电影放映队,彻底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数字图书馆建设,积极实施信息资源“五连线”服务平台建设。文化馆和文化站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开展流动演出、流动电影放映、流动公益讲座、流动培训和流动展览等流动文化服务,不断扩大为农民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文化资源总量和规模。
其次,是要加大培训的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所以,一定要抓好业务骨干和工作队伍的培训工作。培训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文化部负责培训到省级文化部门,省级文化部门培训到市县,市县文化部门培训到乡镇,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人才培训体系。培训对象要包括从事保护工作的有关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等;培训方式可以采用课堂讲授、函授、远程教育,委托高校等多种形式;培训内容方面,包括非物质文化保护有关的政策法规、方式方法、业务标准规范等等。为乡镇文化站培训出一批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让他们长期扎根农村,使其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第一线。同时,也要鼓励和扶持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采取命名、授子称号、资助扶持、表彰奖励等方式,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采取传帮带的方式,使民间技艺的传承后继有人。
最后,文化馆、文化站要加强宣传教育、理沦研究工作,在农村营造良好的保护意识和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农村的开展,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了解非物质文化的价值和保护民间创作的重要性,使从而认识到自己的家乡有许多值得自己热爱和保护的文化传统。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单位要把宣传和介绍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作为重要任务,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如影视放映、民间广场文艺汇演、培训班等利用各种新闻、电视、广播和其它新闻媒体,采用多种方式,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知识,培养农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观念和意识,努力在农村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本原性,其承载与传衍地区在广大的农村。文化馆、文化站要注重挖掘保护地域人文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在考证和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对民间文化采取修复、打造和保护等多种手段,精心打造文化品牌,扩大知名度,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水平。“新农村”发展战略应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旨在引导创造、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广大农民,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享有其传统文化成果——成为农村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民众自然而快乐地参与文化保护,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保护工作的良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