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瑶
摘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父母作为家庭的主体,其教养方式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持久的影响,同时也是孩子成长历程中的核心角色。弗洛伊德将父亲的角色定义为规则和纪律,母亲的角色定义为爱与温暖。鲍姆林德用要求和反应性说明父母教养方式,要求是父母为孩子制定的行为标准;反应性指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与接受的程度。本文基于父亲教养参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展开论述。
关键词:父亲教养;参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引言
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亲情感温暖与初中生情绪智力显著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情绪智力;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对初中生的情绪智力起到促进作用。在生活中,初中生更多地感受到了母亲的情感与情绪,因此父亲的角色应该发挥其重要影响力,更多地投入到孩子的成长历程中。
1开展主题活动,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
我们都知道在现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为了生活会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也是因为如此,很多家长与自己孩子的交流时间就变得非常少。甚至在有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回到家都是各自玩各自的手机,几乎没有任何交流,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尤其是初中学生。因此,为了给学生創建一个良好的环境,除了改善学校环境以外,学校还要积极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为学生创建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为此,学校就可以利用主题活动的方式,让家长与学生可以有一个合适的机会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这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在初中阶段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发展,初中体育教学可以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的主题活动。比如,在学校领导一致同意的情况下,体育老师就可以先与班级中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来参加学校的活动。然后,老师可在活动中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与家长面对面地坐着,相互说出彼此的心里话,让平常生活中的一些误解被化解。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家长与彼此之间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父亲协同教养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国内学者罗云等在研究中将父母教养方式概括为:父母在参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态度,以及秉承的教育观念。因此父母教养方式是由父母自身的个性特征、价值观、教育态度所决定的,并受子女的不同特征的影响而形成的持久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直接作用效应分析表明,父亲协同教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直接影响占总效应的45.10%,表明父亲协同教养能显著地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这与之前的研究相一致。首先,父亲积极的协同教养行为给母亲以极大的支持,使得母亲有更多的精力和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儿童的养育中,有益于良好母子关系的建立。已有研究也表明,良好的母子关系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均能显著的正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其次,父亲积极的协同教养促进了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效地缓解了父母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增加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教养投入,有利于良好父子依恋的建立,因此,父亲积极的协同教养能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3安全感在父亲协同教养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安全感在父亲协同教养与儿童亲社会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父亲协同教养通过安全感间接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父亲协同教养行为越积极(团结、一致),儿童安全感越高,越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已有研究也表明,父亲积极的协同教养行为对亲子依恋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进而促进儿童的安全感;而父亲贬低、冲突等消极的协同教养方式增加了父母之间的冲突,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使得夫妻-父母-亲子关系失去平衡,进而降低儿童的安全感。情绪安全感理论则认为,儿童情绪的不安全感在父母冲突与孩子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而儿童良好适应行为的核心因素之一是亲社会行为,父母冲突是父母教养方式的一种,由此,安全感在父亲积极的协同教养行为与儿童亲社会行为间起中介作用,这与本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结束语
我们都知道在初中的教育阶段,初中生们正处于叛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当中,他们的身心发展会发生一些急剧的变化。因此,有人说初中是学生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它不仅关系着他们以后的发展,也决定着他们人品性格的养成。那么,为了保证初中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就要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让他们通过锻炼具备吃苦耐劳的乐观精神,避免心理问题以及消极情绪的出现。这种举措不仅是为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风气。
参考文献
[1]支倩瑜.青少年气质与自我表露的关系:父母教养行为的中介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李莉莉.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心理地位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9.
[3]高长松.心理弹性在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预测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分析[J].农家参谋,2019(02):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