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背景及主体再探

2019-09-10 01:26李杨
青年生活 2019年34期
关键词:精英

李杨

1919年5月4日,群情激奋的北京学生走上街头,反对有关山东问题的处理结果,而怒火也很快燃烧到了全国,一时间民众愤怒的情绪,夹杂着深埋许久的民族主义的情感,与面对西方的失望及对北京政府的不满,同时迅速爆发。“民族主义、公众舆论、群众游行已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兴力量,有些历史学家更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五四运动向来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者们所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而今年正值五四运动一百周年,重析其之文章不在少数,在此笔者亦对其背景与主体方面有些浅见,在此聊做梳理与分析。而本文所指的五四运动是包括新文化运动在内的广义的五四运动。

一、背景

(一)国内

众所周知,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使团关于山东问题的交涉失败,使得国内激愤不已,进而爆发了五四运动。但在这根导火索背后的错综原因,同样值得关注。

纵观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一个“破”与“立”并存的过程,所谓“破”,即是破除封建时期的旧道德、旧文学、旧思想,批驳封建专制,而“立”则是引进“德”、“赛”两先生与一位“穆姑娘”,进行文学革命;可以说是东西两条线并辔而行,而向东这条线代表了“破”,而向西者则反之。

伽达默尔曾表示,经典乃是承载着传统的,并且对抗着历史批判的东西,它的那种负有义务要去流传和保存价值的力量,都先于一切历史反思并且在这种反思中继续存在,因而经典也是“一种无时间性的当下存在,这种当下存在对于每一个当代都意味着同时性”。自晚清以降,援引古代经典著作向皇帝述说经世救国之道者,并不在少数,但值得注意的是,自此开始,儒家的正统学说之地位似乎已经开始动摇,譬如章太炎对于孔子的批判态度,以及“中体西用”思想的出现,均为其受到来自国内外双重挑战的佐证;而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内容大多所引子书之记载,则更是可以说明孔子以外之诸子已经成为对抗西方冲击的武器之一,而这也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资源作了铺垫。

继往开来这一特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代表之一的易白沙身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易提倡墨家学说之兼爱非攻,又于1916年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孔子平议》(上),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出来批评孔子和儒学的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似乎对于传统思想与文献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批判,但其对经典的正面态度,也着实不少。《新青年》作为五四精英们发表言论的主要阵地之一,亦有引用经典为自身观点做佐证的例子。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被视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而也就是这篇文章,在“言之有物”关于情感的内容中,亦引用了《诗序》;而陈独秀的《实行民治的基础》中,除了多次援引杜威观点之外,也讲到了“……而且自古以来,就有许行的‘并耕’,孔子的‘均无贫’种种高远理想;‘限田’的讨论,是我们历史上很热闹的问题,‘自食其力’,是无人不知道的格言;因此可以证明我们的国民性里面,确实含着许多社会经济的民治主义的成分”。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而对传统经典的负面性引用,在此也不多做赘述。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传统经典的援引,不仅分为正负面,且引用目的也大相径庭。在正面性引用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的特点,而负面性的内容则多以儒家纲常的具体要求为反面例子;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尽管《新青年》的诸位作者进行了正面性的引用,也不能代表他们认为传统礼教在时下便具有了合法性的依据,个人认为,正面性的援引也仅仅说明了时人认为传统经典与当下新思潮具有某些不谋而合的内容,可作为留存而已。

(二)国际

1919年5月4日,学生游行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使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个原因。但是为何失败,最早却要追溯到1898年中国与德国签订的一个租期为99年的关于德国向清政府租借山东省胶州湾为海军基地的租约。一战爆发后,日本占领了山东的绝大地区,同时也与西方各国签订了秘密条约。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1918年9月,中国驻日公使章宗祥也同意了日本关于山东的协议。有此在先,不难想象为何中国使团会以失败收场了。

被威尔逊提出的十四条和理想主义所蒙蔽的中国人此时才意识到,“和会并不是为了调整昔日所有的国际间的恩怨而召开,而是为了解决战争结束后所出现的问题而召开”。与其说中国人对于威尔逊的失望进而导致了愤怒,不如说此次被威尔逊所“背叛”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内部关于如何学习西方的分化进一步加强了。而此前已有学者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各项主张均离不开政治或多或少的参与,其思想的多岐性之原因也直指政治立场的分离。罗志田先生便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之一便是标志着西方整体性在中国的弱化,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内部各种主张林立的增强,即:新文化运动代表着西方思潮在中国同时达到顶峰与开始衰落。

从中国学界对于杜威和罗素二人不同主张的不同反响来看便可知当时的分化已初见端倪。杜威及其夫人与1919至1921年旅居中国,期间做了数次讲演,内容如下:其以實用主义为主的政治哲学及其关于教育、思想、道德的观念。杜威这样说过:“(如果)没有一场基于理念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国是不可能改变的。(中国)政治革命是一场失败,因为他是外部的,形式上的,只触动社会运作机制,而没有影响实际控制社会的生活观念”。与杜威几乎同时来到中国的罗素,其引起的回应却远不如前者。究其原因,罗素并未告诉中国人应该做些什么来适应现代世界,反而高度赞扬了中国人对生活静谧、人道、忍耐与和平的看法;同时,他也为道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观念所吸引,并也认为“推进创造冲动,消除占有欲望”。

联系上文,恐怕就算诸子学说并长的当时,罗素与道家学说的一致性恐怕也须归为负面援引的类别中,因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并不希望被贴上“归顺”与“消极”的标签,罗素所赞扬的内容也正是他们所急于摧毁的,在急速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并未给传统的静谧与和平留有余地。抛却杜威与罗素所代表的外国访客所直接带来的观念冲击,时人也十分推崇西方的思想与意识形态,而其兴趣与目光也从英美逐渐转移到了徳俄。法国哲学家博格森的著作由张嘉森翻译过来,王国维翻译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著作。陈独秀和李大钊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李达写了有关辩证法和列宁、布哈林、普列汉诺夫思想的文章。李石曾介绍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并推广克氏认为是进步的基本力量的“互助”和“合作”的理念——这是对达尔文“竞争”思想的直接反驳。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和学者政治家采纳了无政府主义的观点。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主义越来越获得激进分子的欢迎。对渐进式社会变革和迅速根本变革孰优敦劣的一场大辩论很快便爆发了。

如果说,1915年的反日运动是时人对日态度转变的标志,那么1919年威尔逊14条的破灭则是给了俄国在中国学者与精英头脑中树立形象的一个机会,与威尔逊同时的是,列宁也向全球宣告自己的主张,虽然二者均提出了民族自决的主张,但意识形态的不同决定了其注定要走上领导不同阵营的道路。此时,威尔逊给中国带来的希望虽然破灭,但是俄国提出的《加拉罕宣言》又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一丝希望,“对一般并未认真学习其系统理论的人来说,专治西方之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至少还有一点潜在的吸引力:它既来自西方,同时又号召世界人民进行反对(以西方为主的)帝国主义的‘世界革命’,这不但充分体现了‘西方’的分裂,而且正符合许多中国人对西方爱憎交织、既尊西又想‘制夷’的心态”。

二、主体

如果仅论狭义的五四运动,其参与主体为归国留学生、北京众多大学生以及受其影响的全国店主、工厂工人和商业机构的雇员,但如果将目光投射到广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话,不难发现,其运动主体仍是以新型知识分子为主的精英阶层。

精英阶层何以成为担当起此时中国变革的中流砥柱,其原因还需追溯到中国传统社会的四民社会。费孝通曾言,传统中国的士大夫,不仅因为拥有国家所赋予的功名,具有种种法律和政治的特权,更重要的,因为其是读书人,还在文化上拥有威权。自孔子开始,“士志于道”的理念便在士人群体中蔓延,如果天子代表的是政治方面的权威,即政统,那么士人群体则是道统的代表,是独立于政治威权与国家机器之外的维护社会秩序的另一个方面。士人从四民社会的“下层”中走到具有统治地位的“上层”,同时又作为连接两层的通道而存在,其所具有的文化威权是内化于社会之中的,因此更具有潜在性和普遍性;同时士人自身也乐于并勇于承担这份中坚责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重心。

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可以说是将上下两层的通路打破了,与此同时,士人所依附的制度保障也随之破灭,不仅如此,传统四民社会的秩序也被颠覆,商人地位开始上升,而“国民”这一概念也越来越多地在人们生活中出现。梁启超于1899年撰写的《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最早提出的国民这一概念,很显然,国民与“四民”这一带有强烈分类性质的词语性质具有极大不同,与“国民”一词可以相配的似乎只有“平等”二字。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四民到国民的变动是断崖式的,在社会精英纷纷发表言论、创办报刊、为如何救国而论辩时,身处各项运动边缘的普通民众可以说是对此“一无所知”。190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偏僻小镇的王凡西即表示,“北京学生们的‘闹事’,则连我们‘最高学府’里的老师也不曾注意。十余岁的小孩子当然更是茫无所知。”知道这件事,乃至受这运动的影响,已是一二年之后了。

在此无意对近代以来的革新运动之影响再做探析,仅想说明,在国民这一概念已经开始普及之时,普通民众却对自己的地位与手中的权利一无所知,换言之,国民不是法律上的身份,而是一种智性上的自觉,一种适合竞争的生存能力。而国民则需要新时代的“士人”去引导来获取这些能力,而新时代的“士人”即为彼时的社会精英。梁启超认为,国家要有竞争能力,首先国民须有能力。而国民能力的培育,则要靠“我辈”这些“既有思想之中等社会”。所谓中等社会,即是仍然占据较多发言权与主导权的“士人阶层”,即此时的精英阶层,与传统社会的士人有一点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社会的士人在充当着上下层桥梁的同时,更多代表的是既得利益者,而晚清社会的精英则多为当时既得利益者的对立面,并且以兴民权,开民智为己任。

但晚清时期社会精英的中坚作用并未发挥多久,其内部便开始了腐化与党派林立。“民国以后,人人欲显身手,进入政坛,只问目的,不择手段。不仅旧式士绅道德变质,而且新式知识分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时旧社会的中坚力量就不得不让位于新型知识分子与社会精英,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众多参与者。五四时期的启蒙与晚清时期的开民智有着一点很大的不同:晚清时期所提到的国民,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甚至是国家的代名词;而五四时期的启蒙则更多关注的是每一个人的启蒙与开智。而在此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此时同时交织着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成分,在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学者接触尼采后,便被其无限的奋进意识的“超人”理念所折服,他们也同时歌颂普罗米修斯的永不屈服的永远奋斗的精神;而在这一种狂热的情感之中,彼时的知识分子并未忘了赛先生的存在,如果说浪漫主义代表的是超越一干庸众,具有无限热情的超人,那么理性主义便代表的是具有科学分析方法与怀疑精神的一个理性的人。

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感性主义,其共通点为已经无需强调的精英主义,除了德赛二先生外,穆姑娘的引进也十分值得注意,强烈的精英主义道德意识是五四这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征,而五四知识分子对民主和科学的独特理解也强化了他们的士大夫精英意识。开启每一个国民的民智,運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进而找到救国之路,这是每一个知识精英认为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但是我们也不应把目光囿于领导这场运动的知识分子身上,在此,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尽管在发言的舞台上看不到一般民众的身影,但何以短短几天内,在全国都得到了及时而全面的反响?时人将希望寄托于巴黎和会对于山东问题的合理解决而不成,强烈的爱国情绪与民族主义交织在一起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但在此想着重讨论的是文化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可以说,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自1840年开始,中国人试图从科技与政治方面进行改造,但无一例外都得到了失败的结局,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便着重提到了文化二字。文化如何传播,却仍是要靠报刊与杂志。二十世纪初,便有人断言:二十世纪以前,枪炮之世界也;二十世纪以后,报馆之世界也。倘若从此时才开始报业的发展的话,那么消息流通的效率必不可能使人民的怒火几乎在同时在全国各地燃起。

洋务运动时,张之洞便在《劝学篇》中提到了读报的重要性,而张对于1896年创刊的《时务报》更是多加推广,但此时的报刊面向受众仍是以学人、士子为主,直到1902年《大公报》的创立,始有对全体民众皆应阅报的提倡。自此之后,众多有识之士纷纷开设报刊阅读所,虽不是遍及乡野,但也不得不说为偏远地区的民众了解时务所提供了一种颇为有效的途径。激进主义的思潮往往就是革命的动力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启蒙性与革命性同时存在的一场运动,虽然五四运动在本质上是一场思想革命,然而也正因为新式知识分子对政治的兴趣不断提高,才会有这个运动,而政治便是革命性的体现,在近代中国,不论何种思潮与运动,其最终目的仍是以救亡救国为主的,但倘若离开了思想启蒙及其载体,似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效果也只能大打折扣。

三、结论

个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提出了一些纲领性的口号与内容,但并未有可以具体实施的细则与办法,并且其对传统文化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与引进西方先进学说,却并未提出一种真正适合中国本土的新文化。但这并不能掩盖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近代史上所散发出来的光辉:首先,文学革命使得白话文得以通行,并完成了“从文学的革命到革命的文学”的转变;其次,民族主义在此时期的猛烈增强使人们或多或少地增长了“个人与国家命运相系”的情感,为日后的救亡与抗争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香港,2002:503.

2.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第1卷[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台北,1993:292-294.

3.徐中约.中国近代史[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香港,2002:504.

4.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9,3:20-35.

5.费孝通.中国绅士[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18-19.

6. 王凡西.双山回忆录[M].东方出版社:北京,2004:1.

7. 许纪霖.“少数人的责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J].近代史研究,2010,3:73-90.

8.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M].吉林出版集团公司:吉林,2008:1-62.

猜你喜欢
精英
Swipe High
精英
金融精英速成指南
猎击精英:鹰眼
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精英云集
选举(election)、精英(elite)与诚品(Eslite)书店
精英人物正漫百图
精英人物正漫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