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玲
建筑艺术历来被称为“凝固的音乐”。人们通过对建筑的结构、雕塑、装饰、韵律等方面产生特殊的感受方式——想象力和理性目的,接受和认识建筑相关的概念和思想,从而使建筑传达的意义内化为人的感受,这就是建筑审美。
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在《以建筑审美为线索促进幼儿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下,福建省厦门市五缘实验幼儿园按照建筑派别收集相应的建筑素材,提炼各派别建筑素材选择的原则与方法,聚焦建筑审美活动所能培育的核心素养,拟定系列活动实施方案,进行幼儿建筑审美活动多元评价的研究。
课题组集思广益,深挖建筑之美
課题开展之初,幼儿园召开教研会,成立课题组,系统学习核心素养理论。教师们集思广益,明确任务分工,分头收集信息,查找相关资料,挖掘隐藏的建筑之美。
我们通过图书馆书籍查阅、网络搜索、实地观摩等各种信息收集方式,了解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分头搜集、整理适合幼儿园开展的建筑审美课程资源,并按年龄段划分相关内容,如世界经典建筑、中国建筑文化底蕴、中国古建筑类型及构成、中国经典民宿民居等。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以文本、图片资料册、电子文档等形式整理归纳。
各班级按照派别形成京派、闽派、苏派三个课题小组,再根据分组情况制定课题实践方案并开展,进行方法和途径的研究。教学上,按年龄段、分年级进行,分别由专人负责。
走进身边的闽派、京派、苏派建筑,挖掘本土建筑审美教育价值。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前往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鼓浪屿参观,挖掘本土建筑的教育价值。教师带着明确的考察目的,在导游的介绍下从岛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中充分挖掘建筑背景、历史文化、建筑功能以及建筑艺术本身的价值。如:从菽庄花园感受江南园林山环水绕、曲径通幽的建筑风格特点;从脊角高翘、红砖红瓦、质朴端庄、充满历史感的浮雕透视闽南建筑风情等。各种建筑风情在这里交融,教师从中充分汲取本土建筑的教育价值。
利用家长资源,请建筑学专业的家长为教师培训,帮助教师理解建筑审美教育价值。我们了解到本园大一班林希小朋友的妈妈是厦门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的老师,于是借助家长资源为教师开展“传统民居建筑”培训。在培训中,教师们不仅了解了京派建筑样式代表——四合院,了解了其完整组成结构、住房用途、建筑要素(门钹、影壁、垂花门、抄手游廊)及古代住房中长幼有序的文化背景,也了解了闽南古厝(屋顶类型、红砖古厝、燕尾脊……)以及江南园林。培训不仅丰富了教师对传统建筑流派的认知,也挖掘了建筑中蕴涵的自然、社会背景以及建筑欣赏等教育价值。
多途径实施课程,渗透教育目标
我们针对幼儿不同年龄段特点,开展建筑审美教育,制定出可衡量的各年龄段幼儿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及相应的课题实施方案,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进行。
集体教学活动深入落实教育目标。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当幼儿对建筑有了初步感知和情感体验后,教师以集体教学活动的形式帮助幼儿深入了解不同建筑样式和风格产生的自然背景和社会背景,让幼儿了解建筑的功能、特点和历史,感受人与建筑的关系,从而获得文化素养、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提升。
以苏派建筑为例,“花窗”是中国园林墙上的一种装饰性透空窗,种类繁多,形式丰富,仅园林中一处小园就有花窗一百零八式,被誉为“堂轩简朴,漏窗精美”。
为了更好地挖掘花窗这一古代园林建筑元素的教育价值,我们以花窗为活动载体,设计集体教学活动,通过“艺术大师花窗系列”视频,让幼儿感受花窗的外形美;再参观实物花窗,欣赏、感受花窗的造型美和窗心的图案美;最后在光影交加的花窗视频中,感受花窗的光影美与装饰美。
在过渡环节随机渗透教育目标。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建筑引发谈话,从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中发现建筑教育的契机,随机开展建筑价值渗透教育。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幼儿也纷纷利用放学、周末的时间走进身边的传统风格建筑群。幼儿带到班级的建筑照片,便成了晨间入园后、餐点后交流的话题。教师通过倾听、观察,及时捕捉幼儿感兴趣的建筑内容,将有价值的内容加以梳理、提升,成了课程内容来源的一部分。
“假日小分队”使幼儿置身其中。“假日小分队”是丰富幼儿园外活动的一种亲子活动组织形式。在多感官综合感受(视、听、触摸)中,在近距离实景中感受建筑艺术、文化,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心。幼儿园充分利用周边相应社会资源,开展建筑审美教育,如去同安影视城参观京派建筑;去集美古厝群、同安莲花同字厝、湖里闽南古镇、龙海埭美村、金门古厝、漳州隶美古厝等欣赏闽派建筑;去园博苑、中山公园百花厅等感受苏派建筑的美。幼儿在置身其中的参观后,深入观察、对比、发现不同建筑风格的特点。
举办幼儿作品展,支持表达与创作
幼儿在获取一定的建筑认知后,对建筑的印象就变得更加丰富和鲜明,于是产生了表达与表现的需求。教师应适时地提供多种工具、材料,教授表现手法,满足幼儿对传统建筑的表现与创作的需要。
在围绕京派、闽派、苏派小组课题实施两个多月后,结合校园文化节日——童画节,幼儿以版画、沙画、水粉、泥塑、立体手工、水墨、剪贴画、刺绣、拓印、刮画、炭笔画、蜡笔画等多种表现手法,对传统建筑派别进行表现与创作,教师进行精心的环境创设,为幼儿举办“建筑——凝固的艺术”大型幼儿作品展。
创作中,幼儿能细致地注意并表现出建筑的细节,如中班郑照胤小朋友指着自己的作品介绍:“老师,这个像白云一样弯弯的花纹就是云头纹,我要画的是云头纹瓦当。”小班黄诗涵小朋友说:“我的大门有圆圆的门钉,就像亮晶晶的宝石。”大班陈永旭小朋友说:“我的闽南古厝看上去有点旧,给人一种很古老的感觉。我还喜欢古厝上燕尾脊的龙,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幼儿在创作和作品介绍中不仅体现了对建筑的认知和感受,也体现了其绘画作品的丰富和细致。
在整个童画节作品展中,我们邀请家长入园观展。观展中,幼儿能有模有样地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画的园林假山、回廊、亭子、红砖古厝、燕尾脊、四合院、垂花门、影壁。现场还配二维码扫码语音讲解,进一步帮助亲子共同了解不同派别的建筑。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以建筑审美为线索,丰富幼儿对中国传统优秀建筑的认知经验,激发幼儿喜爱中国建筑的情感,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发展幼儿核心素养的同时,以浸润式的建筑审美教育润泽儿童生命,缔造幸福童年。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五缘实验幼儿园)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