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与“量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双轨道

2019-09-10 07:22:44沈丹华
当代家庭教育 2019年35期
关键词:质性启示困境

沈丹华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评价的改革势在必行。改变传统的量性评价,需要更有力的助推器。本文围绕质性评价的本质及其特点,结合小学生评价发展现状的困境,最后由改革评价方法这一举措得出启示—量性与质性双管齐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条件。

关键词:质性评价;量性评价;困境;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5-0024-01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明确了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其中之一便是:改变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随着这股浪潮的涌进,学生评价的改革势在必行。传统学生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因而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重视评价结果,采用的是标准化的自上而下的总结性评价。为此,笔者思考如何才能有效达到评价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由量化评价转变为量化与质性评价的有效统一。

1.质性评价:客观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质性评价的本质

质性评价是评价者通过特定方法(观察、记录、实物分析以及与评价对象进行对话、交流等),收集反映评价对象发展状况的丰富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用描述性、情感性的语言对评价对象的能力发展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进步做出评定。由其本质可见,质性评价与课程标准是紧密联系的,而课程标准是以课程改革为依据的。

(2)质性评价的特点

一是强调评价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强调评价者(教师)与被评价者(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直观地描述出学生个体之间发展的差异性,也能较全面地反应学生发展状况。二是强调评价的情境性。对于学生的评价,由于是多样化多层面的,因此不同情境下评价的手段也要因人而异。三是强调评价方法的可变性与流动性。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需要随时改变评价策略,而有些评价方法却同时适用于多位学生,这个过程是一个连续性、动态的模式。

2.面临困境:评价体系亟需调整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从清朝八股文开始,应试教育就像一个牢笼,禁锢了人的思维,凡是一切以分数和成绩为标准的判断,得到了社会上大部分人的一致认可。新一轮课改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学生评价的理念,教师可能会从多方便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德智体美劳),但无疑占最重要的还是成绩,评价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能异化为学生的“紧箍咒”。

(2)学生评价的片面化

第一,评价对象的片面化—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忽视一般性发展目标的评定。“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包括很多方面,如体质健康、知识、认知能力、创造性、情感、人格、社会性等等而当前,学生评价聚焦的范围太狭窄,仅定位于知识的记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评价远远不能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第二,评价主体的片面化—学生仍处于消极的被评价的地位,而无法成为评价的主体。良好的评价体系应是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互动的模式,而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被评价”,这样一来就忽略了学生真正的需求。

第三,评价功能的片面化—过分强调总结性评价,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运用总结性评价,往往会导致“一纸定终身”的武断结果,轻易给学生贴上了标签,认为成绩不行,统统不行。

3.轨道双行:质量结合促进学生发展

(1)转变考试定终身的评价观念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高等教育已形成大众化趋势,我们理应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为青少年提供一个从容不迫的学习环境。作为家长、教师、教育者,应该停下追升学率、上名校的步伐,去思考什么才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学生的发展。

(2)建立全面评价学生发展的指标体系

“美国学者格朗兰德曾用一个公式对评价做了简洁的说明:测量(量的描述)或非测量(质的描述)+价值判断。”他将评价分为两个部分,即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掘学生的其他潜能和特长。

第一,合理有效使用成长记录档案袋。2002年12月,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到,成长记录档案袋中应囊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

第二,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集体活动与个别辅导兼顾。质性评价强调必须理解评价对象个人丰富多彩的经历、愿望和想法。对个别较为落后的学生或者家庭状况特殊的学生进行单独沟通与了解。从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尤其是落后学生重新树立起自我效能感,不再躲藏在分数的阴影之下,发挥其独特的智慧与能力。

第三,赋予评价结果以能力、成长参照。常模參照与标准参照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属于本能反应,而成长与能力参照恐怕只能算是后知后觉。成长与能力参照模式更有利于对学生自身的评价,因为其参照标准均来自与学生本身,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归因,就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总之,建立起科学有效地评价体系,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重要因素,在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的双轨道下,学生的核心素养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岩,丁朝蓬,王利.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评价改革的回顾与思考.课程·教材·教法[J].2012(03)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河南大学出本社,1995

猜你喜欢
质性启示困境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从量化机制到质性建构——情绪话语分析刍议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2:55
AIDS患者内心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39:52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2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环境科技(2016年3期)2016-11-08 12:14:20
西方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实施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6:03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28:23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