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陡直如削的峭壁侧面,石缝狭隘的间隙里,斜生着一棵棵侧柏树。96岁的老人靳月英在孙辈们的搀扶下,拾阶而上,来到高处的纪念亭,望着满眼苍翠。
靳月英是河南省鹤壁市淇县鱼泉村人,历任村妇联主任、副大队长、副社长、副乡长和村党支部委员,一干就是50余年。
战时,靳月英挖山野菜、地瓜藤充饥,没舍得吃过白面馍,省下口粮送到部队;战场救援,冒着枪林弹雨,为伤员处理包扎伤口,她也从来没有打过“退堂鼓”;为给战士们做棉鞋,她掏空了家里仅有的一条破棉被,夜晚儿子冻得直哭,她裹着塞满茅草的“棉衣”搂着儿子取暖……
幾十年来,靳月英为部队捐赠慰问品1万多份,价值10多万元。
1984年8月,靳月英到北京参加全国“双拥”先代会,之后,她第一次登上了万里长城。“长城两边的山上绿莹莹,国家号召绿化荒山,俺家这儿山上都是石头,得种树。”靳月英从北京回来,就告诉儿子儿媳,她要上山种树。那个时候,她已60多岁。
鱼泉村四周环山,山石横生,光长石头不长树,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很低。靳月英不信邪,拎着水葫芦、揣着干粮、扛着锄头上山,挖坑、栽树。山上乱石堆积,她先把乱石刨松,撬石块码成围堰。土薄石多,她拔出荆棘棵,一捧捧把松散的土撮进箩筐,再一把把填进坑。坑挖好就得备苗,她咬咬牙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猪卖掉,换来200多棵侧柏苗。
伏天又逢干旱,靳月英担着30多公斤的水桶取水浇树。山路崎岖陡峭,她几乎是一步一跪,一步一挪地从山脚下把水担上山。
孩子们心疼靳月英,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都默契地跟着她上山种树。
靳月英绿化荒山的行为在当地产生了巨大感召力。1995年春天,淇县全县上下组织一支10万大军,在3000多座山头上植树造林,2600万株新苗在石头缝中扎根。
靳月英植树造林三十五载,四代人种下20多万株树。如今虽年事已高,她还时不时就让孙辈们把她拉过去,看看小树苗。
(摘自《老年日报》 霍亚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