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大剧院、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广州新体育馆……这些钢结构大工程中,都有沈祖炎的心血。他是我国钢结构领域开拓者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名师,62载初心不改、与钢为友。
2.沈祖炎是浙江杭州人,出生于1935年6月5日。他的父亲是一位结构工程师,常年奔波于工地上,为城市建设作贡献。受父亲影响,沈祖炎幼年时也对结构工程产生了兴趣。
3.16岁时,沈祖炎考入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次年被调进同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在班里,他年龄最小,可成绩稳居第一。他还乐于、善于为同学解惑释疑,被大家称为“小老师”。
4.沈祖炎听了钢结构、钢桥设计课程,发现世界上最高的房屋、跨度最大的桥梁等都是钢结构的。较轻、可靠性高、可重复利用等,钢结构有这么多优点!他完全着迷了,开始专注于学习钢结构。
5.1955年,沈祖炎毕业。他留校从事钢结构教研工作,却发现难关重重。因为当时我国钢产量极少,钢结构应用得很少。但他没有放弃,积极抓住一切机会进行设计实践。
6.作为教师,沈祖炎关爱学生,不断钻研教学方法。第二天上课,他一定提前专心备课,往往教一章内容要找几十篇文章充实知识点,连板书写什么、写的顺序都提前设计好。
7.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钢结构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沈祖炎完成了40多个重点科研项目,成果相继得到应用。因此,在国内许多重大钢结构工程建设项目中,他是重要的把关人。
8.1994年秋,上海八万人体育场钢屋盖模型试验前夕,实验室里,沈祖炎绕着由几千根杆件组成的庞大结构模型走了两圈,果断指出哪些部位需要人们着重观察。试验后,人们发现他判断得完全准确。
9.沈祖炎还积极参与编写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推动了中英两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结论的互认,为我国相关人才进入世界市场打开了大门。因此,他常应邀出国讲学。
10.一名在重庆读书的学生,偶然看到沈祖炎的专著,翻看几页,被牢牢地吸引,当时就决心一定要考进同济大学,跟随沈老师深入学习钢结构知识。后来,他梦圆同济。
11.尽管事务繁多,但沈祖炎挤时间为学生授课。2006年,他获得全國“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他培养的研究生已超过130名,其中有不少成为国内工程领域内的重要专家。
12.耄耋之年,沈祖炎依旧忙得不亦乐乎。他说:“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力所能及,还是希望能继续带带学生、做做科研。”2017年10月11日,沈老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