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涵译夫妻在上海做街头艺人,如今已近两年。他们俩看似身份特殊,高学历海归,还是上海所有街头持证艺人中唯一一对90后夫妻档,实则是两位普普通通热爱音乐的年轻人。
诚如上海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说,“上海的街头艺人作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共同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品牌的一部分”。
走上街头
如果按照正常轨迹,俞涵译本应坐在机关办公室里,安安稳稳地当一名公务员,但他偏偏选择离开体制,踏上另一条路。
俞涵译现今是全职音乐人。演出时,他总爱戴一顶灰色的帽子,颇有些艺术家的气质。实际上,他学的是农业相关专业,和艺术丝毫沾不上边。
而数年前在美国纽约和朋友拿起吉他随便玩玩的刘丽媛,也从未想过,回国后她在上海街头,竟“玩”出了一份事业。
本职是商业地产分析师的刘丽媛最近在准备考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工作几年,与她同届的很多同学朋友不是当了部门经理,就是升任主管。她和俞涵译倒是看得开。“这都是个人选择。我们羡慕别人收入高,人家也羡慕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俞涵译说道。
2016年,刚到上海的俞涵译和刘丽媛在静安公园偶遇街头艺人的表演,第一次了解到上海“持证艺人”的存在。在上海,这群街头艺人的演出许可证由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颁发并管理。
成为“正规军”
每次演出,俞涵译都要带上两张“上海街头艺人节目审核许可证”。小证挂在脖子上,大证摆在前方琴盒里,这两张证,很多时候,代表着尊严和安全感。
为了许可证,曾经拿着把吉他,天天和城管“打游击”,从IT公司辞职的小元等了近7年。他清楚记得,在街头艺人面试现场,自己竟紧张到手抖。面试当天,他和乐队的伙伴一同前去。“评委说,听我们的歌是一种享受。”
上海的街头艺人在拿到证前,都会和演出行业协会签订“不定价”“不转让摊位”“不乞讨”“不扰民”等14项职业约定。看似是一种约束,但这些约定的存在,才能在包容多元文化发展、活跃城市艺术生态的前提下,让街头艺术规范发展,也让这些表演者更长久地驻足于上海的街头。
在纽约读研时,刘丽媛住的公寓楼下,每天都有许多街头艺人在表演。东方面孔也不少,在纽约的地铁站里,她见过中国姑娘弹奏古筝。
小元直言:“没几个在街头演出的表演者是为了名利,更多人还是惦念着心中那份热爱。”俞涵译也承认,能坚持下来的街头艺人,多是凭着一腔热情。
无限可能
直播兴起后,小元和乐队伙伴将表演场地转移到直播间。在室内架起乐器,唱得轻松,收入来得也快。
2017年,俞涵譯和刘丽媛一起被评为十大杰出街头艺人。
在工作之余,刘丽媛偶尔也在公众号里写点随笔。她的公众号,名为“每一种可能性”。
对于他们来说,在这座城市的生活中,本就有无限可能。
(摘自《爱情婚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