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芳
摘要;从事教育工作以来,由青涩懵懂,逐渐变得成熟稳健,反而越来越感到自己知之甚少,曾经的青春岁月被年轻的幼稚蹉跎。案头的那几本书上尘封许久,近来再翻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著作,和大师的教育思想进行碰撞,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思想精髓。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觉得内心充盈着感动和激荡,获益匪浅。
关键词:教育工作;爱;课堂效果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大家都知道,许多人也在说。可是,沉下心来理解,才知这句话的厚重和深沉。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是怎样炽热的情感,才可以这样称呼?陶先生的形象在我大脑中不断涌动,重叠、发散……触动我的教育神经。
一、“爱”要正确
书中先生说道:“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重‘教’像‘教校’,教的多,教的过,不知不觉间将教和学分离了。”陶老先生提出:“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是应当合一的。”我从小学转岗到幼儿园已经6年之久,就自己在幼儿园工作切身感悟来讲,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也体现在“重教”。
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都想引领家长走科学的教育路线,但是在工作实际中理想变得苍白。没有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在与周围人的比较中不断递增。在家长的期望中幼儿园不得不给孩子教写字、拼音、计算题…….特别是个别幼儿园为迎合家长“谁谁谁家孩子已经会写多少字”的攀比、着急心理,采用小学生的教育模式,教孩子小学的知识。三年下来,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失去了应有的快乐和灵动,目光和心智一样被固化。如果“爱”产生这样的结果,我们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
没有对学生爱,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二、“爱”要智慧
幼儿教师更需要随时、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以积极的、阳光的心态,更新自己的能量,做智慧型教师。
1、优化自己的心态
人们都说,孩子是天使。但是一群孩子在一起,可就不是天使了。各种调皮捣蛋,各种脑洞大开,简直就成了磨人的小妖精。教师应该有情绪自我调节克制的能力,转眼一想,优化自己的心态。否则,冲动是魔鬼!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小之说明自身无能,大之可能酿成大错!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因为一个快乐的人将更容易看到周围人的优点,快乐的人身边聚集着灿烂的正能量。
2、优化自己做事策略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学习梳理和总结,反思如何在一定的时间内高效完成,忙而不亂,有条不紊,做智慧型的教师。同时,高效处理琐碎小事,一定程度上也可也把难以解决的难题转换到积极的方面。例如,在管理孩子的某些环节,可以采用混合班优势,大班孩子带小班孩子散步、游戏,教师给孩子自主交流、探索空间,发展了孩子,也缓解了自己的工作强度。
3、优化自己的人际关系
教师在单位不但是授教人的人,更是学教于人的人。社会是大学校,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不断学习。从学校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下子成为独立担当的教师,怎样面对同事,怎样面对上级,怎样面对家长,怎样面对孩子……都需要不断学习。
三、“爱”要有能力
1、面对孩子的能力
孔子“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些都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本真。把握孩子的年龄和认知规律,清楚掌握他们怎么学的更容易,教师就顺应孩子的规律,选择教的策略,怎么会教的不顺畅?
2、面对家长的能力
“爱孩子,是连鸡妈妈也会做的事。”所有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的能力参差不齐。家长对学生学习、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我想现代教师应该做孩子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把这三种角色各有特点的爱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统一。
教师在面对家长时要用自己的专业引领家长,让家长信服自己的教育,才会获得家长的支持。所以,教师不但要具有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交往能力。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学习、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给家长送上正确的建议与指导,这样学生间接地从老师那里承受到师爱,找到前进的路。
总之,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纯净的、高级的爱引导每一个孩子走向灿烂的明天,走向丰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范红霞.谈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7):17+146.
[2]李诗.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J].中国德育,2018(0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