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4年江苏盐城建立丹顶鹤越冬地保护区以来,吕士成就扎根盐城“鹤场”,并成为场长。半路学成的他与珍稀鸟类打了35年交道,出过不少相关书籍,还是江苏省内鸟类案件的鉴定专家。不久前,他被评为盐城市首届“生态卫士”。
偶然与丹顶鹤结缘
今年59岁的吕士成出生在江苏滨海县。上世纪80年代他参加工作,恰好当时盐城的环境保护办公室正在申请江苏生态农业调查的项目,他被借调过去抄文件。又赶上筹备小组有两个名额到南京林业大学进修,他就被分配跟着当时国内最权威的鸟类学家学习。
不久,吕士成又得到机会参加国家林业部的鸟类培训班,并接下教学任务,学习编写教学资料。
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丹顶鹤繁育基地在黑龙江的扎龙保护区。为了保护来到南方越冬的丹顶鹤,1984年,盐城建立丹顶鹤保护区。
两年后,吕士成将丹顶鹤保护者徐秀娟接到保护区,徐秀娟从扎龙保护区带来2枚鹤蛋,他们要将其孵化并繁育。
保护区开建时,只有几间废弃房子。吕士成和同事找了一处房间,门窗玻璃坏了,风一吹“砰砰”响,楼梯口有很多老鼠和蛇,十分不利于小鹤的孵化生长。吕士成就和徐秀娟用镰刀和小铲子除掉周边的草,又用芦苇围成篱笆,铲一些黄沙,作为小丹顶鹤的活动场地。当时还没有电和保温箱,他们就做了一个人工土炕,烧草升温,用“土办法”保护丹顶鹤。
續写“真实的故事”
1987年,徐秀娟因舍命寻鹤留下“一个真实的故事”。噩耗来临,吕士成正在江苏沿海进行鸟类调查。几十年来,吕士成一直和徐秀娟的亲人们保持着联系,和徐家三代人一同奋斗在丹顶鹤保护的事业上。
一次,吕士成顶着38℃的高温在沿海滩涂调研,地点恰好在某盐场附近。闷热的天气,他随身携带的淡水很快耗尽了,好不容易发现一户人家,门口有一个露天水缸,却发现该户很久没人居住,水缸里只有长时间积的雨水,上面浮了一层小虫子。“我就把毛巾摊在水上,把虫子压下去,接点渗出的水喝掉。”吕士成说。
正是熬过了这些艰辛,吕士成先后攻破了丹顶鹤越冬地半散养繁殖研究、越冬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研究等诸多课题。
盐城保护区所在的黄(渤)海湿地是丹顶鹤等400多种珍稀鸟类的栖息地。2019年7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自盐城申遗成功以来,吕士成参加了不少国际会议,与大众分享湿地生态和鸟类保护的经验。他还活跃在大中小学开设讲座,并相继出了几本科普类书籍。接下来,他将为盐城的中小学编制湿地科普教材,让人人都成为丹顶鹤等珍禽的家园守护者。
(摘自《广州日报》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