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雨 王爱华
摘 要:脱贫致富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期待,实现中华民族共同富裕则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我国各个行业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为做到精准扶贫,加强扶贫档案管理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而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利用,为扶贫档案的管理带来了新的便利,如何更好地运用大数据平台,提升扶贫档案管理水平,为扶贫工作服务,下文将对扶贫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探讨,希望能更好的对民众进行扶贫。
关键词:大数据;精准扶贫;档案管理
一、时代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立志要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的承诺,也是党的任务。作为档案机构的工作人员,更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记录好扶贫的数据,管理好扶贫的档案,通过扶贫档案为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在新时代下,扶贫档案管理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使扶贫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
二、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扶贫项目缺乏审核机制。确定好扶贫项目是扶贫工作开始的前提,是否适应当地的地区条件,决定了扶贫项目是否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了能充分利用好扶贫资金,改变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需要合适的扶贫项目。虽然国家总体的扶贫资金较多,但是分配到个人就所剩无几了,这需要对扶贫资金进行管理,使得这些资金更高效的利用。如果不能对这些扶贫资源做好规划,確定好扶贫项目,那么这个扶贫工程就是失败且没有意义的。
2.扶贫过程中监督不够。监督机制是确保扶贫政策是否落实到位的重要保障。由于扶贫地区的环境恶劣,信息交流不畅,所以监督工作有所欠缺。在甄别贫困户时,存在任由指定、不对外进行公示和部分贫困户没有享受到国家政策的情况,造成不能精准扶贫。村民民主监督不到位,上级监督又不及时,受地区限制,扶贫资金就容易被违规使用。
3.缺乏好的评估机制。后续的项目评估也是扶贫工作的流程之一,需要对扶贫项目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对帮扶对象也要进行评估,看是否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因为缺乏后续的评估机制,不能保障国家的扶贫资金有效使用,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也没有真正将扶贫工作落实到位。
三、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扶贫档案管理水平不够高。在扶贫档案管理工作中,主要是根据上级文件,结合本地工作重点内容,每个季节或者每半年,做一个文件材料,然后再根据地域,划分出不同地方的报表,最后整理好资料,存进档案室。除此之外,由于扶贫政策的不同,需要根据政策进行档案管理。常见的扶贫政策是医疗扶贫、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等,按照受到政策照顾的乡镇进行划分,要精确到行政村,整理汇总资料,存入档案室。这样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工作人员需要整理各种文件材料、报表、数据及照片,大大加重了工作负担;另一方面,面对数量庞大的扶贫开发数据档案(包括文书、科技、会计、基建、照片、实物档案等),常常会在材料收集、整理和归档上出现诸如整理不规范、归档不及时等问题,导致扶贫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2.扶贫档案数字化水平不够高。村地区仍未实现信息共享,容易出现扶贫档案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政府在进行农村扶贫工作时遇到应扶未扶、扶贫平均化和重复扶贫的现象,这对扶贫工作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次,扶贫档案的收集、整理还没有实现信息化,档案资料基本是以纸质档案为主,没有录入信息系统,也没有通过档案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特别是早几年形成的扶贫档案,基本没有进行数字化,非常不利于档案的查阅利用。第三,没有形成完善的扶贫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扶贫信息填报的模块较少,功能较弱,有的地方直接使用其他类型的档案管理系统,不能契合扶贫档案管理工作,不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作为档案工作人员,在扶贫工作开展之初,就要提前介入扶贫档案管理工作中。把档案整理的规范标准制定好,并及时引入大数据平台,减少扶贫工作文件的数量,增强扶贫工作公信力。
四、大数据平台的管理优势
大数据是指用新的处理模式来处理那些巨量的资料,包括数据的收集、存取与处理、基础架构、统计分析、模型预测等,以数据为基础,使数据成为可以更有效利用的信息资产,属于创新型技术。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使档案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大数据平台是由数据整合、处理、存储、分析等功能所构成的信息平台。它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数据背后的逻辑联系,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对此进行调整,解决出现的问题。将大数据平台应用于扶贫档案管理工作,其优势在于,档案数据量越大,对扶贫工作的帮助就越大,扶贫更到位、更精准。
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围绕大数据管理信息采集需求,建立以建档立卡为基础的精准扶贫档案资源体系,找到精准扶贫档案管理与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切入点,实现精准扶贫档案与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同时,做好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一致性的保障工作,推进精准扶贫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按照方便、快捷、安全的要求,使精准扶贫档案适应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
1.精准定位贫困户。在进行入户调查时,形成第一手扶贫资料,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根据工作需要及工作内容的不同,建立起独立的扶贫档案。同时,将相关档案资料进行档案数字化处理,形成扶贫档案数据库。数据库和大数据平台相结合,在一定管理范围内,可以精确划分出不同的贫困区域,将这些贫困区域进行一个大致的概括,可以了解清楚贫困户的分布情况,确定工作顺序的优先级。通过大数据平台的贫困户基本信息,结合当地的扶贫政策,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扶贫策略。
2.实时管理贫困户。梳理贫困户的经济状况及脱贫要求,将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划分好类别,填进大数据平台,把之前采集到的数据资料变为电子化管理。这样可以方便查看扶贫信息,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有助于提出针对性的扶贫措施。贫困户在咨询信息的时候也较为方便,可以根据信息和政策的变化,更改自己的扶贫诉求;可以借由网络查看扶贫状态,申请相应的救济金或者就业指导。借由大数据平台,档案工作人员及时更新扶贫档案数据,实时显示贫困户目前的数据资料,管理好扶贫对象。
3.高效管理扶贫档案。将贫困人员的资料都规范整理归档,在整理归档的时候,注意区域、时间及住所等,依据《扶贫档案整理办法》,认真细致地做好纸质档案材料整理的同时做好档案数字化,为今后扶贫档案的管理利用工作节约人力、物力。档案业务指导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培训,熟悉掌握应用各种精准扶贫档案的业务标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做好精准扶贫档案业务指导,包括收集整理文件材料、编制档号、档案系统录入及数字化、档案保管利用等环节,通过耐心细致的指导,逐步规范精准扶贫档案。加强档案部门和扶贫部门的联系,通过举办业务知识培训班,定期不定期开展档案业务指导,面对面,手把手,讲授档案整理各个环节不同载体档案的整理工作,文书档案立卷采取《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 22—2015);科技档案立卷采取《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 11822—2008);照片档案按照《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11821—2002)立卷;电子文件按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对文档、图像、音频、视频、数据库等分别归档,并编制电子档案目录,同时,与关联纸质档案建立档号对应关系。建立精准扶贫档案人员联系制度,档案业务指导工作人员与扶贫档案工作人员保持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适时解答有关具体问题,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不断完善扶贫档案。所有的数据都会形成模块化管理,由大数据平台汇总这些数据。扶贫工作人员根据档案资料,区别对待贫困户,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帮扶政策。
五、大數据下的精准扶贫
1.利用大数据建立审核评估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对贫困地区的人口进行扫描,按照评价指标得出贫困指数,并把数据中的贫困人口识别精准化。实行一户一档,确保精准扶贫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整理科学规范、保存保管安全到位、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一致、查找利用方便直接。一户一档精准反应贫困户的现实情况、各项帮扶政策措施的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既筑牢了精准扶贫的基础,又为精准脱贫提供了坚实依据。利用大数据建立审核评估机制,在确立项目之前,就考虑好项目是否可以执行,将扶贫资金应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这样可以有效确定项目真伪,甄别扶贫资金是否被滥用,也可以防止重复帮扶的问题。
2.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利用大数据平台可以对扶贫进行精准跟踪,可及时了解清楚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项目完成度如何等。在跟踪项目时,及时更新档案资料,保证扶贫政策的透明化,让贫困户实时了解情况,完善监督机制,发挥档案资料的凭证作用。
3.建立事后评价机制。通过大数据平台,将扶贫档案的基础数据同平台连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评估扶贫的效果如何。利用扶贫档案建立的事后评价机制,有助于更加合理地分配扶贫资金,促使扶贫工作更高效、更精准。
综上所述,扶贫档案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扶贫攻坚的依据。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普及,扶贫档案的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将不断提升,更好地发挥档案服务于民的作用,切实帮助解决扶贫工作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韩 冉.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措施研究[J].山东档案,2017
[2]刘 艳.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档案,2017
[3]王 珺.基于大数据平台下的扶贫档案管理新模式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8
[4]南 宁.精准扶贫档案列入全市大数据建设发展规划[J].陕西档案,2017
[5]王 淼.关于如何做好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几点建议[J].黑龙江档案,2017
作者简介:闫雨(1982-),女,汉族,山东泰安市人,中共宁阳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办公室副科长,档案助理馆员,本科,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