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盘扣造型效果及装饰效果的评价研究

2019-09-10 07:22:44李亚晶方丽英叶晓岚
现代纺织技术 2019年4期

李亚晶 方丽英 叶晓岚

摘 要:综合传统盘扣相关文献研究和实物考证,选择棉、麻、丝3种不同材质的面料,用手工和车缝两种不同工艺制作不同款式的盘扣,利用主观评价法对制作的27个盘扣的造型效果分别打分,并通过SPSS软件对主观评价的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评价盘扣的造型效果,并进一步分析造型较好盘扣的装饰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面料和制作方式会对不同款式盘扣的造型效果产生影响:丝绸制作的一字扣和有嵌心盘扣质感更好,棉麻制作的无嵌心盘扣饱满度效果更好,棉麻类琵琶扣采用手工缝制方法其饱满度效果更好;不同款式盘扣的装饰效果不同:对于样式简单的旗袍,花式盘扣在偏襟处的装饰效果更好,基础样式的一字扣在衣领处的装饰效果更好。结合盘扣的制作工时可为生产和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传统盘扣;主观评价;SPSS;造型效果;装饰效果

中图分类号:TS94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65X(2019)04-0053-05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on Modeling and Decoration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rog

LI Yajinga, FANG Liyingb, YE Xiaolanb

(a.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and Engineering; b.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literatures relat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frog and the physical textual research were synthesized. Cotton, linen and silk were selected as the raw materials to make different styles of Chinese frogs by hand or by sewing machine. The subjective assessment method was utilized to score the modeling effect of 27 frog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were analyzed by ANOVA with SPSS software. The modeling effect of these Chinese frogs as well as the decoration effect wer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fabrics and production methods would have an impact on the modeling effect of different styles of Chinese frogs. A one-clasp button made of silk and an embossed clasp button are better in texture. A non-embedded frog made of cotton and linen is better in terms of plumpness, while Pipa frog made of cotton and linen with hand sewing has the best effect on plumpness. The decora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yles of frogs are different. For a piece of cheongsam with simple style, fancy Chinese frog possesses good decorative effect on partial placket, while the one-clasp button with basic style shows the better decorative effect on neckline. By combining the production time of frogs, the basis can be provided for producers and designers.

Key words:traditional frog; subjective evaluation; SPSS; modeling effect; decorative effect

張渭源、王传铭在《服饰词典》中对盘扣定义为:一边为环圈,另一边为中国结编的纽扣组合而成的扣合件[1]。盘扣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纽扣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一个符号象征[2]。随着中国国力的昌盛,人们开始在传统文化中寻求民族身份的认同。本文应用主观评价法对传统装饰工艺下盘扣的造型效果评分,将盘扣的材质、款式和工艺进行量化分析比较,归纳并评价盘扣的造型效果,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款式盘扣在偏襟和衣领处的装饰效果,进而更加准确地了解消费者对盘扣的偏好和期望,以为盘扣在未来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盘扣样品的选取

1.1 式样的选取

盘扣的分类有很多种,按制作工艺可分为基础盘扣、镶嵌盘扣、配色盘扣[3-4]。本研究按照盘扣制作工艺的不同,对盘扣的式样进行问卷调查,选取一字扣、琵琶扣、三色一字扣、无嵌心镶嵌盘扣、有嵌心盘扣和双色品字扣6种盘扣作为研究样品。

1.2 面料材质的选取

盘扣的材质决定了盘扣的风格和造型。棉、麻和丝绸是较早运用到盘扣中的材质,并在民国时期的旗袍中出现频率较高,线绳类盘扣是在清代以后开始出现,而毛呢和皮革盘扣是在近现代运用频率越来越高的两种材质[5-7]。因为本研究是基于传统装饰工艺下的盘扣研究,故选择棉、麻、丝绸作为盘扣的3种材质。在选择棉麻丝3种面料时保证颜色的一致性,并且面料的质量和质感在同一档次水平。

1.3 制作方式的选取

本研究的制作方式主要是指襻条的制作方式,襻条制作方法有两种:手工和车缝[8]。盘扣传统的制作工艺是手缝,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为了节约工时,减少成本,制作方式逐渐由车缝代替手缝。对于镶嵌型盘扣和双色品字扣由于工艺的特殊性,需要加入钢丝定型,所以仅选用手缝这一种制作工艺[9]。实验中将对这两种不同的襻条制作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为方便盘扣造型效果的对比,根据刘祎关于民国日常旗袍颜色的研究理论,面料趋于淡雅、素净[10]。本研究盘扣的面料选取单一颜色——青色。

2 试 验

2.1 盘扣样品制作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选出27个具有代表性的盘扣。盘扣的制作步骤可以分为四部分:襻条的制作、盘纽的绕制、盘花的盘制和盘扣的固定。本文盘扣的传统制作工艺主要参考自崔爱梅的《中国盘花扣之制作方法与应用设计》[5],为了减少制作工艺水平的不同影响主观评价的结果,所有的盘扣都由同一人制作完成,试验样品编号如表1所示,实物图如图1所示。

2.2 盘扣的造型效果评价分析

对不同种类的盘扣进行造型效果(包括质感和饱满度)的主观评价,采用心理学标尺法量化评价。运用SPSS软件对盘扣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如下:不同面料对一字扣、琵琶扣、三色一字扣、无嵌心盘扣、有嵌心盘扣和双色品字扣造型效果的影响;不同制作方式对一字扣、琵琶扣和三色一字扣造型效果的影响。

2.2.1 不同面料对盘扣造型效果的影响

运用SPSS软件分析不同面料对一字扣、琵琶扣和三色一字扣的造型效果影响,由表2可见,不同面料对手缝和车缝一字扣的饱满度概率p值为0.820、0.596,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所以认为不同面料对一字扣的饱满度没有显著性影响;不同面料对手缝和车缝一字扣的质感概率p值为0.029、0.015,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所以认为不同面料对一字扣的质感有显著性影响;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可得,不同面料对琵琶扣和三色一字扣的饱满度和质感均没有显著性影响。

运用SPSS软件分析不同面料对无嵌心盘扣、有嵌心盘扣和双色品字扣的造型效果影响,由表3可见,不同面料对无嵌心盘扣的饱满度和质感的概率p值分别为0.031、0.723,显著性水平α为0.05,所以认为不同面料对无嵌心盘扣的饱满度有显著性影响,不同面料对无嵌心盘扣的质感没有显著性影响;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可得,不同面料对有嵌心盘扣的饱满度没有显著性影响,不同面料对有嵌心盘扣的质感有显著性影响;不同面料对双色品字扣的饱满度和质感没有显著性影响。

2.2.2 不同制作方式对盘扣造型效果的影响

运用SPSS软件分析不同制作方式对一字扣、琵琶扣和三色一字扣的造型效果影响,由表4可见,不同制作方式对麻棉琵琶扣饱满度的概率p值分别为0.00、0.04,小于显著性水平α为0.05,所以认为不同制作方式对麻棉琵琶扣的饱满度有显著性影响。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可得,不同制作方式对一字扣、三色一字扣的造型效果、琵琶扣的质感以及琵琶扣中丝绸面料的饱满度没有显著性影响。

对有显著性影响的盘扣进行进一步的均值比较,如表5、表6所示。结合以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得:用丝绸面料制作的一字扣和有嵌心盘扣,其质感更好;用棉麻面料制作的无嵌心盘扣,其饱满度效果更好;棉麻类琵琶扣采用手工缝制方法其饱满度效果更好。

对27个盘扣进行综合评分分析,如图2所示。6种样式盘扣的综合得分可以分為3个阶段,高分段、中等分段以及低分段。在高分段集中的盘扣样式为有嵌心盘扣及双色品字扣,在低分段集中的盘扣样式为一字扣及三色一字扣,琵琶扣、无嵌心盘扣则集中在中等分段。由此可以推测,评价者偏爱样式较为复杂的盘扣如有嵌心盘扣及双色品字扣。

2.3 盘扣的装饰效果评价分析

将较受评价者喜爱的盘扣装饰在旗袍的偏襟和衣领处,评价不同样式盘扣在旗袍偏襟和衣领处的装饰效果。

2.3.1 试验对象及样品

试验选择服装专业大学生78名和专业老师27名。旗袍样式通过调查问卷选用消费者投票率最高的民国时期合体全开襟中长旗袍,采用纯青色棉料配撞色滚边,如图3所示。盘扣样式选取实物评价中综合评分较高的3种花式盘扣装饰在旗袍的偏襟处,即1号无嵌心盘扣、2号有嵌心盘扣和3号双色品字扣。另选取三种一字扣装饰在旗袍的衣领处,即4号一字扣(基本款)、5号一字扣(珍珠纽头)和6号一字扣(双色),如图4所示。

2.3.2 主观效果评价

研究盘扣位于偏襟处的装饰效果,选取3种花式盘扣和3种一字扣装饰于偏襟处;研究盘扣位于衣领处的装饰效果,选取3种一字扣装饰于衣领处;采用均值比较法,量化比较不同样式盘扣在服装部位的装饰效果。

a)偏襟处装饰效果评分如表7所示。根据结果对比可得:对于样式简单的旗袍,盘扣在偏襟处的装饰,款式相对复杂的花式盘扣比基础一字扣更受欢迎。

b)衣领处装饰效果评分如表8所示。根据结果对比可得:盘扣在衣领处的装饰,基础样式的一字扣较受欢迎,其次是双色一字扣,最低的为珍珠纽头的一字扣。

2.4 不同盘扣的工时对比

盘扣的造型效果和装饰效果评价是基于现代审美得出的结论,但盘扣作为服装中重要的配饰,其制作工时成本一样不能忽略,在实验制作过程中,总结和归纳了不同样式盘扣制作所需的工时,如表9所示。以下数据为制作一对盘扣所需要的时间。由表9中数据对比可得:手工制作较车缝工时长,有嵌心盘扣所用工时最长,基础一字扣所用工时最短。

3 结果分析

在盘扣造型效果评价中,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综合评分均值比较得出,不同面料对一字扣和镶嵌盘扣的质感有显著性影响,丝绸面料更受欢迎;不同面料对无镶嵌盘花扣的饱满度有显著性影响,棉面料更受欢迎;棉麻材质的琵琶扣采用手缝方式其饱满度效果更好。评价者偏爱样式较为复杂的盘扣如有镶嵌的盘花扣以及双色品字扣。

在盘扣装饰效果评价中,综合6种盘扣的评分结果可得,对于款式简单的旗袍,在偏襟处评价者更喜欢款式复杂的花式盘扣,因为这些盘扣会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在衣领处评价者更喜欢基础样式的一字扣,因为旗袍的立领本身就可以修饰颈部,在此处装饰花式盘扣,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比较不同盘扣的制作工时,样式最为基础的一字扣工时最少,款式复杂程度越高,制作工时越长;车缝的工时普遍低于手工,但在制作过程中发现,车缝时襻条直径具有局限性,如果服装中需要直径较小较为精细的盘扣,只能采用手缝方式制作襻条。

4 结 论

a)对于一字扣,采用丝绸面料制作更受欢迎;采用车缝方式制作襻条,对其造型效果不会产生影响,且可以很大程度上可减少工时和成本。

b)对于琵琶扣,手工比车缝工时长,而在盘扣装饰效果评价中得出,手缝襻条制作的琵琶扣受欢迎程度更高一些,因此生产者可以结合服装的品质,高品质的服装建议使用手缝襻条制作的琵琶扣,更能提升服装的品质感。

c)对于镶嵌型盘扣,不同面料的制作工时差异较大,其中丝绸面料制作的有嵌心盘扣和棉麻面料制作的无嵌心盘扣更受欢迎;但丝绸面料花费的工时与棉麻相比相差较大,故丝绸面料制作的有嵌心盘扣盘扣应运用于高端服装中,低端服装不适合。

d)对于双色品字扣,不同面料对其造型效果和制作工时影响不大,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面料。

e)对于款式较为简单的旗袍,衣领处适合选择基础款一字扣,偏襟处适合选择款式较复杂的花式盘扣。

本文采用主观评价的方法来研究传统盘扣的造型效果和装饰效果,评价者存在个体的差异性,比如:情感态度、消费价值观及时尚感等,这些对评价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旗袍的盘扣色彩丰富,不同颜色的盘扣可以赋予旗袍不同的生命,本文仅研究了单一青色传统盘扣的造型效果和装饰效果,后续研究可以向色彩更丰富的盘扣扩展。

参考文献:

[1] 张渭源.服饰辞典[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2] 徐舒.盘扣的造型与使用[D].苏州:苏州大学,2016:3-5.

[3] 朱玲敏.中国传统盘扣的造型与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6:10-12.

[4] 李丹.盘扣文化[J].国际纺织导报,2015(10):71-74.

[5] 崔爱梅.中国盘花扣之制作方法与应用设计[M].台北:环球书局,2000:56-60.

[6] 胡南竹,郭川川.从老照片中看20世紀30年代上海女性的旗袍及装扮[J].江苏丝绸,2008(2):49-51.

[7] 魏丰然,王玮,陈龚子,等盘扣花样与技法创新[J].化纤与纺织技术,2014,43(3):38-41.

[8] 袁博.传统盘扣的艺术魅力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发展[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15:13-14.

[9] 刘凤霞.中国盘扣技艺大全[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108-110.

[10] 刘祎.民国日常旗袍面料色彩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