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伟 周培
摘要:在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都市现代农业迎来发展新机遇。文章阐述了新时代对“新三农”问题的五个新认识,即新特征、新业态、新任务、新要求、以及新发展,并提出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在于该战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史的必然之选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都市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三点思考,包括都市农区不平衡决定了都市农业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以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关注结构、功能、空间、資源以及模式五个维度。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都市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当前,中国“三农”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十九大”精神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引,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为新时代中国农业发展奠定了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农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农村人才提出新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深化精准扶贫,以及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三农”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中需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贡献。汪洋副总理强调,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为新时期“三农”事业的现实需求。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切关怀,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意义重大。
都市现代农业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典型“三农”事业形态,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都市现代农业领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恰逢其时。作为中国“三农”事业的重要环节之一,都市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与时倶进,紧紧把握历史机遇,发挥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健康发展。
1新时代对“三农”问题的新认识
1.1新特征
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和“三农”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上升为新阶段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显著特征。一是中国农区农业和大城市郊区农业之间、不同城市农业之间、以及大城市与周边乡村之间都存在发展不平衡;二是质与量存在不平衡,体现在优质农产品比重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健康农产品的理念有待继续深入贯彻;三是农业服务功能发展不充分,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还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1.2新业态
新业态将成为未来主产区农业、特色农业以及城市郊区三大农业板块的重要趋势。农业新业态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新要素,成为激发现代农业新动能、推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的催化剂,也成为助农增收、提高都市现代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助燃剂,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示范、一二三产业融合、现代农业技术装备集成的重要载体,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逐渐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1.3新任务
中国“新三农”事业的任务由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上升为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体现出依靠产业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内涵。以往的“三农”建设太多关注形态建设,对产业建设的内涵认识不到位,而现阶段的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作为首要目标,通过推进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诸多建设模式,真正将产业发展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入贯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全链条升级和全产业升值。
1.4新要求
“十九大”报告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具体实现路径,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产业兴旺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生态宜居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环节,更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的有效举措。乡风文明是加强农村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更是推行农村诚信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治理有效是完善农村治理结构的重要纽带,更是加强乡村基层政治建设的重要方式。生活富裕是落实共享理念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农民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1.5新发展
乡村振兴理念是新时代一项意义重大的新型发展战略,将农业现代化赋予了瞄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极目标的新高度。围绕国家未来发展方向,乡村振兴战略近阶段的首要任务是“三农”领域的扶贫工作,但其最终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解决好新时代下的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关系到振兴乡村的实现,关系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成果,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好愿景,是处理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核心问题。
2正确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2.1乡村振兴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史必然之选
目前,中国“三农”问题虽然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存在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以及功能差别,农村空心化,产业空心化、人才空心化等因素依然阻碍城乡一体化,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农业多年的发展与积累,新时期下中国已经达到乡村振兴的发展阶段,有底气和勇气提出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三农”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角色。当前,中国农村已经进入加快转型和全面转型的新阶段,在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国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新动能,乡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中国城乡一体化进入关键时期,快速城镇化特征十分突出。乡村产业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鲜活农产品保障供给,满足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带来的日益扩大的生产需求,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前提和条件。城市人口持续聚集拓宽了需求效应,疏解精神压力、提升文化品位等新型城市需求形态也持续增加。
二是城乡要素流动速度提高,双向流动逐渐发挥出独特的作用。经济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农业收益率吸引力不断提升,壮大了新产业与新业态,科技资本下乡带动效果明显,对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效果初步显现,乡村振兴成为破解中国独有二元经济的有效载体。
三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思路,加快优化区域布局,重视都市现代农业保障生产的重要功能,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利用能力,保障了城市食物供应系统。促进了城乡共享发展机制,提高了城乡的互补性与互动性。重视农业的保护生态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延伸了城乡一體化融合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吸附大量工商业资本和科技成果,拓展了市民对近郊农业的参与性,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建立了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四是保障体制机制趋于完善,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三权分置”满足了土地流转需要,保证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与市民利益共享。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通过改革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保护生产者合理收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小农生产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2.2国际经验说明乡村振兴是现代化必由之路
纵观国际农业进化历程,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乡村振兴的发展阶段,将推进乡村发展作为有效契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中国推进乡村发展战略提供了良好借鉴。
日本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乡村面临溃败局面,发展乡村建设成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的主要举措。日本先后提出强调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新农村建设构想”、统筹区域均衡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加强城乡互动。日本还通过六次产业化不断增强农业的多功能性,从而带动乡村快速发展,并推动都市农业立法,成为振兴地方经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强有力保证。
韩国20世纪60年代提出新乡村建设与发展运动,解决了农业发展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和农村人口无序流动,使城乡经济基本走上了协调发展的轨道。韩国还特别提出以城市网络群的发展模式,把以城市为中心的集聚经济区域开发战略转向小城镇分散发展,将出口导向的加工制造业与新型工业走廊紧密结合,提供了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产业保障。
英国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事实上也是把城市与乡村一体化发展。乡村保护运动的目标保持乡村多样性,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城乡发展开展规划,以促进农业区与农业的统一布局,达到城乡统一协调发展为目标,遏制城市向乡村扩张,确保乡村的农业和林业用地不受发展规划的影响,对乡村地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进行保护。
3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3.1都市农区不平衡决定了都市农业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
不同类型的乡村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承担不同角色。以大农区为代表的粮食主产区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粮食生产问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特别的地理气候条件生产特色农产品,大城市郊区农业区的农业更加突显城市与乡村的不平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板块在如何实现都市型农业的形态,而都市现代农业紧贴国家战略,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3.2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乡村的发展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以前的产业空心化、人口空心化的发展教训说明,没有产业支撑的农业发展模式会导致产业发展乏力的恶性循环,缺少产业作为助推器,无法带动农业就业,而有效就业人口不足反过来也使农业产业无法健康运行。新时期下中国要顺利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而乡村发展战略提升了城乡农产品转化深加工潜能,带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提供了市民理想的休闲活动场所与防灾避灾空间,促进了市民与农民的沟通和城乡交流,提供了产业融合的重要选择。产业支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障,以乡村振兴的具体产业为发展依托,从纵向上延伸了产业链条,从横向上拓展了农业的多元发展功能,可以利用自身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通过打造产业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发展,实现都市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同步推进。
3.3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关注”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关注产业结构、功能、空间、资源以及模式五大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不仅关注农业的形态,还要关注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二是功能定位要明确,不同地区农业发展规划要结合行业发展要求、政府规划、农业资源禀赋等要素。三是空间的合理化,注重土地规划设计合理性。四是资源的合理开发,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五是项目与产业推进模式上注重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挖掘真正服务于城市发展过程的乡村振兴产业。
参考文献
[1]黄杉,武前波,潘聪林.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3(5):144-149.
[2]赵永琪,田银生,陶伟.1994一2014年西方乡村研究:从乡村景观到乡村社会[J].国际城市规划,2017(1).
[3]段会利.结合日本经验论中国乡村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7(9).
[4]王国恩,杨康,毛志强.展现乡村价值的社区营造——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13-18.
[5]俞祖成.存续抑或消亡——日本乡村发展现状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4).
[6]王永强,冯军.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09(20):59-60.
[7]孟祥林.美丽乡村建设:从法日韩的成功经验论中国的发展选择[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2):59-64.
[8]付玲玉,张方明.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对比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2):157.
[9]何磊.韩国乡村转型发展的经验[J].党政视野,2015(1):40.
[10]何磊.韩国乡村转型发展的背景、路径及其经验[J].农业经济,2014(12):28-30.
[11]李水山.韩国新乡村运动[J].小城镇建设,2005(8):27-30.
[12]卢良恕,沈秋兴.韩国农业发展与新乡村运动[J].中国农学通报,1997(6):6-8.
[13]马源,边宇.国外乡村景观保护发展的制度解析——以韩国景观保护直补制度为例[J].世界农业,2017(2).
[14]王春平,孙向阳,刘万兆.韩国新乡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470-473.
[15]安晓明.中英乡村环境保护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J].世界农业,2017(5).
[16]龙花楼,胡智超,邹健.英国乡村发展政策演变及启示[J].地理研究,2010,29(8):1369-1378.
[17]于立.英国乡村发展政策的演变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2):30-34.
[18]陆伟芳.1851年以来英国的乡村城市化初探——以小城镇为视角[J].社会科学,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