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

2019-09-10 07:22黄国勤
农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家庭农场低碳

摘要:发展生态农场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战略选择。基于这种认识,本研究首先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国内最早提出“生态农场”一词是在1982年;在此基础上,简述了生态农场的概念与特征,指出生态农场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由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构成的农业生产单位或单元,生态农场具有界限明显性、生物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功能高效性、技术先进性、发展循环性和管理综合性的特征。国外生态农场的发展具有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类型多、效益好的特点。中国生态农场的建设与实践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依据计划经济原则创办的国营农场;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生态农场;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大力提倡发展的家庭农场,尤其是家庭生态农场。从当前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看,中国加快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不仅重要而且紧迫,势在必行。最后,作者提出加快中国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包括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加快实施、推广技术、开展合作、完善制度。

关键词:生态农场;家庭农场;生态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8070001

0引言

近年来,在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的引领下,国内家庭农场有了一定发展。截至2016年底,被县级以上农业部门纳入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达到44.5万户,比2013年的13.9万户增长了2倍多。然而,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场,或将现有家庭农场建设成为生态农场或家庭生态农场,是新形势下农业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之举。笔者拟在对生态农场的提出、特征及国外生态农场发展进行简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国生态农场的建设与实践,以及当前加快中国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中国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1生态农场的提出

2018年2月8日,作者利用《中国知网》(http://nvsm.cnki.net/kns/),以“生态农场”为篇名,查得国内现有研究“生态农场”文献共有124条(篇),其中,最早一篇文献是《保护环境发展农业的新模式——生态农场》”,发表于《环境保护》1982年第11期(发表时间是1982年11月27日)。由此可以认为,国内最早提出“生态农场”一词是在1982年。

之所以国内学术界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生态农场”一词,主要是因为当时农业生产面临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开荒造田、乱砍滥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环境污染等,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希望通过发展“生态农场”来消除或缓解农业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

2生态农场的特征

“场”,即场地、场所,“农场”,则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场地或场所。因此,可以认为,农场就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单位,如国营农场、家庭农场等。现代农场,则更多地强调在农场整个生产过程中,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以提高农场农业生产效率。

生态农场,强调在农场生产过程中,运用生态学理念、方法和技术,以实现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并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和同步增长。生态农场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由新型农業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构成的农业生产单位或单元,它与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县或生态省(区)具有相似之处,只是范围不同、大小不一而已。生态农场就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管理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经济资源,并利用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方式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生物能的利用率以及废弃物的再循环率,使农、林、牧、副、渔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休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等得到全面发展,以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因此,生态农场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发展生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成为能量转化效率较高的农业生产基地,而且还能维护自然之间以及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生态平衡,以达到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和持续发展生产的目的。可见,生态农场是一种集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于一体的农业生产单位(单元)。

2.1界限明显性

与一般的生产单位或传统农场相比,生态农场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界限”。根据作者对一些典型生态农场的考察,这种“界限”至少有以下2种情形。一是用围墙或篱笆将生态农场围起来或圈起来,这样既便于管理、保护生态农场,也有别于周边非生态农场;二是用生态理念、生态模式、生态技术,或生态道路等将生态农场展现出来,只要走近生态农场,即能感觉到这就是生态农场,而不是一般农场、非生态农场。可以说,只要你走进一家生态农场,则处处可感觉到其浓浓的生态味,这种界限不仅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有时表面上好像无形,实则有形,可以感觉到、体验到,这正是生态农场的“界限”。

2.2生物多样性

生态农场之所以“生态”,就是生物多样性丰富,通过丰富多样的生物,实现生物之间的共生、互补和“牵制”(相克),从而在农业生产过程实现少用甚至不用农药达到防治病、虫、草害的目的。

2.3结构复杂性

由于组成生态农场的生物多样性明显,由此形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就复杂,如食物链条多且长,由此构成的食物网细致、密布、复杂。不仅物种结构复杂,其时空结构、营养结构同样复杂。

2.4功能高效性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结构决定功能。生态农场的结构复杂性,必然导致该系统功能的高效性。如就生态农场内的种植业——水稻生产而言,若能将单一的水稻生产,发展成为“稻田养鱼”、“稻鸭共栖”、“稻虾共作”等由多物种组合的种养结合模式,或在进行生态农场规划设计时,将系统食物链延长,实行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则必然使其功能得到提升,实现生态农场的系统功能高效化。这正是生态农场较一般农场或农业生产模式高效的根本原因。

2.5技术先进性

一般的传统农场主要是使用传统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生态农场则主要采用生态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尤其是现代生态农场,还往往将现代高新技术、现代化装备与生态技术结合起来,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6发展循环性

生态农场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视各种“废弃物”(如生活垃圾、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为“再生资源”,将其进行再循环、再利用,从而实现变废为宝、变废为肥、化害为利,不仅节约了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改善了生态、优化了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2.7管理综合性

管理生态农场时,不仅要用传统农业的技术和经验,还要用现代生态农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要用“硬”技术(具体生产技术),还要用“软”技术(政策、制度和宏观管理技术);不仅要用国内“土”技术,还要用国外“洋”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不仅要用“自然”技术(自然科学技术和方法),还要用“社会”技术(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方法)等。要使生态农场运转好、发展好,必须进行综合管理。

3国外生态农场的发展

3.1起步早

美国于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诞生。美国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家庭农场制度,即建立“家庭农场”——尽管一开始并没有强调“生态”农场,但随着农场的不断发展,生态的理念、方法与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到2016年底,美国已有2万多个生态农场。德国早在1924年就有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并将生态农业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应用于农场建设,如在农场实行农作物间作和轮作,利用有益天敌防治农业病虫害,种植绿肥和施用有机肥增肥地力等。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其中以玛雅农场最具有代表性,已成为世界生态农场(或生态农业)的典范。

3.2数量多

2014年,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发布的《世界农业发展报告》(《The Sta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统计,全球有农场5.7亿个(其中家庭农场占90%),其中生态农场占相当比例。2010年美国农场已发展到220万个,农场共占地3.7亿hm,其中生态农场至少在2万个以上,且有相当部分农场尽管没有被认证为“生态农场”,但其采用的技术和标准已具备或达到“生态农场”的条件和要求。

3.3规模大

就规模而言,全球生态农场大体可分为大规模型、中规模型和小规模型3种类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生态农场大多属于大规模型,英国、法国、德国等多属于中规模型,而荷兰、日本、以色列等则属于小规模型。从总体发展趋势看,扩大农场规模,尤其是扩大生态农场规模是大势所趋。美国为扩大农场规模,农场数量已从2010年的220万个,减少至2016年底的206万个,经营土地面积达到3.6867亿hm,相当于每个农场经营土地178.9655 hm。2014年德国家庭农场达到28.68万个,经营总面积1672.48万hm,平均每户经营面积58.3 hm。

3.4类型多

美国的生态农场可分为家庭生态农场、合伙生态农场和公司生态农场等类型,亦可分为商业生态农场和非商业生態农场等;法国的生态农场有奶牛养殖型、肉牛养殖型、大田作物型、葡萄种植型、多种养殖型、种植/养殖混合型(种养结合型)、其他型等;澳大利亚生态农场有专业和混合2种类型。专业化生态农场专门从事一种产品生产,如养肉牛型、养奶牛型、养绵羊型、种植蔬菜型、种植粮食和油料作物型等,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处理农业废弃物(如畜禽粪便)和“副产品”(如作物秸秆);混合化生态农场则是由以上2种或3种(及以上)结合或混合而成,如养羊兼养肉牛型、种粮油兼养羊和肉牛型等,这种类型更能体现生态农业的原理和技术。

3.5效益好

从当前来看,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国家无不是以农场、生态农场作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农场、生态农场的组织形式产生的效益是其他任何生产组织形式都无法达到的。因为生态农场应用了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实现了生态农场系统内能量高效转化、物质多级利用、“废物”循环再生——“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4中国生态农场的建设与实践

国内生态农场的建设与实践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依据计划经济原则创办的国营农场。虽然这时并没有“生态”、“生态农场”的理念,但各地在国营农场的实施和具体运行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如实行农牧结合、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物养地、生态环境建设等。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将黑龙江的“北大荒”变成今日的“北大仓”,国营农场的建立和发展功不可没;同样,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和发展,也充分表明国营农场为新疆的粮食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在南方,江西红星垦殖场是典型的“生态农场”。该场始建于1957年,位于江西省赣东北东乡县境内一片贫瘠的红壤地上,按照“地(种植饲料饲草)养牛一牛(粪)养地一牛产奶一奶加工(建立乳品厂、巧克力加工厂、淀粉厂、葡萄糖厂等)”生态循环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988年全场粮食总产739.3万kg,比1978年净增134.4万kg,油料总产比1978年增加4倍,生猪出栏1.58万头,出口创汇64万美元。全国这样的国营农场还有很多。

总的说来,在当时条件下创办国营农场是新中国追求社会主义大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对引領和推动全国农业的集体化、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国营农场自创建以来,开垦了大片荒地,生产了大量农副产品,发展了非农产业,实现了高速发展,其贡献是历史性的,不可磨灭的。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生态农场。在这一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方面,全国各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正如前所述,全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突出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水旱灾害、环境污染等,严重影响着农业向前发展,迫切需要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与方法。

在上述背景下,就发展生态农场而言,采取了2条措施:(1)建设生态农场。上海交通大学于1982年5月接受了国家人与生物圈委员会下达的“模拟生物圈建立新型生产和环境调控体系”的研究任务后,即对地处上海崇明岛的上海东风农场进行生态农场设计和建设,将料渣加工成新饲料、无土栽培技术、新型维生素添加剂的制备和生产,以及电控挤奶器等应用于该生态农场的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2)改造国营农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发[1984]1号)明确提出:“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在这一文件的指引下,全国家庭农场,尤其是家庭生态农场有了一定发展。

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大力提倡发展家庭农场,尤其是家庭生态农场。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12年前后,新型土地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在国内各地广泛兴起。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极大地促进了各地家庭农场的发展。据农业部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底,被县级以上农业部门纳入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超过34万户,比2013年的13.9万户增长了1倍多;而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则达到42.5万户,比2013年的10.6万户增长了3倍多。在这些家庭农场中,有相当部分属于(或接近)家庭生态农场,尽管未认证登记。

5当前加快中国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5.1中央高度重视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绿色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加快生态农场建设,顺理成章、恰逢其时。

5.2现实迫切需要

目前,国内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并已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1)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问题突出。中国本来耕地资源、淡水资源等农业资源就十分短缺,人均占有量只及世界平均的1/4左右,然而农业资源的浪费又十分突出,耕地撂荒,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等利用率低,既浪费资源又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2)生态破坏有增无减,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桥梁架设、城市扩建、房地产开发等,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甚至石漠化、沙漠化、荒漠化,极大地阻碍了农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3)环境污染形势日趋严峻,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危及食品安全和整个社会安全稳定,如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势必影响“中国梦”的实现。显然,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场是必然选择。

5.3未来发展方向

从未来长远考虑,建设和发展生态农场是中国农业战略方向。当今世界上凡是发达的国家,其农业均无一不是走“生态农场”之路(尽管有些国家没有这样明确表述,但其实际走的路却是“生态农场”之路)。中国农业要发展,要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要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建设和发展“生态农场”是一种思路。

5.4实践成效显著

从国内各地已建成的生态农场实践效果来看,其成效是显著的。概括来讲,发展生态农场有利于节约农业资源,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业竞争力。

6中国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6.1提高认识

要让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农场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农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这是推进国内各地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必要之举、首要之举。

6.2制定规划

各地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文件精神,特别是要根据2017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以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结合各地具体实际,制定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规划,这对加快推进全国各地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

6.3加快实施

规划制定之后,关键是要抓紧落实、加快实施,做到“3个到位”:(1)人员要到位,具体负责的干部、科技人员、农户和农民要如期、如实到位;(2)物质要到位,家庭生态农场建设相应的物质条件和装备要及时到位和交付使用;(3)资金要到位,创办家庭生态农场、建设家庭生态农场、发展家庭生态农场要有相应资金支持,相关部门要协助农户家庭解决,农户自己也要积极主动筹集资金。

6.4推广技术

要大力推广生态农场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1)低碳生产技術,如采用轮作休耕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少免耕生产技术,种植绿肥、豆科等养地作物,减少化肥施用量等。(2)绿色防控技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保护生物天敌,实施生态减灾、生物减害,真正做到绿色防治病、虫、草、鼠害,从而少用甚至不用化学农药,保护农场生态环境。(3)循环利用技术,将农场系统内的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等各种“副产品”、“废物”等,通过农牧结合和沼气循环利用系统进行资源再循环、废物再利用,以实现“废物再用、资源再生”,“化害为利、变废为宝”。(4)现代高新技术,在现代生态农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充分挖掘、利用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还要高度重视发挥现代高新技术的巨大生产潜力,要十分重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等的广泛应用。

6.5开展合作

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相比,中国的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中国生态农场要在新时代有一个大发展,必须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如生态农场管理的理念、生态农场评价的方法、生态农场的制度建设等。要通过开展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将其先进理念、现代管理方式和方法等引进、应用到中国的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之中。

6.6完善制度

关于家庭农场、生态农场建设,中国已制定并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对规范全国家庭农场、生态农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生态农场建设的相关制度,以便更快、更好地推进家庭农场、生态农场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受权发布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J].农村工作通讯,2013(3):7-12.

[2]陈少艺.中央一号文件与“三农”政策[D].上海:复旦大学,2014.

[3]张红宇,杨凯波.我国家庭农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7(10):4-10.

[4]朱启臻,胡鹏辉,许汉泽.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J].农业经济问题,2014(7):11-17.

[5]翟淑君,苏振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何异同?[J].环境经济,2015(ZA):34.

[6]裴兴文.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0):11-12.

[7]董进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7(22):15-18.

[8]宋圭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社科纵横,2017(12):5-8.

[9]吴子锦.保护环境发展农业的新模式——生态农场[J].环境保护,1982(11):25-26,29.

[10]田春艳.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2016(10):14-16.

[11]冀旭.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J].北京农业,2014(3):228-229.

[12]孙良和.服务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农场——江苏农垦东辛农场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农垦,2015(5):40-42.

[13]曹东生.推进生态文明构建现代生态农场[J].农场经济管理,2016(3):36-37.

[14]黄也,阳树英,邹冬生.生态农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7(1):7-12.

[15]郭琦.生态农场的建设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4(7):227-244.

[16]赵光,冀丽爽,郭星,等.基于能值分析的北方典型生态农场循环模式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7(9):1265-1271.

[17]郭琦.生态农场的建设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4(7):227-244.

[18]蒋高明,郑延海,吴光磊,等.产量与经济效益共赢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J].科学通报,2017(4):289-297.

[19]曾添.农业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农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崇州桤泉台湾合作生态农场规划为例[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4.

[20]孙秀杰,马彪,倪艳芳.生态农场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北方环境,2002(2):51-52.

[21]韩玉,龙攀,陈源泉,等.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9):1039-1048.

[22]王季.坚持种养循环建设生态农场[J].中国农垦,2012(8):31-32.

[23]毛亮.不一样的《独立宣言》[J].国外文学,2015(3):10-19.

[24]梁涛.美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3(12):10-15.

[25]刘启明.家庭农场内涵的演变与政策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6-94.

[26]张红宇,寇广增,李琳,等.我国普通农户的未来方向——美国家庭农场考察情况与启示[J].农村经营管理,2017(9):19-24.

[27]袁梦,陈章全,尹昌斌,等.德国家庭农场经营特征与制度实践:耕地可持续利用视角[J].世界农业,2017(11):16-20.

[28]刘晶.美丽乡村建设之农村产业绿色化研究——基于玛雅农场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478.

[29]蔺全录,包惠玲,王馨雅.美国、德国和日本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11):156-162.

[30]卫荣,高忠敏,王秀东.美国农场规模、收入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6(4):19-23.

[31]黄顶强,候宗伟.论铸造废砂再生循环利用实现废物资源化和环境污染治理[J].广西节能,2013(4):34-36.

[32]韩朝华.新中国国营农场的缘起及其制度特点[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1):23-38.

[33]陈鹏,陈鹏飞.生态学原理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08-411.

[34]王帅.垄断资本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与粮食危机[D].天津:南开大学,2012.

[35]李安.江西牛奶产量最大的基地之一——江西垦殖场[J].中国奶牛,1989(5):2.

[36]朱章玉,俞佩金,李道棠,等.生态农场初步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4(3):26-28.

[37]黄宗智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J].开放时代,2014(2):176-194.

[38]王丽霞,常伟.我国家庭农场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差异[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20-31.

[39]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5-73.

[40]卢风,张言亮.可持续发展战略[J].绿色中国,2018(3):58-59.

[41]肖巍.推进绿色发展势在必行[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5):12-17.

[42]黄国勤.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学学报,2014(1):99-106.

[43]李辉作,吴翔.以循环经济理论提升现代农业解决三农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从生态环保和循环经济的角度研究现代农业的负面效应[J].农业与技术,2007(1):1-3.

[44]卢黎歌,杨华.建设生态文明是破解生态问题的必然选择[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2):27-32.

[45]解振华.推进节能减排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J].中国水泥,2010(4):13.

[46]贺泉.发展三维循环农业建设美丽生态农场[J].中国农垦,2013(11):29-30.

[47]廖西元.《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解读之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J].农村实用技术,2017(11):19.

[48]孙洁.开启三农工作新篇章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中国农村科技,2018(3):20-23.

[49]侯世忠,張志民,孙玉红,等.关于实施种养结合促进家庭生态农场发展的意见[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8):22-24.

[50]何可,张俊飚.农民对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值感知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0):150-156.

[51]杜欢政,张芳.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3(7):33-37.

猜你喜欢
农业可持续发展家庭农场低碳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沂源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下参与主体目标取向及社会效益分析
低碳经济视阈下的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研究
家庭农场法律属性探析
山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引发“失败”实验中蕴藏的正能量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学佛能使世界变的更“低碳”吗?
先进国家绿色生态农业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