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植的诗看古代诗歌传承与被传承的“规则”

2019-09-10 07:22田晓萌
锦绣·中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曹植继承诗经

摘 要:学者在研究不同时代的相似诗歌时,常习惯在两两之间冠以传承的关系链。而传承关系的确定需要一系列“证据”,在寻找证据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无意识地遵循某种默认“规则”,以此作为过度诠释与不及的分界线。本文以魏晋时期代表性诗人曹植为例,通过分析前人的接受史研究情况,试图从个体背后总结出一般性潜在规则。

关键词:曹植;继承;规则;《诗经》

在文学史的日常学习与研究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挖掘某一作品与前后代文人创作的关联性。或曰“继承光大”,或曰“发展开拓”,其中判断的标准,多为主观意识驱使。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时代的读者又增阅读隔膜。如何建构出服众又清晰的判断“规则”,对比较文本诠释的过与不及做较为理性地评判,从经典推论案例说起,也许可以为我们找到答案。

曹植作为古代文坛一位耀眼的明星作家,研究热潮长期不褪。有人将曹植诗作与诗骚进行对比,认为屈原与《诗经》是其创作渊源。有人就曹植诗歌的接受史展开研究,挖掘李白、杜甫、李商隐等后代诗人笔间流露的曹植遗风,这在被公认的承前启后的诗人中十分具有代表性。因此,我们以曹植的作品为例,寻找评定古代诗赋间传承与被传承关系的默认“规则”,以期具备相对的科学性。

一、题材、题类的开拓与完备

后人为研究方便,将前代诗人的作品按照内容划分为不同类型。“备诸体于建安者,陈思也”,曹植的创作基本涉及了后人所归纳的所有题材,如:咏史诗、咏怀诗、咏物诗、公宴诗、游仙诗等。[1]完善的题材为后代诗人提供了借鉴的模型,“陈思而下,诸体毕备,门户渐开。”除此之外,曹植还开了名作家描写农事题材的先河[1]:如《赠徐干》中的“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弃妇篇》中的“招摇待霜露,何必春夏成。”虽然数量不多,但在“文人诗歌”中对农事报以关注,是史无前例的。孙娟的《曹植诗歌接受史研究》注意到了曹植诗歌的开创性意义,从开拓性一面看,后人难免会受到首创者的影响,进而产生传承关系。

二、创作情感与创作目的的相似性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太公推测屈原创作《离骚》是由于遭小人诽谤,生怨而作。而曹植在《赠白马王彪》中的小序里说:“盖以大别在数日......愤而成篇。”其亦是在小人离间情形下愤懑而作的。韩军等人在《曹植诗歌对诗骚的继承和创新》一文中,从曹植对屈原创作动机和内在情感的一致性来印证二者之间的传承性[2]。两人因相似的遭际产生同样的情感,并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作文以抒怀,显示出坚贞刚硬的气概,于是二人诗歌便首先在诗格上被归为一类。

如果说曹植是在忧恨小人乱世的愤慨“气”上与屈原一脉相承,那么李商隐则是在深层次的生命体验上与曹植巧妙契合。曾伟的《试论李商隐与曹植诗歌的相承关系》中分析了两者命运遭际以及应对态度的相似性。曹植作为皇室斗争中的失败者,在随父征战沙场中树立了一生都难以泯灭的政治抱负,然而在曹丕即位后,理想便在现实中归于幻灭,转而流泻于笔尖。李商隐的政治热情也一直高涨,一生深陷牛李两党的政治斗争,即便如此,他还时不时发出“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等积极入仕的声音[3],与曹植隔着六个世纪在精神气质上遥相呼应。

三、直接沿用与间接化用

(一)希奇字的沿用痕迹

曹植善于雕琢词句,他在作品中创造了许多经典词语用法。宋朝范晞文在《对床夜话》中就曾评论道,“子建诗‘朱华冒绿池’,古人虽不于字面上著工,然‘冒’字始妙。”这个字本来少用,自曹植之后,魏晋及唐代的许多诗作中纷纷言“冒”。如:谢灵运云“藻藻泛沉深,煎蒲冒清浅”,李白的“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古风》)等。一些不常见的字词,或常见字词的陌生用法在某一诗人之后突然大规模使用,难免引人联想与钻研。

(二)换汤不换药的间接化用

刘健的《六朝拟古诗平议》指出曹植的诗中多有化用《古诗十九首》的成分。“人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游仙》),化用“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4]。这种化用是把相似的意象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呈现出来,意义与情感仍一脉相承,因此这种现象常被学者当作关联起两位不同时代诗人的依据。

四、从艺术手法看传承:比兴、象征等

《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在曹植的许多诗作中亦有体现,且常常与主题相关。如韩军等人的《曹植诗歌对诗骚的继承和创新》一文中,即点出曹植对诗经比性手法的继承。“《弃妇篇》以‘石榴植前庭’起兴,‘丹华实不成’则点明女子因无子见弃的主题。《浮萍篇》以‘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起兴,表达了女子如风中浮萍一般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主题。”[3]比兴的大量运用使得我们考虑起经典之间的继承性,同时也意识到曹诗在继承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思维。

此外,关于曹诗的句式与章法的讨论也不一而足,不少学者留意到其诗体对诗经重章复沓、循环往复布局的借鉴,尤其在《赠白马王彪》中章章蝉联的形式、各章之间顶真的手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古人评价与诗人自叙

在从诗歌本身的特点进行寻找分析后,最关键也是最令人信服的依據,即诗人亲口认证的关联性,或者由相近时代著名评论家得来。在曹诗的继承者中,不乏一大批“诗人粉”,直言不讳地表达对曹诗的喜爱,杜甫就曾说过“诗看子建亲”(《奉赠韦左压丈二十二韵》),直言自己对曹植进行过模仿。钟嵘在肯定曹植承继文学传统时,曾直截了当地指出“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钟嵘《诗品》)

孙娟的《曹植诗歌接受史研究》中更是以古代诗话评点为主要依据,文中提到钟嵘和刘勰对曹植诗歌影响情况的看法,“晋平原相陆机,其源出于陈思”、“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毫不吝啬笔墨赞扬曹植的诗作,认为四言与五言“兼善则子建”。从中我们尤其可以读出历代学者在研究诗歌接受史时的“广纳前人言”的理论重心。作者亦提到,正是二人充分肯定曹植的文学成就,影响了后人对曹植诗歌的评价与阐释,奠定了曹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卓尔不群”的地位。

看似主观判断充斥的文学史,依旧蕴含着默认的理性“规则”。这一传承认定规则即包含直观可见的题材手法的相似度,文本细读得出的罕见字词沿袭,以及了解史料获得的创作背景,也包括他人与自我的追评。“规则”至今无人定义,也无人探究,却在千年的文学流变中既保证了作品研究的思维纵深度,又小心翼翼地提醒着避开诠释过度的歧路。

参考文献

[1]孙娟.曹植诗歌接受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2]韩军,王红升,刘聪颖.曹植诗歌对诗骚的继承和创新[J].邯郸学院学报,2011,21(04):61-63.

[3]曾伟.试论李商隐与曹植诗歌的相承关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25(08):17-21.

[4]刘健.六朝拟古诗平议[D].江西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

田晓萌 女(1998.08.16——),汉族,河南登封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曹植继承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七步诗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巧用《诗经》解难题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
《诗经》掇药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