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阐释文化自信的内涵

2019-09-10 17:43李大伟
锦绣·下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本性人心状态

李大伟

关于文化的概念界定诸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指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广义的文化,是以天文、人文规律教化天下、扶正人心。文,是语言,如天文、人文,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语言”,由种种现象反映着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化,当取改正、完善、归于合理的意思。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错误的方向或趋势,只有改正合乎规律,才能达到最好的发展状态。文化通过对宇宙、自然、社会与人的种种现象规律和道理的论述和行为启迪人们,向善向好发展,进而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本文讨论的文化是指广义的文化。

文化万变不离其宗,是通过告诉人为什么生存和怎样生存来化正人心。《尚书》中讲:尧禅让给舜的时候,传授他治理天下的要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德经》通过描述种种天地现象规律,启示人们“尊道贵德、返朴归真”。总结来说,古往今来文化大抵都是对以上两种观点的阐述。人心始终有种种的不足,只有化人心,彰显道心,才能够使人最好的发展,只有长期保持“道心”,才是存在的最终意义。关于为什么生存,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写到:“盖自天降生民,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中国古典哲学体系理论认为,人的出生都具备与天地同源的本性,诸如仁义礼智都是本性的表现。但是由于人受私欲和不良习性的影响,本性遮蔽,人心日益昏聩,光复本性才是人生最大的事业,是人生的目的。人如何更好的生存在于不断消除个人的私欲和积习,重公利、轻私利,重视生产有关的实业、少一些无实际意义的虚拟产业。不断解决由贪婪、好逸恶劳、不良嗜好、“凌人之上”等不良习性,由个人扩展到家、国、天下,由内到外、个人到群体、由少到多,不断累积和优化而实现天下大同。文化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壹是以修身为本”,从国家和个人,只有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改正错误的方面,不断的修正、完善,才是持续长久的根本。“为善则长吉,作恶则招凶”,只有要消除坏的、保留好的,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自信,是一种状态,是排除个人私心干扰,自我客观的肯定。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合理的标尺,当做事达到这个公正、合理的标准时,内在就会有获得感和充实感。孟子说:“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为人做事若有不合理、违背规律的事情,自身就难以满意。如自身有种种不足、缺点,如不改正会影响自己难以心安,也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进步。只有不断改正自身的不足,消除不良的习惯,提高完善自身使自我得到认可,做到“无愧于心”,才是自信,才能达到长久和更高层次的发展。

总的来说,文化自信是经过不断地改善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使每个人都合理全面的发展,是国民心态的安定,不受外界干扰,达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沿着目标方向前行的的状态。在内讲,消除嗜好和过分的欲望,使人心静定,通过不断地自省、改过,消除遮蔽人光明本性的积习、缺点,达到事理融会贯通,“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在外讲,是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多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处事公道、忠实,做到做事“无愧于本心”。

文化自信,是一项长期工程,是将一个人因为气質禀赋带来的种种缺点逐渐改正,归于完善,然后由个人推及至国家,解决和改正的渐进式过程。

《易》中讲: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只有通彻宇宙和万物存发展的规律才能懂得生命的本质。需要建立一个世界观、人生观,明白宇宙、人从无到有的过程,以及人的本原与宇宙的关系,只有明宇宙之理,才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这是文化的最核心基础。而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是在于培养人所共有“至善无恶”的本性,也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讲的“道”。如孟子讲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王阳明所讲“不动心”;再如忠臣烈士,惟义是从,在国难灾祸来临之时,愿意捐躯殉难的;如此类推,或者是日常尽职责,或者是帮危济困,一切善事做的恰到好处,内心欢欣鼓舞,都是本性彰显的体现。能够明白这种状态、这颗“初心”,是文化自信的出发点。

《中庸》中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我们都会有短暂忘私忘我、心无旁骛的状态,但是转眼就会被种种烦恼劳累所纠缠。而只有时刻都保持“本性彰显”的状态,才是自信。所以要持续改正不合“道”的状态和习惯,只有无事时,静心思过、除杂念,工作时专心致志,务求尽心尽力做到高标准,这样不断累积,才能达到自信的状态,:“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文化自信针对的是不同类型、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和事,虽然道理相通,但是对某个事的处理方法不同,不能纠结于具体的处理模式和观点,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地改变、革新,以做到最合理的状态。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社会治理的最好状态应是百姓各正自心,不焦不燥,风俗极美,浑然忘我,可以说是文化自信的最终状态;然而如果人心达不到这种程度,退而求其次,崇尚仁义、以礼仪规矩束人,民众克制自身,先公后私,也是盛世祥和之象。然而如果民心生贪,无纯洁的内心而窃道德之名,贪德行带来的利益而无与利益相匹配的德行,然后智术的崇尚胜过德行,放纵的享受多过克己修德,种种机巧、伪诈成风,那么社会则开始乱象频生。

《鬼谷子》里讲: “天下不治,在于人心不治,人心不治在于欲念横溢,欲治天下,首治人心,欲治人心,首治乱象!”国家是否强盛,人心是根本,人心清静、中正,就会更有耐心和灵感,这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人心不贪,在经营生产中就不会过分的榨取利益,分配合理,缩小贫富差距。而文化自信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发展的向好趋势和发展潜力,越是文化自信高,越是不会迷茫、能力潜力会不断增强,社会的整体状态就会更高,人民的素质和心态则会越来越好。若能实现文化自信的最终程度,“共产主义社会”即在眼前。

猜你喜欢
本性人心状态
自由
最冷不过人心,最暖也不过人心
老鼠和松鼠
漫画哲理
智珠二则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
羊质虎皮
本性最美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