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涛
摘 要: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对于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以及展开相关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文中主要就对安徽省新公布的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论述,
关键词: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科学保护
安徽省人民政府于今年3月28日以皖政秘(2019)56号文,向全省各市县及部门与直属机构下发了通知,决定在全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的2005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点的基础上,公布第八批2O7处文物保护单位,另有17处文物遗存与现有省保合并项目。这项工作的完成,不仅为我省今年顺利申报国家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将为我省历史文明的传播弘扬、科学保护与扩大旅游资源及市场份额,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1 46处古遗址的价值珍贵
在“古遗址”的类型中,包括从史前时期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到明清两朝的徽州古道文化线路等,其中有不少是我省近年来取得的重大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史前的遗址有19处之多,望江县汪洋庙遗址是皖西南史前文明“薛家岗文化”的主体构成,出土石器、陶器、玉器多件,属于江淮间靠近大别山的距今六千多年最古老的本土文化;地处安徽北端与苏、鲁地濒交界的萧县白土镇属的金寨遗址,向以出土几百件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与龙山文化玉器而闻名于国内外的玉器界与考古界;地临淮水南岸的霍邱县此次有大马城、大古城、小古城、范家古城等九处史前遗址入列省保,创下了数量上的之最。在先秦的夏商周三代时期,阜南县老楼遗址、马鞍山市五担岗遗址、亳州市章华台遗址、蒙城县檀公城遗址等13处遗址入列
2 12处古墓葬的性质迥异
这些古墓 按年代的早晚上划分有前后两大部分,从商周到三国时期为前期的墓群、无名墓与有名墓,宋代与明代的名人墓葬为后期。南陵县的牛头山土墩墓群是江南地区商末西周时期吴越民族流行的一种不挖坑穴、堆土起坟(地下水位高)的埋藏习俗,与北方文化的“厚土深藏”完全不同。此与华东与华南等省市如江浙闽赣皖沪等地出现的土墩墓属于同一性质,与本省郎溪县、广德、繁昌、青阳乃至于徽州盆地出现的土墩墓更是近同,上述的南陵千峰山与繁昌的万牛墩以及郎溪县的建平土墩墓已被列为“國保”来重点保护。淮北市杜集区的颛孙子张墓,是春秋时代孔子的学生之一,也是安徽省并不多见的先秦名人墓,与已列入省保的六安夏代皋陶墓与亳州市商代汤王陵的纪念性质相比较,颛须子张墓也应属于纪念性质,但是可信度应该更高一些;定远县的红卫汉墓原名虞姬墩,因为考虑皖北灵壁县已有“虞姬墓”列入省保,一个省不宜出现两个同名又相同时代与人的省保,故以地名来区分。马鞍山市当涂县的“天子坟”发掘,是近年安徽省三国时代东吴考古的一项重大发现,据研究墓主是东吴政权的一代国君。天子坟的发现,可以进一步添补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并从物质文化史上提出东吴帝陵的营造法式资料。
宋至明代名人墓有5座,刘廷藻、方学渐、高与清、道泰、陶安等都是安徽省地方史的名人名宦和高僧,有的墓葬形制颇有特色,从科学命名的角度看,道泰灵塔的命名似有可推敲之处,塔为古代构筑物之一,以塔为名可以归入古建之中,若在塔后加一墓字,更为贴切。
3 百处古建筑的风姿绰越
这次公布的107处古建筑,是安徽地域文化的精华遗存。从年代的早晚看,宋以前的建筑很少,绝大多数是明代和明清、清代,少量是清至民国建筑,从年代的归类上看,有的则超出了古代的范畴。歙县的“徽州古城墙”在定名与年代上存在问题。北宋宣和年间始名“徽州”,在此之前之前为歙州。歙县素有“文物之海”称誉,现存的各类古建筑与构筑物就有三千五百多处。本次列入省保的有19处,包括宗祠、牌坊、文庙、民居、名人住宅(王茂荫宅、汪观清祖居)等,与歙县毗邻(原属歙县)的徽州区有4处入列,徽州历史文化名人《歙事闲谈》的作者,许承尧故居有幸晋级。绩溪县原属徽州现为宣城市所辖,这次也有不少古建筑列入省保,总计有14处,除了上述类型,还有文星桥、魁星阁和南山桥、石门古戏台和太尉庙、胡祠文昌阁等。其它象池州市贵池区的宋代因大清官包拯而名的“包公井”、宣城市宣州区的“龙首塔”、铜陵市义安区的“顺安桥”、阜阳市太和县的“旧县镇清真寺”、马鞍山市和县的“文昌塔”、淮南市寿县的“寿州州署谯楼”、巢湖市的两处李氏当铺、地处皖西南安庆市属潜山市的“洪庄老屋”、宣州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水东镇上的“五道井”以及九华山风景区上的“闵园尼庵建筑群”等。
4 41处近现代文物特色纷呈
其中具有安徽省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容有:皖北地区界首市明代至现代的“田营十三窑”,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界首彩瓷”的发源地;淮北市烈山区的“榴园村石榴园及乡土建筑”,是农耕种植文化与乡土建筑文化的交融,显示出“因地制宜”的朴素自然思想;其它象安庆市迎江区的“江西会馆”与“安徽劝业场旧址”、宣城市泾县的“章渡吊栋阁”“红星宣纸厂房”与绩溪县的“利民酒坊旧址”、六安市裕安区的“横排头渠道枢纽工程”、黄山市黄山区“上海黄山茶林场场部大楼”等等,都是很有特色建筑与行业遗存。尤其是蚌埠市怀远县建于1959一1964年的“涡河一桥”巨型石拱桥,仿造于隋代的“赵州桥”形制,全长258米,每孔跨径50米,是安徽省最大的石拱桥,又建于非常特殊的“困难时期”,从设计标准与施工技术质量都达了国家水平,历时五十多年仍然如彩虹飞跨、屹立于涡水之上。还有滁州市凤阳县的“小岗村大包干发源地旧址”和六安市金寨县的“金寨县希望小学”两处省保,更是见证了安徽省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史实,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余宏.安徽省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及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3):12-18.
[2]吴玲.安徽考古的兴起[D].安徽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