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出复制品引发争议

2019-09-10 07:22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37期
关键词:真品复制品文物

“跑这么远来看展却只看到了复制品,没看到真迹(原件)太遗憾了。”在一些博物馆的观众留言中,不乏这样的抱怨。

出于各種原因,一些博物馆把重要文物用复制品代替陈列,甚至出现了“纯复制品”的展览,让观众不必跋山涉水就可尽情欣赏难得一见的中国古代壁画、西方名画作品等艺术品的“高仿真品”。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张铭心表示,当代科技其实已经进入了文物复制领域。例如碑刻类文物,利用数字技术的复制,基本上和原物“分毫不差”,书画类作品利用照相技术复制,也不会出现失真。那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制作的复制品,真能代替对原作的欣赏吗?

“我们常常说‘观感’,从‘观’的角度,复制品也许可以替代,但从‘感’来讲,二者给人的感受可能是大相径庭的。无论从哪个角度,博物馆都应以真品的展示为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表示。

对于一些出于文物保护或者运输原因,的确需要用复制品替代原作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任蕊认为,应该要做好公众导览、讲座等公共教育活动,让观众能够更多了解到艺术背后的故事和艺术成就,消除心理落差。

“以复制品代替真品的好处,是其更能满足观众对文物接近和亲近的需要,而真品往往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很难融入的。因此,一个展览可以把真品放在展柜里,把仿制品放在体验区。今后的博物馆,真品的展览可能越来越少。通过数字化的展示,观众不但看到文物,还可以走进文物本体的时代和地域的场景、通过文物讲故事、通过数字化技术展现故事场景。”张铭心说。(摘自《光明日报》9.2)

猜你喜欢
真品复制品文物
复制技术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艺术复制品何以存在
译者素质和翻译主体间性再谈
爷爷教孙写“人”字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画错的恶龙
关于文物复制、仿制行业的法律思考
画错的捕猎图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