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之《汨罗江幻想曲》的艺术特色及其对中国古筝音乐创新的影响

2019-09-10 07:22李艺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古筝

李艺

摘要:李焕之是20世纪中国乐坛上极有影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汨罗江幻想曲》创作于1981年,是李焕之创作生涯晚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曲在古琴曲《屈原》的基础上写作而成。在这部作品中,不管是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是乐器的演奏形式,作者都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

关键词:李焕之;汨罗江幻想曲;古筝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4-0008-02

李焕之在其音乐创作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情节。在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中,随处可见中国优秀民族音乐的身影。如在管弦乐《春节组曲》、琴歌合唱套曲《苏武》等作品中,作曲家或多或少运用了民族音乐的素材,进行改编后重新写成。

《汨罗江幻想曲》创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起因是李焕之受邀参加亚洲作曲家与音乐节。而这次大会主要是关于中国筝、日本筝以及韩国伽倻琴的学术交流会,由于李焕之对古筝情有独钟,故因兴趣使然创作了该曲。

《汨罗江幻想曲》根据琴曲《离骚》改编,李焕之将其定名为幻想曲是想以此来自由构思,使之具有深刻的内涵,同时表达对伟人屈原的沉痛哀思。整部作品的音乐结构是一种自由的结构,并不受西方传统协奏曲的约束,只是采取协奏曲的演奏形式。由于李焕之在创作中更遵从作曲家本身的感受而非直接照搬协奏曲的现成模式,使得作曲家的音乐构思不受结构限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体现使得该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 《汨罗江幻想曲》作品分析

《汨罗江幻想曲》是一部结构较为自由的协奏曲,李焕之跳出了西方作曲思维下的“协奏曲”概念,这种新颖的创作手法可以充分體现出作曲家独特的创作思维。

全曲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子和序(1-75小节);主部主题陈述(76-152小节);副部主题陈述及过渡(153-198小节);筝的华彩乐段及展开部(199-319小节);结束部(320-370小节)。

作品的引子部分由主副部主题材料共同写成,这一部分也为之后的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部分的音乐材料中,可以寻见琴曲《离骚》的旋律(图1谱例),音乐整体呈现出深沉的氛围。

副部主题的音乐形象和主部主题所刻画得音乐形象略有差异。在这个部分的最后,古筝独奏展示了摇指、刮奏等一系列的技巧后,乐队全奏,达到序奏的高潮,在低音弦乐和管乐的伴奏下,乐曲随打击乐结束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的调式是G宫调式,由低音弦乐引入奏出主部主题,副部主题的音乐主要是发展引子中的副部主题旋律,在198小节,作曲家安排了一系列强奏进行收束,这种强有力的结尾为后乐段华彩的进入渲染了情绪、设定了背景。

筝的华彩乐段及展开部,古筝辉煌的即兴演奏段落和展开部是全曲戏剧冲突的集中部分。作曲家在充分了解古筝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了新的演奏实践,使得古筝的性能得到了大大的扩展。在旋律写作上,作者将连续的和弦进行和旋律进行相结合,并运用了极强的刮奏等手法,使得音乐整体既具有传统乐器的古典风韵,又具有古筝作品的振奋昂扬。

随着华彩段落的结束,极富戏剧冲突的展开部也随之而来。展开部既是作曲家发展音乐的部分,也是展示音乐作品内部冲突矛盾、体现音乐画面感、戏剧感的重要篇章。一方面作曲家对主部主题的部分节奏给予展示,另一方面,对副部引子的部分也做了相当巧妙的呈现。打击乐器的声部使得音乐整体更具感染力,音响宏大,情绪达到高潮。

结束部分是主部和副部主题的再现。这部分的乐曲以慢板的速度开头,紧随其后的是古筝用泛音等演奏技巧模拟出古琴的独具韵味的音色。最后的结尾处,乐队演奏力度逐渐变化到极弱力度,并且终止于A商调式的主和弦上,力度和和声的安排使得音乐的终止感迎面而来,作曲家对屈原的缅怀之情也呼之欲出。

2 《汨罗江幻想曲》的艺术成就

在作曲上,李焕之有着丰富的写作经验,因此,在《汨罗江幻想曲》这部作品中,作者能够娴熟地运用和声、配器等作曲技法,最主要的还是能够将之与民族乐器相配合,使得整部作品的艺术风格更加突出、感染力大大增强。

整个作品的主题音调都是来源于原曲的主题部分,原曲由于受到演奏乐器构造和性能的限制,其精髓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李焕之采用协奏曲的形式,并用大型民族乐队演奏,构成了全曲戏剧性结构的重要基础,使这个主题得到充分的展开与发展。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部作品的曲式结构并非普遍的三段式结构。而是采用协奏曲的形式,多主题呈示、发展、再现提供材料,从而让主题的精华部分得以表现。

就配器来说,作品中的声部安排是高音声部由二胡、高胡构成,二者结合以合唱的形式塑造出了美妙的旋律拨弦乐器演奏出的低声部极具色彩,使得音乐井然有序又接踵而至,形成波浪式的旋律线条。虽然使用的乐器十分简单,但是音响效果极佳。同时,在演奏过程中,乐队和古筝演奏的配合,提升了乐队的表现力也展现了古筝的演奏技法。这一演奏过程,充分的展示了乐曲的风采。

屈原的诗《离骚》本身就是充满幻想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而唐代陈康士的琴曲《离骚》也是一部浪漫主义杰作。李焕之这部幻想曲作品的音乐构思不仅抓住了原曲的艺术特征,体现作曲家对于西方幻想曲音乐特征的认识,也表现了作曲家本身的创作意向。也正是这样的构思,才将原曲的精华得以表现,更深刻地表现屈原的思想情感和抱负以及人们对他的敬佩怀念之情,使乐曲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3 对中国古筝音乐创新的影响

传统音乐对人们的精神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民族审美意识流。李焕之就在这样的审美意识的熏陶下逐渐成长,他自幼学习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理论,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李焕之认为传统的作曲技法仍有广阔的天地等待我们去继续开拓,对于传统音乐作品的创作要有创新的胆识。同时,李焕之对民族器乐的独奏、协奏或合奏进行了思考和艺术实践,对于提高乐队的表现能力、民族乐器的性能等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古筝作为我国的传统乐器,其历史悠久。随着乐器的不断发展,演奏技巧和乐器形制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汨罗江幻想曲》中古筝的演奏手法就是在保持传统本色的同时,极大程度地挖掘和发挥古筝的潜能。如作者经反复研究,发现了古筝在泛音奏法上不仅可以奏八度泛音,也可奏五度泛音,使得古筝的演奏技法得到提升、表现力也大大增强,对于古筝演奏所要呈现的情感也会更加的细腻,层次更加丰富。

又如在引子中用古筝低音区加绰注的奏法,可以模仿古琴深沉、浑厚的音响,从而更加贴近原曲的精华部分所表达的意境,而不是一味突出古筝本身的音色,从而影响到乐曲的情绪。在再现部中,改用吟揉手法奏出的副部主题,旋律更加丰富,比起原主题更加突出音樂的情绪,更能牵动人们的情思。

整体来说,作为一部古筝协奏曲,李焕之除了在几个重要的乐段上适当吸收原来琴曲的泛音、揉、吟的演奏特点外,更多考虑的是发挥古筝本身所擅长的刮奏、按滑、摇指、扫摇等技法,使古筝的演奏又有了新的发展。

4 结语

李焕之认为“现代人去创作古代题材的艺术品,不能停留在古人所达到的艺术成就上,停留在一种比较‘纯粹的古代风格’上,因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技巧的进步与复杂化,反映了人类智慧的进步,掌握与运用现代人在音乐文化上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去表现古远的题材,只有更富于表现力,而不会是别的。”因此,他认为20世纪专业音乐创作所追求的两个重要方面是:“一方面继承与发展民族音乐之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广为吸收、借鉴外来音乐文化而为我所用”。使得我国传统音乐在新的作曲技法的二次创作下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汨罗江幻想曲》的创作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民族器乐对于表现民族风格的特殊优势。只有认识民族音乐形态,了解民族音乐语言,理解民族音乐蕴含的深刻内涵,熟知民族音乐的特点,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才能让民族音乐所特有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实践中,创作出具有民族风骨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从李焕之的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想起[J].音乐教育与创作,2010(04):35-37.

[2]蔡梦.李焕之箜篌独奏《高山流水》音乐分析[J].音乐创作,2006(03):109-112.

[3]许晓薇.李焕之的音乐之路[J].传记文学,2013(08):121-123.

[4]蔡梦著.李焕之的音乐生涯及其历史贡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79-81.

猜你喜欢
古筝
你不会理解被优雅击中的瞬间
浅析特殊审美价值在古筝教学中的体现与融入
动人的古典乐器——古筝
我真棒
美好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