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桂华
摘要:校本课程是实践核心素养的平台。根据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校情和学情编订校本课程,教师在教授校本课程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有利于历史核心素养的贯彻和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校本课程 历史核心素养 实践
历史学科校本课程是指在有效实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学生需求的科学调查与评估,充分利用地方、学校的各类资源,结合学校特色及办学理念,采用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等方式,设计独具风格的并在学校内外实施的、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教学实践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不可或缺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它包括历史解释、时空观、史料论证、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贯彻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呢?除了国家规定的教材,笔者认为校本课程的开设也是贯彻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很好的途径。那么怎样在校本课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呢?根据我校的实际教学,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人手。
一、根据历史核心素养制定合乎校情、合乎学情的校本课程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校本课程是有效实践核心素养的平台,而历史核心素养又是历史校本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之一。校本课程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的教育具有针对性,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校本课程建设。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我校历史组根据新课标中的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校情和学情分别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设了校本课程,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在开设校本课程之前,我們进行了充分的广泛的调查,结合并利用合肥“三国故里”等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历史资源,认为可以开设乡土历史课程。然后再对全校高一和高二学生进行充分的问卷调查,先针对学生的兴趣点和我们的教学目的精心设计两份调查问卷:一是学生想了解哪些内容,二是学生对乡土教材的掌握程度。根据对问卷调查结果的详细分析,我校历史组在高一年级开设《大湖名城魅力庐州》校本课程,包括对合肥地方史中的古今历史名人的评说,对合肥地方民间文化的讲述,尤其是对晚清重臣李鸿章、抗日名将孙立人等的评说等。这样我们充分利用并适当讲解学生身边的历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这本书是实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极好的载体。
在高二年级,为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我们针对兴趣偏文的学生群体开设的《历史的巧合之美》的校本课程,通过对历史上不同时期发生的类似历史事件和相同时期不同地区类似历史事件的对比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所谓时空观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在这本书中,我们精心挑选了十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对比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时空观。比如“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的思想繁荣”的教学中,在学习古希腊人文主义起源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我们就设计了这些问题: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分别发生了什么事件?为什么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同时出现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此时东西方的思想文化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抽丝剥茧地对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结论:公元前5世纪东西方同时出现思想繁荣是因为发生在相同的背景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社会地位的提高等,二者不同是因为区位也就是空间不同,因而形成的文明成果就不同。又如,在学习“资本主义政策调整”的时候,我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资本主义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后到混合经济,指导学生深入探讨每次调整的背景、内容、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时期,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了政策的调整。这样教师通过不断的对比教学,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不断地提高了时空观的素养。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校本课程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践核心素养,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贯彻。比如,在高一的校本课程中对晚清名臣李鸿章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位封疆大吏,围绕李鸿章的教学我们设计了这些教学环节:一是“听”李鸿章,由我们历史组的“演说家”——薛虹老师开设关于李鸿章的专题“漫谈淮军”的讲座,他激情洋溢的讲述,提出的一些独到、新颖的观点,让学生“听”那个特殊年代的李鸿章;二是“看”李鸿章,我们利用区位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参观离学校仅几百米之遥的李鸿章故居——李府,在其工作人员的支持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看”和“体会”李鸿章;三是“写”李鸿章,参观回来由学生根据自己所看、所听、所思撰写评价李鸿章的文章,其中不乏趣味性与思想性俱佳的作品,如王玉洁同学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荀帆同学的《走近李鸿章》、唐榕婧的《秋风宝剑孤臣泪》,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李鸿章的惋惜与同情,被评为一等奖;四是“辩”李鸿章,为了更好地了解、评价李鸿章,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我们组织了关于李鸿章的辩论赛:李鸿章是“千古功臣”还是“历史罪人”?是非不辩不明。通过一系列的深入探讨,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们家乡的这位与中国近代史前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人物。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比如在学生辩论赛中,认为李鸿章是千古功臣的一方,理直气壮,豪情万丈,充满自豪感,尤其是讲到李鸿章在万般无奈之下哼起家乡小调作为中国国歌的时候。多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辩证分析的能力,从学生的辩论赛和撰写的小论文来看,学生基本都会把李鸿章放在中国近代那个特定的时空去辩证唯物地评价,这也说明通过对李鸿章的学习又很好地实践了时空观和唯物史观,提高了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时空去辩证分析的能力。又如在高二《历史巧合之美》的教学中我们也采取分组讨论,角色扮演,跨越时空的对话等教学方式,在兼顾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考虑到国家教材,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三、制订合理的评价方案
校本课程的评价是一个不断反思课程设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过程,制订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方案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贯彻实施十分必要。我校历史课程评价方案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针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是看校本课程的设置是否合乎校情和学情,是否根据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制定开设,是否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只有学生特长个性发展了才是优秀校本课程。能够始终受到学生的关注和喜爱,能够坚持下去的课程才是有效课程。每学期我们都对校本课程进行两次评价考核,根据评价考核结果再对后面的教学进行及时调整。二是对学生的评价,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及程度,制订适于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评价方案,关注每个学生,以多元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除了看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情况,包括出勤率、作业提交等。还要考虑在校本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得到提高等。学生的最终综合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记录在案,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个人成长档案,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之一。三是对教师的评价,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贯彻落实了核心素养的教学等,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考核:一是看学生选择该课程的人数多少;二是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如何,也就是要参考对学生的评价的结果;三是看教师听课后的反馈评价。把评价结果反馈给老师,老师再根据评价结果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样的评价方案基本涵盖了我们开设校本课程的初心即开设校本课程,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一个不能割裂开来的完整的体系,它们之间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方面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核心素养之“核心”,是因为它指向了人自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需的品格,具有本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它的目标实现离不开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必须高度重视校本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并真真切切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l]郑琳.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朱漢国,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裴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