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策略

2019-09-10 07:22昊广知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4期
关键词:常态化认同选题

昊广知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常态化实施?既要使学校师生形成对课程的认同感,还要在合理选择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课程的管理。

关键词:常态化 认同 管理 选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系统地梳理了十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成果和经验,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坚持依据《指导纲要》,是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落地生根的关键。

一、提高认识,形成课程实施的认同

《指导纲要》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这样表述的: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由此可以看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真实生活,要体现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学习方式,还要合理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做到了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到了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去发现和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做到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与当下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发展学生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相一致的。认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带来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理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关键。

例如以“水”为活动主题,学生们会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一些昆虫在水面上不会沉下去?为什么筷子在水中看上去像是弯曲了?合肥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污染情况如何?我所在的城市属于缺水城市吗?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小妙招?……有了疑问,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可以看到,学生的疑问涉及的知识有的是物理学方面的——关于水的张力实验、光的折射现象;有的是地理方面的,找一找合肥水资源分布图,实地查看水污染情况;有的需要学生具备联系生活的技能;等等。这比单纯从书本上去获取间接经验要生动得多,有趣得多。这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既有科学素养的形成,也有社会责任的培养,还有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满足其求知愿望,而且改变了学生基于書本的间接经验学习方式。它为学生打开了认识自然、自我和社会的窗口,让学生立于学习的中央,遵从个性化的发展。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区域推进、校本研修的方式,让老师参与到其中,感受到课程的价值所在,让学生有获得体验与实践的成功感。形成了认同感,才是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基础。

二、统筹管理,成为课程实施的保障

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并深入开展,没有相应的课程管理来支撑和保障是难以想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缺乏稳定的教师队伍,兼职老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语数英等学科化阻力影响着学科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操作能力、研究能力较为薄弱,等等。要解决现状,一方面要加强课程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必须加强课程管理。

首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指导纲要》中指出原则上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因为课程的性质,社会人员、各学科教师、班主任都可以成为课程的指导教师,但是因为研究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的不足,有了专任教师的引领,能为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保障。

其次,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组(或教研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可以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还可以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应避免用学科实践活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中心组(或教研组)的职责:一方面,依据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制定年度课程实施方案;另一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研究,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素养。

基于以上思考,学校的课程实施管理可如下开展:

实践证明,这种由扶到放的序列式管理策略,让课程的管理实施有线索,教师课程实施有指导,逐渐使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由不熟悉变熟悉,由不参与变参与,破解了兼职教师的课程实施困惑,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三、有效选题,明晰课程内容的方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课程资源开发困难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推进:一方面,基于校本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另一方面,可通过《指导纲要》,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

1.校本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开展特色实践性活动

一草一木皆学问,学校中的绿色植被就是一门学问。学校中课间游戏、人际交往、红领巾志愿岗等也是课程资源。走出校门,学校周边的社区、博物馆等也能成为学生观察世界的课程资源。

案例一:百草园——做亲近自然的小使者

学校利用空地资源建立“百草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了解本地适合种植的花草果蔬和中草药。根据兴趣,分组种植。“百草园”成为学生自己的园地,分组种植、浇水、维护和收获。他们在田园中付出了辛劳,锻炼了品质。成果相当丰富:百草贴画美不胜收,植物标本毫不逊色,植物的生物学介绍规范严谨,校园果蔬义卖精彩纷呈……

案例二:气象园——打开科技智慧大门

红领巾气象园是校园气象实践基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通过仪器,观测风云变幻;通过模型,了解山川地理;通过走访气象局,感受气象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动手动脑、发现与探究中,培养了多种能力,发展了科学素养。

案例三:红领巾志愿岗——承担责任之美

红领巾志愿岗是学校各种岗位实践的场所。学校大队部提供适合学生服务的岗位,比如校园图书角管理员、报纸杂志护送岗、图书管理员、花草树木看护岗、楼层巡视岗、路队岗等。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向老师了解这些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在大队部的统一编排下,佩戴统一的标识,按时在不同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责任。他们在失败和动摇中,历练自我;在成功中,享受责任之美。

2.合理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开展多维度的实践活动

(1)考察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童眼看研学”活动主题,钢铁新村小学4-6年级黄山研学旅行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明确研学的地点,了解研学所在地的地理、人文和社会知识,由所有学生共同研制研学旅行手册,同时包含了研學项目等,分年级组研究个性化的活动主题,最终由学校统筹制定研学手册。这种学校共同研学项目和学生自主个性化研学项目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实地考察中去探寻真理。

(2)社会服务。教师指导学生,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走出教室,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用自己的劳动满足他人或社会组织的需要。例如“校园爱心义卖”活动中,学生搜集自己平时不用的书、绘本、玩具、学具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策划爱心义卖的方案:通过学校的统一组织,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与流通。还可以把义卖的收入作为班费、爱心助力、校园基金等。学生合作或独立策划整个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策划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绿色消费理念。

(3)设计制作。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例如以“绳结”为主题的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探寻绳结的历史文化,学习绳结的各种编制方法,对基本的绳结方法如蝴蝶结、金刚结、中国结、救护结等进行学习掌握,同时在学习中编制各种有趣的绳结。

(4)职业体验。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例如“小小图书员”活动中,教师利用学校图书馆或者联系周边社区图书馆,组织学生了解图书分类的方法和各种岗位上图书管理员的职责。学生们和工作人员一起整理图书、维持秩序。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感受职业的辛劳,从而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就是在需求中产生的。我们要不断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努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常态化、优质化。坚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让学生感受到开放自主的痛快,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获得新知,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能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责任编辑:陆晨阳

猜你喜欢
常态化认同选题
新年刊
选题有误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
光学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