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写实记录”

2019-09-10 07:22尹亚东
教育·教学科研 2019年4期

尹亚东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社会各界开始越来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将探讨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方法。

关键词: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寫实记录;功能方法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时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社会各界开始越来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能够起到督促作用,同时又能够激励学生更好地发展。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写实记录”能够真实得反应学生学习的状况,对人才培养评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写实记录”如何“写实”

现在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存在一定的不足。综合素质评价中进行“写实记录”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记录,是考核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表现的一种证明。通过对学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的评价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本来是高中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反应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情况。但是,现在很多普通高中学校并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至于评价过程简单,评价内容不写实、不客观,造成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缺失。长期以来,对学生道德修养与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评价标准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评价当中不能实现“写实记录”,往往采用A、B、C级这种模糊的评级制度。这种评价过于模糊不能客观地反应学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的发展。

“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意义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其客观真实的评价能够很好地反应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情况。

首先,对学生个人而言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导向意义,它能够督促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具有导向性,能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综合素质的养成中哪些行为是可为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为的,从而督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作为评价制度也可以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严格的遵守综合素质评价。

其次,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具有约束性。它能够通过评价记录来约束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行为。高中阶段是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写实记录”能够通过客观具体的评价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所起到的就是“规矩”的作用。

最后,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具有评价作用。顾名思义,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全面客观的评价。它客观的记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起到的是一种评价作用。在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高校招生不再会以学生单独的高考成绩作为招生的唯一标准。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作为高校招生的重要标准之一,进入高校的考量程序。

“写实记录”的操作方法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若想实现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目前,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模糊,评价内容不够真实,这种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完善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会大大改善这种局面。高校应当建立详细具体的评价标准,而不能采用模糊简单A、B、C评价等级,要建立能够区分出每个综合素质评价下不同内容的详细标准。然后进行“写实记录”,真实地描绘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切记要客观具体,不能够弄虚作假。

建立“写实记录”模式 “写实记录”在高校综合素质评价中能够起到一种激励作用。因此,“写实记录”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应当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坚持“写实记录”,建立“写实记录”模式,制定“写实记录”的规范。“写实记录”主要目的便是起到一种激励鞭策的作用,因此“写实记录”可以以评语的形式,分析学生在综合素质发展中的不足与成功,对不足的行为要能够激励鞭策,对成功的行为要表扬鼓励。只有真实的“写实记录”,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对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予以重视。

增加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在高中学习当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往往较少又过于单调。为了实现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写实记录”,应当适当的增加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从而使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能够更加明确具体,让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有依有据。适当增加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能够让评价更加具体,从而真正做到将记录写实。

参考文献

[1]侯沛成,陈维.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6(31).

[2]郑晓丹,崔玉平.京沪浙普通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对比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7(5).

[3]缪雅琴,熊文君,周小青等.长沙市区域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十年探索[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6(1).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