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泉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下,采取的是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式与统一的教学评价,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导致了体育优生“吃不饱”、体育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在“学为中心”的小学体育课堂上,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活动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師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进行分层导学,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体育学习,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体育素养的有效提升。
小学体育 分层导学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 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4-0007-01
1.基于学生学情,设置分层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如果学习目标设置不科学,那么,学生的学习肯定是低效化的。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情设置分层学习目标,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体育学习水平,要从体育学习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维度细化分层,以此引导他们进行高效化的体育学习。
例如,在教学“仰卧起坐”一课时,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合作训练的过程中提高仰卧起坐的能力,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体育精神。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基于本班学生的学情,我进行了以下分层目标的设置:对于学困生,只要求他们了解仰卧起坐这一项体育运用,并知道仰卧起坐对一些身体部位的好处,在初次尝试阶段可以完成15组左右的仰卧起坐;对于一般学生,要求他们充分认识仰卧起坐这一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对人身体的好处,在初次尝试阶段可以完成25组左右的仰卧起坐;而对于体育优生,则要求他们在达成一般学生目标的基础上,把仰卧起坐与其它已经学过的体育运动进行组合练习。
这样,通过对学习目标的分层,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域的目标,从而让自己在课堂上的体育学习更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从而切实提高体育学习的效率。需要指出的是,体育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师为学生设定的体育学习目标并不是固定的,也应该是静态化的,当学生完成原有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向上一级目标努力,以此挖掘他们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潜能。
2.基于学生能力,引导分层训练
体育学习不同于其它文化课的学习,体育学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小学生的体育学习主要以体育训练为主。不同层次的学生其体育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差异引导他们进行分层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地达成体育训练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篮球技巧”一课时,通过测试我发现班里的学生篮球水平的差异是很大的,有的学生已经对篮球运动十分熟悉,并且已经知道了篮球运球、投球的基本要领,而有的学生则完全没有接触过篮球,对于篮球运动可谓是一无所知。因此,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他们进行分层练习的。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篮球的学生,组织他们开展原地运球练习,在原地运球的过程中丰富他们的篮球球感;对于一般的学生,组织他们以两个人为一组进行抢球训练,他们在抢球的过程中自然会进行运球、步伐移动的练习;对于优生,则把他们分成两个组,组织他们进行趣味篮球赛,在趣味篮球赛的过程中深化对篮球运动与篮球比赛的认知。
以上案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进行的是不一样的篮球训练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篮球训练活动,这样,就避免了体育训练“一锅端”的现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训练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发展,从而实现体育训练的高效化。
3.基于学生差异,开展分层评价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采取统一的评价标准,这样,势必会打击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为中心”理念下,教师要基于学生差异开展分层评价,以此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对三年级学生进行50米跑的评价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分层评价标准,体育学困生设定为10秒,一般学生设定为9.2秒,体育优生设定为8.5秒。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一来可以让学困生体验体育学习的快乐,二来,可以让优生的体育学习具有挑战性,从而促进他们体育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另外,对于体育后进生,当他们不能达到既定的评价标准时,教师还要善于对他们进行鼓励,可以让他们进行多次评价,直到达成既定的标准。对于一般的学生,当他们达成设定的目标以后,教师也要善于对他们进行激励,引导他们向优生层级的目标努力。
实践证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取分层评价标准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高效化。
总之,在“学为中心”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要走出传统“一刀切”的模式,要采取分层导学的策略,从学习目标、训练过程、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分层设置,这样,就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体育学习的目标与方法,经历体育训练的过程,从而促进自身体育素养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