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惠验
2017年2月15日,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其中明确指出: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要实践 STEM 教育,我们将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STEM 是什么?如何理解 STEM 课程?为什么幼儿园也要做 STEM 课程?又该如何实践?这些问题引发我们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我园曾尝试将STEM教育与幼儿园科学教育相结合,开展以科学活动为核心的融合教育,即“STEM+科学课程”。虽然这让我们尝到了甜头,但在课程探索之初,我们也充满了疑惑。教师们总是会问:“它对幼儿教育而言,价值在哪里?”大家纷纷开始学习STEM理念,希望把STEM项目化学习的思维方式运用起来。在我们的不断尝试中发现,STEM不仅没有带来冲击,还对原有的“小当家课程”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优化了我们原来的游戏组织形式和内容。
一、随着STEM理念的深入,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幼儿园原有的园本课程是“小当家课程”,课程中用“衣”“食”“住”“行”四条线路串联,教师根据幼儿特点幼儿兴趣,选择适宜的场地,创设适宜的场景,提供丰富的材料,孩子通过自主选择,自主体验,以大带小全园混龄的方式参与游戏。
幼儿需要的环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在孩子中开展了前期调查。有的孩子说想在走廊里穿各种漂亮的衣服进行时装表演,有的想在走廊里玩星球大战,有的想做各式各样的美食招呼客人,有的想到户外去研究昆虫……我们统计了投票,选出他们最喜欢的空间和想要的玩法。为了支持孩子的想法,我们还在廊厅中添置可移动的柜子、折叠桌椅,并且联系家长自愿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材料……
孩子的游戏区域由他们自己预设,进区牌需要自己绘制,游戏材料的摆放也是他们自己决定。他们不再是单纯地享用教师带来的环境或预设的玩法,而是自主创新。孩子的探索在他们自行的这番“折腾”之后,他们真的开始“当家”,游戏计划开始出现,“小当家日志”生成,他们有了自己的“游戏手账”用来分享自己的故事。当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空间里游戏玩耍时他们更加自由,更加快乐了,也真正做起了游戏的“小当家”。
二、理念向深入行,课程从浅处来
了解STEM教育之初,教师们抱着一颗热忱的心,都非常希望孩子们参与STEM项目,但又觉得自己是文科背景,懊恼自己不够专业,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南师大张俊教授说:“STEM与其说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如说是一种多学科、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我们将原有的小当家课程通过“复制”“剪切”“替换”“插入” 四种方式进行加工,在高结构活动中进行讨论决策,在低结构活动中进行建构实施。
(一)直接复制式
如“小当家课程”的农贸菜场区中有一个项目《建立蔬果超市》,幼儿在开始尝试认识、探索蔬果的加工方式前先开展了“蔬果沉浮”的实验。针对“沉浮”现象,我园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系列活动,在材料的提供方面一般以铁制品、木制品、塑料制品等不同材质的材料为主。但“STEM+课程”中的内容,让我们对“沉浮”活动提供的探究材料产生了新的思考,他们将视角从关注“材料的外部材质”转向“材料的内部结构”,其目的不仅在于让幼儿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更激发了孩子们对蔬果内部结构浓厚的探究兴趣,为下一阶段蔬果加工活动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二)适当剪切式
“STEM+课程”内容比较丰富,一个小点中可能包含较多的内容。我们的“小当家课程”中创意街区中项目中有一个《榨果汁》,我们适当剪切了“STEM+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将活动思路从“自制果汁”追溯到了“自制机器”,将原有的园本活动方案进行升级。通过使用“涟漪式提问”“合作型讨论”“可视化计划”“分工制实施”“综合性评价”的工程五步法,让幼儿在尝试和比较挤压、捣碎等不同榨汁方法后,画出设计图,思考所需要的材料并在家长志愿者的辅助下发起了“科技小制作”活动,将孩子们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三)选择替换式
“STEM+课程”有些只要求模拟制作,并非真枪实弹。比如“小当家课程”的美食街区中的《甜甜糖果屋》项目,进入建立烘焙食品区阶段时,幼儿前期已经尝试设计了自己喜欢的蛋糕,包括蛋糕的形状、口味和装饰等。,我们将“模拟制作”替换成了真实场景,在了解蛋糕胚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投屏技术,让幼儿清楚地观察比较奶油打发前后的区别,由此发现奶油的变化,食品经过加工后的变化激起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幼儿尝试用工具在蛋糕胚上抹奶油,选择巧克力豆、棉花糖等材料进行装饰并观察设计图上装饰的规律,独立制作属于自己的蛋糕,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
(四)灵活插入式
这一方式主要体验在我们“小当家课程”的建构区,如我们曾经做过的项目中《比萨斜塔》,我们就从各种材料的垒高游戏着手,帮助幼儿进行经验的铺垫的同时灵活插入“STEM+”理念,加入设计。使幼儿发现了关于“比萨斜塔”的一些问题:为什么它能够斜而不倒,有什么办法能够使搭建的建筑斜过来?幼儿先自己画出设计图,并尝试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搭建,然后再不断地对各种材料进行探索、不断地对搭建的方法进行再设计、制作、尝试,在发现问题、分析改进及再测试的反复探索中呈现自己的作品。 通过“STEM+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发现幼儿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不断地转变。
三、家园合力促发展
学前教育的环节很大一部分要与家庭合作。“STEM+课程”游戏作者《梦想行动派》(The Questioners Family Planner )的作者拿着两个博士学位,全职在家,设计了各种STEM游戏课程,带着三个可爱的孩子边玩边学。改善家庭互动关系才是STEM课程的属性。家庭互动关系改善,才能更好地促进STEM教育效果。那这一块内容我们幼儿园是如何优化的呢?
我们在“小当家课程”中加入了一系列的“七彩工作坊”家园亲子活动,组建了家长创新团队,用大量的亲子活动来参与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和家长们相互学习。我们创设了多个工作坊:如园艺坊,在幼儿园的园艺微景观活动,种植活动;博物馆,为项目开展组织的观察博物;stem工程室,自然实验室,科学参与式进行各种探究,还有生活馆、服务站等等,拓展了常州市警营、钟楼区消防局、第三人民医院、牛奶场、生态园等多个游戏基地,为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解决问题,创设多元真实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
家长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担任的角色是一样的,我们觉得将STEM理念在“小当家课程”中深入,和孩子的相处有如下的路径:
(1)引导孩子获得交叉学科的知识。
(2)参与孩子的头脑风暴与思维训练。
(3)在确定下要解决问题时对孩子自信心的鼓励。
(4)引导孩子不断试错、反复验证。
孩子是天生的游戏家,在游戏中发现认识、探索及反复尝试,这需要构建一整套的理念、方法、体系、工具。家长和教师也都在积极地探索实践,我们陪着孩子一起用故事、材料、环境等方法进行课程的游戏化。
牵手“STEM+课程”能让幼儿对探索产生兴趣,能提供给幼儿持续的时空经历,而这种经历会引发幼儿以后更多的认知和反思,这恐怕也是我们做 STEM 过程当中强调的一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想法、创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真实而显性的。通过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任务,我们利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中的相关因素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促使幼儿去经历、去体验,这种经历、体验会给幼儿以后的成长留下很多思考、想法、愿望,这才是有意义的,也是我们追求的精彩。
通过对stem理念的了解学习,将stem教育理念与我园“小当家”课程相结合,跟随幼儿脚步,将理论变为实际,重塑教师游戏观、教育观。优化园本课程的同时,实现教师多方面多维度的轉变。
(责编 孟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