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并逐渐在落实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也在不断突破和创新,现如今,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底蕴、学科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努力践行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探讨,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研究和阐述,并就具体的实施策略进行说明。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对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对之后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二,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弊端”加以改制,为之后的策略实施提供思路;第三,就“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阐述,希望为其他同行的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一、初中历史核心素养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践行,人们逐渐认识到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也逐渐被重视起来,这是因为在历史教学中包含着许多教育资源和宝藏,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它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涯都非常重要,不仅如此,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德育元素、传统文化等,这些都是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成绩和分数,认为学好课本知识是重中之重,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在课堂中,为了达到效率,普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这种方式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课堂的效率,与最初的目标背道而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历史教师通过为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历史,培养分辨是非的能力,不盲目跟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这些品质对学生而言是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分析历史,形成相应的历史思维。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否则会影响素质教育的进行。很多教师认为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掌握历史,但忽略了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引导和培养,课堂中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机械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并没有在脑中思考,更谈不上“谈古论今”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思想的学习注定会被遗忘,导致课堂效率降低。还有很多教师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探索历史教学的新出路,但由于思维的限制和教学理念的落后,导致课堂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很难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被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削弱,形成恶性循环;还有一点是学生对历史教学的不重视,很多学生将主要目标投入在主科的学习中,没有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导致很多学生死记硬背或者临时抱佛脚,然后就抛之脑后,导致很多学生对中国的历史不了解,无法形成“民族责任感”,这对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极为不利。再加上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准备不充分,教师自身的素质不达标,影响学生的素质培养。
三、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情景教学,还原历史事件,培养历史理解素养
历史素养是历史核心素养的范畴,这一素养是要求学生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对历史时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评价,并且透过历史事件分析其中的内在涵义,发现问题,并善于思考,结合这一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情景教学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例如,在学习《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一课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借助直观的资料展示,还原历史事件,激发学生情感,从而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影像资料的选取中,除了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节选外,教师还要针对性地对当时历史现状进行情境还原,借助两者之间的强烈对比,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通过对历史进行有效反思与探究,或者结合之前学习的“鸦片战争”或者历史事件“南京大屠杀”进行综合教育,让学生生思考落后会挨打的原因,并谈一谈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得出的教训等等,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并抒发自己独特见解,从而锻炼学生的历史理解素养,实现高效教学课堂的构建。
(二)创设主题,搜索历史资料,发展学生实证素养
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对已知的历史时间进行深入思考然后进行辩论的能力,这一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辨别历史真伪,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中华民族的14年抗战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可以以此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关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很多具体的历史事实,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电视剧片段”“视频资料”等直观展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取证,从而对电视情节中呈现的历史事实进行辨析、考证,在巩固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处理历史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三)发扬精神,分析时事政治,树立历史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中国历代优秀文化与传统,而将这些精髓发扬光大的有效途径就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时事政治的分析,促使学生发扬历史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们在课下搜集关于“蒸汽时代”的历史事件和主要成就,并总结出“蒸汽时代”的标志是什么?“蒸汽时代”到来对全球的影响力,寻找蒸汽时代的一些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四)加强实践,体验历史文化,提高历史文化底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转移和内化的主要途径,只是源于生活,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教师要善于利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为了加强对学生“资本主义”的认识,深化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视频和历史讲说,比如“百家讲坛”“历史”等节目,更加直观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或者为了对比分析,教师可将中国“封建社会”进行对比,组织学生对相关的博物馆、展览馆进行参观,深化初中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此外,为了加深学生的历史素養,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组织相应的历史实践活动。如在固定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剧,或者在每年的特定时期带领全校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丰富初中生的历史体验,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实现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历史理解素养、发展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树立学生正确历史价值观,提高学生历史文化底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学习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结合初中历史教材及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灵活运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良好的学习平台。
四、结语
历史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实现目标的,必须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的提升,实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学习和了解,真正提升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了解到充足的历史知识。
(责任编辑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