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仁山 郑娜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倾听是一种理解,是一种尊重,是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中介;对于学习来说,倾听直接左右其学习质量,是学生的基础学力。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培养起认真倾听的能力。曾经有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就充分显示了,人有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人交往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听”都是必要前提。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
一、案例描述
镜头1: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教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镜头2:“讲了多少遍了,不要插嘴!”“你上课在听什么?”“别人在说话时要认真听!”……当教师气得满脸通红、怒气冲冲,学生们虽暂时安静下来,但几分钟后还是“屡教不改”地继续他们的“讨论”,课堂上又是一片“嗡嗡”的声音。镜头3: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未等教师说完,孩子们就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讨论,教师的后半句话早已沉没在了孩子们的声浪中。教师怕孩子们没听清要求,又提高嗓门,把后半句话重复了一遍。4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二、教学反思
(一)上为之,下效之-—教师以身作则,做忠实听众
中国有句古诗:“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或帮助,但有了倾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予了他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了。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是分担痛苦,是共享快乐。它的意义远不是仅仅给了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自尊,点燃的或许是行将熄灭的思维火把,铸成的或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那么你也就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语文教师是不会成为一个叫学生望而生畏的“稻草人”的,他一定会给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留足表达的时间,一定会带着朋友般的热忱与亲切来静静地聆听对方的倾诉;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也一定善于触摸到孩子情绪的温度,一定善于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一定能发现谬误中蕴涵的新奇,琐碎中寄予的真切,荒诞中包裹的合理;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一定会听到孩子思想抽穗、情感裂变、知识拔节的声音。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一种平等、尊重,是心与心默默靠拢,是情与情悄悄对流。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步,那么我们的教育实际上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修踟道,渡陈仓——苔建倾听平台,让学生善新
让孩子乐于倾听,就要让他们明确倾听的意义。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协作、共事,善不善于倾听,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准,还关系到能否与他人建立起一种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否善于与人合作,利用别人的智慧。要让孩子明白倾听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沟通,一种尊重。在倾听中,我们会了解到很多信息,获得很多思想,产生很多共识,这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很透明,更亲近。有效倾听的前提,是正确的倾听态度。倾听态度的端正与否,直接影响到倾听的效果,从而也会影响到沟通的有效性。钱理群教授说,倾听的态度与方法,首先要求并培养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倾听、容纳一切不同声音的博大情怀。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倾听对方时,一定要专注于对方的思考、目标和感觉,要以一种真诚和平等,宽容和诚信的态度去进行倾听。具体说来要培养“四心”:专心,无论是教师还是同学的发言,都要专注并听清发言人的每一句话;细心,在倾听的过程中,仔细认真地辨别对方发言内容的正确与否;耐心,不随便插嘴,等听完发言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见;虚心,无论发言人是谁,也不管是多么糟糕的发言,都要以谦虚的态度去倾听。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一定可以端正倾听的态度,提高倾听的效率。
三、探索实践
(一)凝神——在无痕中感悟“倾听”
语文课堂上的倾听除了“听”文,还要听“音”。听“音”,教师不必刻意追求,不能为了“倾听”而“倾听”。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因而,教师首先要做好听“音”的榜样,在无痕的示范中给学生以指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悟“倾听”。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鼓励和肯定发言的同学;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忽略或错过许多可以成为亮点的地方,促进课堂生成精彩。《小鹿的玫瑰花》这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鹿对花儿的期盼,又一次让学生去倾听别人的朗读和理解。教师做了以下设计:教师:(出示玫瑰花的图片)同学们,如果你种了那些花,你会想些什么?自由读课文1~2小节,说说你从哪里读出了小鹿的期盼?自己先好好练练。(学生读后指名说)
学生马上要说。教师:请稍等,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听的同学注意,他读的你有同感吗?学生1读。学生:“常常”让我听出小鹿很喜欢他的花儿,很细心地对待他的玫瑰。学生:“数了数”说明小鹿很希望早點看到花儿。学生:“三十二个”读得很重,让我听出小鹿经常去数玫瑰花蕾,还数了很多次。教师:刚才你想说的是这些话吗?学生1:是的。教师:你瞧,他们都是你的知己呢!
学生们都笑了。
教师:《小鹿的玫瑰花》文字也很优美的。你闭上眼听,你似乎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学生读、听。学生:我从他的读中,仿佛看到花儿一朵一朵地开了,而且都是红色的,特别好看。学生:我觉得有一阵风吹来,风里有我们校园里的那种花的香味(上个学期一起去闻过桂花的香味)。
(二)碰撞——在互动中践行“倾听”
教师放弃“话语霸权”“情感霸权”“价值霸权”,蹲下来平视学生,用温暖的眼神关注每一颗敏感的心灵,用真诚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根据语文课程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践行“倾听”:一是“找茬”,引导学生愿听。二是“欣赏”,引导学生想听。三是“碰撞”,引导学生会听。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春雨的色彩》时,孩子们也像小鸟一样争论春雨的色彩。教师就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出示句子: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
教师:哪只“燕子”来读这句话,听的鸟儿们,你们听了想说什么?学生:(听后)春雨真的是绿色的,我听到“燕子”说柳树、小草绿了。学生:我看到一个绿色的世界,草地呀,树呀,到处都绿了!
其他小节也按同样的方法教学。
教师:现在我们仔细听了小燕子、小麻雀、小黄莺的话,在你的眼里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学生:现在,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春雨是有很多颜色的。学生:春雨是五颜六色的。学生:春天里的颜色真多,真漂亮。教师:春雨带来了小鸟们的争论,细细倾听他们的争论,咱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春天(再次强调倾听的重要)。
四、结语
在现代哲学解释学对话理论观照下,“听”不仅仅是一种言语的接受过程,而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生命活动。耳朵在倾听,身体在倾听,心灵也在倾听。“倾听”使心灵宁静,使思维睿智,在倾听中学会欣赏和宽容,学会真诚,学会发现,学会沉思。曾有这么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才能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相信,学会倾听的孩子会更有智慧,更有修养。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学生们听出聪明的头脑,听出精彩的人生。
(责任编辑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