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2019-09-10 07:22谢冬梅
天津教育·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易地子女心理健康

谢冬梅

由于缺失优质的学前教育、缺少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氛围;原就读学校的教育条件有限等原因,导致我校的扶贫搬迁子女普遍存在以下心理健康问题:学习被动、畏难情绪严重;性格孤僻、自卑、不善交际;抗挫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等问题。在探索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我们主张家校教育双管齐下,积极引导他们转变观念和改善行为,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心理与完美的人格。

一、研究背景

我校作为贺州市扶贫移民搬迁“夏岛安置点”和“莲塘安置点”的搬迁子女安置学校,自2018年春学期以来,陆续接收了20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入学,并且随着两个安置点入住率的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将成为我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学生来自八步区不同的乡镇,他们的学习情况良莠不齐,性格、行为习惯和交往能力也各不相同。要想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中,就必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关注他们的心路历程。

二、问题的提出

作为教师,我们深知,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但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当前我校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一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认真分析问题根源,从根源人手,探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帮助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子女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理健康现状

(一)学习上懒惰、被动、畏难情绪严重

1.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0%左右的易地扶贫搬迁子女根本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没能在学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基本的沟通技能。如我校一年级学生刘某两兄妹,缺乏基本的卫生习惯,入学两周都不懂到卫生间上厕所;方音严重,用普通话交流都成困难。

2.大部分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原就读学校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氛围不理想,导致他们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不扎实,所以在课堂上往往不会自主地参与讨论,作业也鲜有能按时完成的,学习上遇到困难更是不敢去探究钻研。

(二)性格孤僻、自卑、不善交际

我校的易地扶贫搬迁子女都是建档立卡户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贫困村。家庭经济困难或是家庭突发事件打击,自身条件不佳,缺失的父母關爱、粗暴的家庭教育等原因导致一些孩子的性格较孤僻,不善交际,在与同学相处时是往往表现出自卑、胆怯等情绪。如我校五年级学生易某,家境比较困难,父亲忙于生计极少过问他的学习情况,母亲的轻微残疾导致他说话有些口齿不清。他总是躲在教室的角落,不爱说话也不与教师同学交流。同学们在课间游戏的时候他就只是在远远地看着,不敢参与其中,他与同学的交往也就跟同是来自安置点的同学结伴放学回家。

(三)抗挫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

1.在调查中发现,对家长或教师的过度依赖、父母过度溺爱、粗暴的家庭教育、没有接受过困境教育等原因,我校的部分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存在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时会退缩,做错事情喜欢推卸责任,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会无理取闹,自尊心强不能接受失败等抗挫能力差的心理问题。

2.我校的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分别来自不同的乡镇,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各异,而原就读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普通话的推广程度较低。受方言的影响,少数的孩子无法熟练地用普通话与其他同学交流。不少的学生在原就读学校自由散漫惯了,不适应我校的严格管理。如我校三年级学生吴某,来自步头镇边远贫困村的教学点,原就读学校的教师时常还用方言授课且学校不安排早晚读,学生有迟上学、早放学的作息习惯,刚转学来我校时,听不懂教师上课,每天迟到、课堂上自由散漫,目无纪律。

四、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阐述对学生的教育:“两个教育者——学校与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所以,在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我们主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手抓,有意识地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子女转变观念和改善行为。具体的策略如下: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孩子享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1.受到一些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存在唯我独尊、简单粗暴的批评、打骂方式,或由于家庭的贫困,对孩子的学习给予厚望轻视了品格教育,疏于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我们采取在微信家长群与家长交流教育心得、上门家访、邀请家长参加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班主任与家长问的沟通合作,向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2.指导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正确地言传身教。建议家长首先改掉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再根据家庭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氛围,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关心孩子学习的同时,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

(二)让易地扶贫搬迁子女接受优质的学校教育

1.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个别谈话等方式切实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和学会一些自我心理调节方法。

2.关爱每一位易地扶贫搬迁子女,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学校为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和课外游戏中,消除他们的畏惧感,鼓励本地学生在学习上跟他们结对子互帮互助,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让他们尽快地融入班集体,感受班集体的温暖,从而激发他们积极进取、为集体做出贡献的热情。

3.关心每一位易地扶贫搬迁子女,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文体活动和才艺展示,让更多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参与进来,同时挖掘他们的各方面特长,鼓励他们张扬个性、展现自我。如六年级的易地扶贫搬迁子女钟某,自小跟爷爷练习书法,在学校的百人书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四年级的易地扶贫搬迁子女金某,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为全校师生展示了家乡特有的少数民族舞蹈,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扬。

作为一个现实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全新课题,在如何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在别处找到可以现学现用的成功经验,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为易地扶贫搬迁子女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从而让每一位易地扶贫搬迁子女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李芳)

猜你喜欢
易地子女心理健康
铜鼓县:以“四真”提“四感” 高质量推动易地搬迁后扶工作
Tomb-sweeping Day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